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31日,周日,又是一个炎热的秋日,早起,参加旗手徒步爬山群组织的“神仙之府——长汀县四都镇归龙山”休闲徒步。7:30许,准时从龙岩市人民广场乘坐自驾车出发,共四辆小车,17人。</p> 10:25许,紧随前面两辆小车的我们抵达归龙山大门,想着还有一辆小车在后面,于是下车拍了拍大门照片。大门右侧是一个养蜂园,草坪里摆放了几十个蜂箱,蜂箱背后是一栋中间高、两头低的木瓦结构平房,平方右侧是一座卷棚屋顶的凉亭,白墙红瓦,左右通透,靠山的墙面是一堵实墙,面向草坪的墙面开有一个圆形窗户,很有特色。 10:34许,抵达归龙山游客服务中心,原来归龙山是一个风景区,不过不用收门票。下车一看,先于我们到达的徒友已经坐在游客服务中心店铺门前的椅子上,在悠闲地等着我们。还有就是从江西过来的自行车爱好者,看样子已经到了一阵子了,或坐、或站、或溜达,没有一会便让我帮忙合影,然后十五六人一个接一个向山下飞奔而去,真酷! 10:42许,全队17人全部抵达,整装待发,匆匆合影,便开启徒步行程。我们从游客服务中心左边的台阶拾级而上,台阶路左手边是栏杆,右手边是芳名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路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路亭左手边进入山路</p> 10:49许,上到路亭,考虑到还要回到游客服务中心,于是先难后易,回来的时候再根据个人喜好,进香归龙寺,再登归龙山最高峰和观赏风动石风景。上到路亭的时候,刚好遇见从寺庙下来的一位中年妇女,见我们从路亭的左手边进入山路,以为我们走错了,便热情地对我们说,归龙寺沿台阶上去。我们说回来的时候到归龙寺,她才明白过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到水泥公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入山路</p> 进入山路,进入了茂密的森林中,加上天空多云,挺适合徒步的。沿着平缓“宽敞”的山路向下,10:55许,下到了水泥公路上,向下走了一会,便从左手边向上进入山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下到水泥公路上</p> 先上后下,11:04许,又下到水泥公路上,原来是抄了一段近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右折入路面小了一半的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垄草地</p> <p class="ql-block">大家不急不慢、有说有笑地走在一直向下的水泥公路上,11:16许,向右折入路面小了一半的水泥路。走了一会,左手边一条狭长的草地闯入眼帘,有徒友说,应该是荒废的稻田,也许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入泥土机耕道</p> 随即向右进入泥土机耕道,进入了竹木混合林路段。山路很特别,竹段横七竖八,山路上方也有倒塌的竹子横在上头。11:24许,上到坳口,是一个三岔路口,右手边的路旁立着一块刻写“福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方形石牌,我们随即进入竹木混合林。 山路很不好走,应该是走的人太少了,连一根户外团队的小红布条都没有看见,走在最前面的领队要手持手机一边看轨迹、一边找路,甚至一边开路,我们走走停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对轨迹找路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下硬拱</p> 我们走在稍有起伏的腰线上,脚下虽然很多倒塌的树竹,有的已经腐朽,外表尚好,但轻轻一碰,便跟松散的泥巴一样,轰然散落。越往竹木混合的深林里走,越感觉找不到路,渐渐地山路消失了。11:39许,眼前没有路,走不动了,领队和会看两步路轨迹的徒友,共同对照轨迹,最终商定向轨迹方向向下硬拱,沿着山坡林木丛向下硬拱,于是,在纵横交错的竹木下,停停走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过小溪</p> 12:04许,终于下到一条小区,大家小心跨过小溪,随后走在了山路上,原来山路还在当时下坡的前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到泥土机耕道上</p> 12:10许,全队终于下到泥土机耕道上,说是泥土机耕道,其实路面要么被落叶遮得严严实实,要么长满了杂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木耳”</p> 走在杂草丛生、平平坦坦的机耕道上,终于走在了轨迹上,顿时轻松了许多,才恍然大悟,前面上到自然保护区石碑的地方应该左拐,就下到这里了。反正将错就错,增加了一些难度,得到了难得的磨练。走着走着,路边一棵腐朽的杂木上长出一撮白嫩的“白木耳”,“白木耳”褶皱的边沿看上去就像一簇娇艳的小白花,蛮好看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牛蒡</p> 走着走着,有人发现了纯天然的鱼腥草,便动手采摘,味道纯正浓郁,根特别长,特别适合做“凉拌折耳根”。走着走着,走在身前的徒友,眼尖发现了机耕道右手边一棵牛蒡树上挂着三五个青青的牛蒡,说等成熟了来摘。 走着走着,天越来越暗,接着稀稀拉拉下起了小雨,大家赶紧为背包罩上防雨罩,带雨伞的徒友率先撑起了五颜六色的雨伞。慢慢地雨淅淅沥沥,而且越下越大,12:26许,没有带伞的徒友终于顶不住了,只好穿上雨衣。有一位徒友,带着竹斗笠,想着穿雨衣闷热,尚能遮挡,本想熬一熬,没想到雨瞬间倾盆而下,一下子把衣服打湿了,于是干脆不穿雨衣,继续冒雨前行。我们撑伞的撑伞、穿雨衣的穿雨衣、戴斗笠的戴斗笠,成为一道亮丽的雨中风景。 <p class="ql-block">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一群人,居然还能在大雨中作乐。有一位徒友率先走到路边废弃的农家小院,三步并着两步上到围墙外的一个小高台避雨,向走在跟前的徒友大声问候,弄得大部分徒友不好意思停下避雨,继续雄赳赳气、昂昂赶往村部。</p> 12:41许,走出杂草丛生、摩托车车辙深深的机耕道,来到了水泥机耕道上。走在水泥机耕道上,雨渐渐小了一些,于是雨中比湿鞋,可谓五颜六色、皆大欢湿。 走着走着,机耕道两边金黄的稻田映入眼帘,单季稻要成熟了。看着金灿灿的稻田,五朵金花顿时兴致大发,或坐、或站、或靠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以稻田、绿树、云朵为背景,以雨滴为点缀,开怀拍照,引来阵阵欢笑。<br>更有甚者,几位金花簇拥着一位“领导”,撑伞的撑伞、打伞的打伞、擦雨水的擦雨水……为雨中跋涉的徒友们,奉献了一幕让人哄然大笑的短剧,雨淋的不适和饥饿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br>12:51许,走到一个路旁简易小庙处,当看到右手边的黄色泥墙红瓦时,以为是一座凉亭。小庙的右边立着一块“红色——白竹塘”的牌子,据介绍:白竹塘是参与1930年5月石寮湖暴动的重要村落之一,也是游击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的重要据点。苏区时期和游击战争时期,白竹塘群众为巩固红色政权、扩大红军、拥军支前、支持红军游击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和牺牲。……<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路边小庙</p> 其实,小庙就建在小溪小桥边上,过桥便是一个三岔路口。来到小溪桥,雨渐渐停了,大家聚在一起,考虑到山路湿滑,决定先到老村部吃午饭,然后沿着水泥公路回到归龙寺。走在阵雨过后的水泥公路上,公路两边的山林显得特别干净,空气特别清新,因为下雨,黄泥水般的溪水哗哗作响。 想着老村部就在前头,大家脸上洋溢着雨后的喜悦,加快了前进步伐。走着走着,前方的山头,雾气冉冉升起,随风飘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到达村部</p> 13:09许,终于到达白莲塘村老村部。进到村部一看,已经荒废多时了,我们便利用遗留下的老旧凳子之类,三五成群吃起了午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饭后启程</p> 因为剩下的脚程不远,没有难度,直到13:47许,才离开村部,沿着平坦的公路向归龙寺进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归龙寺——高岭、万团三岔路口</p> 不一会走到归龙寺——高岭、万团的三岔路口,我们朝着归龙寺方向平缓向上,进入了林荫大道,尽管没有风、蓝天白云、秋阳炎炎,感觉还是挺凉快的。不过,有的徒友为了进一步防晒,撑着遮阳伞。 14:08许,上到溪流涓涓的灌木、乔木混合林,雨后的溪水依然清澈见底,水量也没有受到阵雨的影响,可见这里的原始山林有着极强的固水能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岔路口</p> 14:19许,上到一个水泥公路与黄泥土机耕道的三岔路口,大家停下脚步,算是饭后第一次集体稍息。我们试图从泥土机耕道上到归龙寺,可经查找轨迹,黄泥路不通,于是沿着水泥公路继续上行。 14:35许,大家上到归龙山山门。对于坐车时疏忽的山门,徒有们顿时热情高涨,纷纷拍照留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知名的果树果实</p> 14:44许,大家欢欢喜喜进入山门继续上行。走着走着,路边一棵不知名的树木挂满了水红色的果实,果实表面是由一瓣一瓣组成的,显得很特别,于是停下脚步,仔细观赏了一番。 15:15许,全队终于回到游客服务中心。只剩下登上归龙寺了,为了减轻负担,大家纷纷将背包、登山杖放到车上,甚至连谁都不带,便匆匆从服务中心左边的台阶拾级而上。经过两个亭子便上到鹅卵石和规整的花岗岩石条铺就的路上,平缓向上的石路右边是一排记录归龙寺历史的古老石碑,很多都风化严重,已经看不清碑文了。 上到碑文尽头,映入眼帘的是右手边一棵枯而不朽、干粗枝繁、昂然伟立的古树,从树下的香火和悬挂的红布条看,成为香客们礼拜的对象,香客们对它肃然起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归龙寺</p> 右手边的山窝里便是红墙灰瓦、卷棚屋顶的归龙寺——归龙宝殿。经两度石板台阶便上到归龙宝殿,宝殿门前的两根木柱上刻写“罗文冠世名列魁首,公德至尊位封祖师”,是一幅赞美祖师罗公的对联。站在归龙宝殿放眼过去,近在眼前的对面是一个圆顶小山,山顶绿树葱茏。 <p class="ql-block">我们五六位徒友,从宝殿的左边台阶直上,向归龙山主峰攀登。上到山坳,从左手边向上,只有几米的石板路,继续向上便是陡峭的山路,因为中午的阵雨,有些湿滑,加上没有携带登山杖,经常手脚并用,特别小心。15:48许,登上山顶,海拔高度1036米,举目远眺,林木葱茏,层峦叠嶂,风车成行。</p> <p class="ql-block">其实,登上主峰的只有七位徒友,上到主峰峰顶,本以为从另一边可以下到风动石,可曾经的山路已经被树木或者通信基站设施淹没,只好小心翼翼原路返回到山坳,和刚刚上来的两位徒友汇聚在一起,沿着规整下行的石板路走向风动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猩猩石</p> 16:06许,石板路左边的树丛中,一块乌黑的大石头,看过去就像一只大猩猩的头颅,走近一看,还有人烧香礼拜,看来这块石头不简单。 从猩猩石往前几步便是“撑腰石”,过撑腰石便上到风动石。风动石就是一块堆在其下面比它小的一块巨石。面对风动石,一个个跃跃欲试,像大显身手,企图推动风动石,甚至夫妻联手,彰显合力。在观众的鼓励下,徒有们都有推动了风动石的感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桃园结义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刚刚登上的归龙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风动石一连有三堆巨石,彼此相靠或者相连在一起,我想就像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人,可以称之为“桃园三结义”。风动石一连三堆巨石,就是三座峰顶,石峰下面三面都是悬崖峭壁。</p><p class="ql-block">16:24许,告别风动石,和另一位徒友原路返回归龙寺。</p> 16:35许,返回到归龙寺。然后登上寺庙对面的小山顶。登上小山顶,回望归龙寺,归龙寺背靠高耸的主峰,和两座左右山峰,形如一把交椅,特别是从寺庙对门的小山坡观赏寺庙,寺庙就坐在交椅状的山窝里,甚是少见。据当地的徒友介绍,归龙寺不但地理位置独特,还是福建江西两省共有的寺庙,上半年归福建管理,下半年归江西管理。听完,觉得很有意思。 16:41许,下到碑石路,终于看到了介绍“神仙之府——归龙山”的石碑。16:59许,从归龙寺、风动石回到游客服务中心的徒友,稍作休整,便全体乘车返程。<br>归龙山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四都镇,屹立于福建长汀,江西瑞金、会昌之间,是跨两省三县的名山。归龙山是长汀县十大名山之一,也是福建省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组成部分。“神仙之府——归龙山”源于宋代汀郡太守郭祥正的赞颂诗:“神仙之府曰归龙,千层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风入城郭,半街晓日金蒙蒙。”。<br>据介绍,归龙寺,又叫罗公祖师庙,始建于宋代,奉祀佛祖释迦牟尼和罗公祖师。罗公祖师名叫罗洪先,江西吉安(另有说法为吉水)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会试,殿试第一种状元,授修撰。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惯朝廷腐败,即请告归。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罗洪先离开官场,开始了学者的生活。罗洪先归家务农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研究王阳明心学,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罗洪先甘于淡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骑马练射,考图观史,上至天文、礼乐、典章、阴阳、术数,下至地理、水利、边塞、战阵、攻守、,无不精心探究。罗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和地图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精心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br>原来的罗公庙于文革期间被废。自1981年始,成立民间理事会,重建归龙山罗公庙。现在的归龙寺是1981年后建成的。<br>此外,归龙山还承载着中央苏区“20年红旗不倒”的壮烈史诗。其4年福建省委、省苏维埃、军区机关曾在此建立秘密据点,留下了许多红色革命印记。<br> <p class="ql-block">17:41许,路过“红军入闽第一站——长汀红军园景区”(四都),我们后面的两车徒友,下车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至此,完成全部徒程和旅程,全程徒步14公里左右、累计爬升680米左右。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收获满满,而且晚餐在四都吃得可口,气氛热烈,笑声朗朗,经济实惠,令人啧啧称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