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随拍

星宇

<p class="ql-block">  气象上的秋天已然来临,白昼却仍裏挟着夏未的余热,阳光灼烫地铺在柏油路上。晚饭后,凉风自江面拂来,带着些许湿润与清冽,便起了散步的念头。我沿着杨树浦路向东走去,那一带近年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蜕变,一年未至,心中不免揣测:又该是怎样的光景了?夕阳西下,天边铺开一片金红,映在兰州路桥下的河面上,波光潋滟,河水静静流淌,倒影里是云霞、桥影与城市剪影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路口那栋红砖小楼依旧伫立,轮廓在晚照中愈发清晰。屋顶上“1920”四个字赫然可见,像是时光的印记,无声诉说着它已走过百年风雨。如今它被精心修缮,成了艺术学校的校舍,窗明几净,昔日的沧桑,被赋予了新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一群建筑工人说笑着从工地走出,安全帽下是黝黑而朴实的脸庞。他们走过我身边,脚步踏实,身影融进暮色。正是这一双双粗糙的手,在一砖一瓦间托起未来的城市轮廓。他们本身,就是这城市变迁中最动人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东行至眉州路,眼前的景象已全然陌生。去年此时,这里还是一片沉寂的旧里,门面被水泥封死,像被遗忘的废墟。如今,整片区域已被绿色围挡圈起,从眉州路一直延伸到渭南路,圈内是建筑工地。外面的空间变得空旷,视线毫无遮拦,我站在侧畔,拍下了杨浦大桥上车流穿梭的剪影—那桥,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  过了宁国路,大桥的雄姿在眼前愈发清晰。我走近桥下,仰头望去,巨大的红色钢梁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从桥下拍宁国路以东的建筑,多幢高楼已经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东,景象又变。一段残存的旧街尚未拆除,破砖碎瓦前,那作为装饰门面的石库门依旧挺立,老虎窗下荒草丛生,比往年更加茂密,因无人收拾恣意疯长。再过去,场地已被清理干净,只余一片平整的空地,静候新生。</p> <p class="ql-block">  直到华忻坊旧址,我才真正感受到“蜕变”的力量。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两张实景效果图,引人注目,一张是红砖黛瓦的仿石库门建筑,,居民邻里在花园里闲坐聊天,以往的老上海场景再现 ,温婉可心。另一张则是一排两层楼的仿古新住宅,线条简洁,时尚舒适,标有“中建壹品”标题镶嵌在绿植里,宣告着品质生活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一排仿古新建筑已拔地而起,木质的门框内格子花窗华丽而不失温情。我绕着它们走了一圈,从不同角度按下快门,心中不禁感慨,中国的基建速度,真如神话一般。去年此时还是一片空地,现在一圈时尚的新宅已经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转入临青路,远处几栋高楼已冲上云霄,“中建壹品”的轮廓日渐清晰。塔吊仍在旋转,混凝土仍在浇筑,这座新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我驻足回望,中国的“基建狂魔”不是空谈,是实实在在的。</p> <p class="ql-block">  折返途中,经过松潘路,538路与8路电车的终点站还在原地,电车静静停靠,像守候着一段旧时光。马路东侧,旧房已拆去一片,剩下的门面仍被水泥封着,如同被时间冻结的标本;建筑车辆停满马路,西侧则已是热火朝天的工地。这片我曾无数次来过的地方,曾有菜场的喧闹、早餐铺的香气、邻里间的寒暄………如今一切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  杭州路也日新月异,去年还是工地,现在“高阳新里”已经是建好的小区了。</p> <p class="ql-block">  走到家门口夜色中的兰州路河更加漂亮。</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已是一场不可逆的告别。几年之后,黄浦江东岸将崛起一片崭新的城市地标,现代、繁华、充满活力。而我,作为这片土地的居民,心中虽有不舍,却更多是自豪—我曾见证它的烟火,也将见证它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编辑/星宇</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5日作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