<p class="ql-block"> 当彩色摄影以其饱和的色调占据视觉主流,黑白照片却始终以沉静的姿态,在影像艺术长廊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它剥离了色彩的干扰,用明暗交织的语言,在创作与鉴赏的双向互动中,引导人们触摸影像背后更本质的情感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黑白照片的创作,是对“减法艺术”的极致践行。摄影师在按下快门前,需摒弃对色彩的依赖,转而聚焦于光影、构图与质感的表达。布列松以“决定性瞬间”捕捉街头百态,其黑白作品中,光影的明暗对比成为划分画面的无形线条,将人物的神态与场景的张力浓缩于方寸之间;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通过对黑白灰阶的精细控制,让雪山的冷峻、岩石的粗糙、云层的柔润跃然纸上,每一处影调的过渡都成为情绪的延伸。这种创作过程,要求创作者跳出“所见即所得”的惯性,用理性审视光影,用感性捕捉内核——当色彩被抽离,唯有最核心的故事与情感,才能在黑白的框架中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 而黑白照片的鉴赏,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深度探索。彩色照片以直观的色调调动观者的情绪,红的热烈、蓝的静谧,往往一目了然;黑白照片却将解读的主动权交还给观者,让每个人在明暗的缝隙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共鸣。一张老巷的黑白照片,有人看见岁月的沧桑,斑驳的墙面是时光的刻痕;有人看见生活的温情,墙角的藤椅藏着午后的慵懒。这种鉴赏的开放性,源于黑白影像的“留白”——它不强行定义情感,而是以中性的影调搭建一个平台,让观者的经历与思考与之碰撞。正如观看罗伯特·卡帕的战争照片,没有血色的冲击,却在黑白的凝重中,更让人感受到生命在战火中的脆弱,这种震撼并非来自色彩的刺激,而是源于对人性本质的直击。</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黑白照片是技术受限时代的产物,如今已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恰恰是在彩色信息过载的当下,黑白照片的价值愈发凸显。它像一面滤镜,滤去了浮躁的视觉干扰,让人们重新关注影像的本质——不是对现实的复刻,而是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沉淀。在创作中,它要求创作者回归初心,用更纯粹的视角观察世界;在鉴赏中,它引导观者放慢脚步,用更细腻的心灵感受影像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黑白照片,是影像艺术中的一首散文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色彩),却以最质朴的语言(光影),书写着关于时光、人性与生命的永恒主题。在创作与鉴赏的往复中,我们不仅读懂了一张照片,更读懂了影像背后,那个更真实、更深刻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近期翻阅老照片时,萌发了用黑白照片的表现形式制作了数十张,没有刻意去选片,是否符合用黑白来表现,技法生疏,拿捏不准,未经沉淀思考选择,就匆匆发出来见"公婆"了,万望各位老师见谅并不吝赐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