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漫记之湄洲纪行·礁石晒秋

吴山客

<p class="ql-block">图\文:吴山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3439</p> <p class="ql-block">对于莆田,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且脑海中马上会跳出诸如“莆田系医院”、“莆田鞋”等一些负面信息,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自由历史去评判吧。</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的暮秋时节,应邀到莆田参加一个活动,期间尝了当地特色美食海蛎饼、卤面、炝肉后,想去鞋类市场转一下,当地朋友说,市场已经关了,如要买鞋,晚上我陪你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晚在朋友的陪同下,坐着车在狭窄的街巷中七转八拐,来到一幢居民楼,坐电梯上了17层,朋友“笃笃笃”敲了三下门并与屋里人对话后,门才打开,如同白色恐怖时期的地下工作者。进门后,里面满房间都是高仿的名牌鞋。朋友解释说,莆田最近市场上查的紧,很多卖鞋的商店与摊位,都转移到隐蔽居民楼,没有熟人介绍,是根本找不到的。老板告诉我们,这里都是品牌鞋,质量有保证,有些还是未在市场上流通的新款。并告之,莆田鞋的模仿、生产能力都是一流的,类似耐克这样的品牌,美国的设计师设计的新款还未到工厂生产,莆田厂家的高仿就已经大批量生产了,且款式、质材与真的毫无差别,而价格却是正品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这就是优势。如今,莆田的鞋企已有数千家,每年生产数亿双运动鞋,年产值高达600多亿元。这些高仿鞋虽然备受争议,但在全球市场上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从鞋店出来,朋友说,既然到了莆田,湄洲岛还是要去看一看的,否则,就会留下遗憾。恭敬不如从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登上湄洲岛,没想到短短的一天的时间,就巧遇上了妈祖祭祀、家族庆丰、渔舟暮归、礁石晒秋等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与生活场景,收获满满,真是人品大爆发啊!</p> <p class="ql-block">晒秋的场景,各地都有,以皖南为最。只是,晒秋的场景添加了过多的旅游打卡元素,便失去了农民晒秋的初心与本意,多了些画蛇添足的摆设与噱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一早,赶上到湄洲岛的第一趟班船,上岸后满怀期待地直奔海边,一心想要邂逅那轮红日跃出海面的壮观场景。然而,天公不作美,海平面上空薄雾笼罩,乌云涌动,朝阳在云雾中始终不肯露面,看海上日出的愿望就此落空。失望之余,沿海边向南独步,途中无意间遇见了一对在礁石上晾晒地瓜干的老夫妇。只见他们颤颤巍巍在礁石间缓慢地移动着,如刀的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身躯佝偻着,腿脚也不灵便,每迈出一步都伴随着身体的微微摇晃,步履蹒跚得让人心生怜惜。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两块礁石之间不知疲倦地来回穿梭着。那礁石经过海水常年的冲刷,表面坑洼不平且布满青苔,可他们却好似早已熟悉了每一处凸起和凹陷。</p> <p class="ql-block">他们把低处礁石上的地瓜干一块一块拣起,搂于衣襟怀中,然而一步一步往高处的礁石上搬,重新晾晒。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捧起、每一次起身再到放置,都无比缓慢而吃力。然而,这并难不倒他们,这片片的地瓜干,在他们布满老茧的手中显得格外质朴与珍贵,或许,那是他们秋天的收获,生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当终于把所有地瓜干都从低处的海礁上搬到高处的礁石上后,他们缓缓坐在礁石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越过波光粼粼的海面,凝望着东方,仿佛在等待着什么,又好似在回忆着往昔的岁月,久久不肯离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语言不通,我没办法和他们畅快地交流,也就无法确切知晓他们心中的想法。不过,从他们一早忙碌的行动和那不时望向天空的眼神中,我大致能猜到,大概是因为涨潮时分即将到来,他们担心低处的礁石被海水淹没,所以一大早就开始了这辛苦的搬移劳作。之后,他们还仔细地观察着天象,担心天空中随时可能聚集的乌云会带来一场雨,把辛苦晾晒的地瓜干打湿,直到确信不会下雨后,他们才互相搀扶着,蹒跚着回到不远处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我静静地站在不远处,目送着他们离去。那花白的头发在海风中微微飘动,如同冬日里飘零的芦花;那佝偻的身影,仿佛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脊梁;那蹒跚的步履,每一步都像是在和岁月赛跑;那费力的神情,写满了生活的沧桑与不易。</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景,忽然就想起海子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名诗。初品此诗的时候,也曾无数次为诗句中的美好意境所陶醉,以为那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而此刻,看着眼前这对住在海边的老夫妇,我突然觉得,我们曾经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种诗意,或许只是那些生活富足、内心无忧之人的浪漫幻想罢了。对于像这对老夫妇一样世世代代生活在海边的原居民来说,大海绝不是诗意的象征,更多的是生活的琐碎与无奈。他们长年累月海边为生计奔波忙碌,用一生的时光守候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人间的沧桑。他们面对大海,始终怀着深深的敬畏与感恩,因为,这壮阔的大海于他们而言,是赖以生存的依靠,是和谐共生的伙伴,是无法割舍的念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