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锷</p><p class="ql-block">编辑 杨治平</p> <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9日,秋风含悲,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一代伟人陨落</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天地无光,山河呜咽</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韶峰无声,人民齐悲</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53个国家降下半旗</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举国恸哭,举世哀悼,江河凝滞,天地呜咽。</p><p class="ql-block">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毛泽东同志!</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17岁那年,他毅然离开韶山外出求学。别井离乡,他写了一首气势非凡的诗:</p><p class="ql-block"> 孩儿立志出乡关,</p><p class="ql-block"> 学不成名誓不还。</p><p class="ql-block"> 埋骨何须桑梓地,</p><p class="ql-block"> 人生无处不青山。</p><p class="ql-block">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少年毛泽东的抱负和胸襟。</p><p class="ql-block">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习时,毛泽东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晨提前起床,锻炼身体,朗读自习。有时到后山“君子亭”去看书,有时有意识地到喧闹嘈杂的南门口去看书。专心致志,旁若无人。</p><p class="ql-block"> 1925年晚秋,32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他感慨万千,用一首《沁园春.长沙》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p><p class="ql-block"> 他在词中写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奋斗的英雄气慨和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穷极一生,都在为人民能当家作主而努力奋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他一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9月9日,是应该被铭记和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离开我们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席离开我们49年了,可我们依然记得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感念他留下的政治遗产。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再次穿越历史云烟,再回望他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记忆,穿越历史云烟,却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有一份思念,历经时代的风雨,反而愈加醇厚。</p><p class="ql-block"> 我近期搜集,整理了毛主席的一系列故事,想以此表达我们对主席的缅怀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难忘九九,</p><p class="ql-block"> 久久难忘。</p><p class="ql-block"> 心中的太阳永不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穷与最富竟是同一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家风家教方面也堪称一代典范。他对子女从来都是严格要求,从不搞特殊化。</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刚解放,国家正是百废待举的艰难时期。毛主席、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要把这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彻底改变,建设成繁荣昌盛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在中南海,毛主席和常委,还有些老同志,每家都有厨房。主席说:“国家为了照顾我的工作和身体,给我建了一个小灶,但孩子们是无权享受的。”所以,他的孩子放学回家,都要和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一样,到食堂排队买饭。如果是“粗粮票”,买窝窝头;是“米票”就买米饭。当年住进中南海的常委和一些老同志,一家人都可以在起吃饭,但是,主席就不允许孩子们在家享受国家对主席及夫人的待遇。这并非主席对家人没有亲情,而是主席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搞特殊。不过每个周六晚上,全家人是可以在一起吃饭。</p> <p class="ql-block"> 主席父女俩都是一个脾气。</p><p class="ql-block"> 主席一向来公私分明。有时出差在外,喝的茶叶,都是由工作人员随身携带。如果喝地方的茶,包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的,都要照价付钱。领袖的这种严于律己的品格,像无声的命令,使当年中南海的干部都自觉效仿。中央首长开会,喝的茶,有钱的交一毛钱,没带钱的写个欠条。过几天,茶叶费的发票就寄到了他们家里。</p><p class="ql-block"> 一次,李讷放学骑自行车回家,路过戏院,想看场电影。一摸口袋,没带钱。服务员一看是主席的女儿,就要直接放她进去。李讷连忙说:“不行!那这样吧,你能不能拿张纸我写个欠条?”第二天上学时,李讷便把2毛钱交给了戏院服务员。</p><p class="ql-block"> 主席没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没有一间房子,一垅地,一块钱。主席临终时,家里还剩多少钱呢?只剩下500多块钱,这是主席的全部家产。这500多块钱,作为文物被保留下来。不仅如此在中国的任何一个银行,一个储蓄所,主席没有存过钱。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银行,都没有他的存款。因此,毛主席是最穷的领袖。</p><p class="ql-block"> 可是毛主席又是最富有的人。他逝世时,仅稿费就还剩下124万元。在当时可是一大笔财产啊!但是,去世后,全部交公了,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每年接见来访的外国领导人,都会收到一些礼品,他却全部上交有关部门了。他说:“这些东西不是送给我私人的,而是送给中国人民的。你们只要在我这个位置上,人家也会送给你的。”因此,主席的家产,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因为主席在世时,他的家产不管是公家的,还是主席个人的物品,都有账的,账本很清楚。何况主席家里没有任何珠宝摆件,一件也没有,一个挂件也没有,一个摆设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主席家最多的是书。他家里就是书的世界。他拥有藏书10万多本。在他家里,在厢房里、在床上、在书桌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书。尤其是在他特制的2米见方的大床上,留出了一多半地方摆放着一摞摞的书。而睡觉的地方只剩下不到一米宽。主席读的书,涉及的面非常广,古今中外都有。他去世后,这些书也一样都交公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最穷和最富竟是同一个人。说毛主席最穷,是因为他逝世时家里只有500元的遗产,说他最富,是因为他的藏书10万,还有稿费124万元。</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于律子。他说:“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的。”毛主席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用良好的家风教育子女成人、成材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还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0年,为支持广大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以及开展湖南革命活动,毛泽东急需一大笔钱款。为难之中,他想到了在上海的章士钊先生。</p><p class="ql-block"> 章士钊:(1881一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湖南省长沙市人。行老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民主人士。1949年后,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晚年致力于两岸统一事业。</p> <p class="ql-block"> 由于恩师杨昌济曾向章士钊举荐过自己,毛泽东便鼓起勇气登门拜见,请求章士钊先生的帮助。章士钊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发动上海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捐款。章先生</p><p class="ql-block">将筹集到的2万银元悉数交给了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将章先生筹集来的钱于1921年帮助周恩来、蔡和森:陈公培、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张申府这些进步青年和革命者赴法国勤工俭学。</p> <p class="ql-block"> 1963年冬,毛泽东主席和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散步闲谈时,突然想起了40多年前的陈年往事。</p><p class="ql-block"> 章含之(1935一2008)章士钊先生的养女。1963年受邀曾担任毛主席的英文教师。她是中国著名的外交家。</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当即决定用自己的稿费,以“还债”的名义对章士钊先生进行补助。一年还两千元,十年之后,两万元还清。由于秘书以为主席只是“还钱”,便没有继续再送。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不无歉意地对章含之说:“怪我以前没说清楚,这个钱是给你们那位老人家的补助,哪里能真的十年就停?我告诉他们马上补送。你回去告诉行老(章先生字行严,主席称他为‘行老’),从今年开始还利息。40多年的利息我也算不清应该是多少,就这样还下去。行老只要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湖南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的展厅里,陈列了一张“毛泽东生活费收支报表”,其中就有毛泽东给章士钊还钱的记录。</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佳话,既彰显了毛主席一诺千金的高贵品质,也体现了他对革命同志的深切关怀。</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退休教师。1940年6月出生于洪湖新堤。中共党员,中师语文高级讲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特约编辑,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洪湖市政协文史专员。 曾在《中国政协报》、《语文报》、《中师生报》、《荆州日报》、《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类拔萃》、《童星成长之路》、《奉献者之路》、巜荷韵洪湖》、《遇见荷莲》等报刊、书籍发表论文、文学作品几十篇。近几年,创作并出版了《说善书》、《新堤往事拾遗》、《追寻洪湖之光》、《弦歌灼芳华》等书。另外,还有《洪湖放歌》、《探访州南古镇》已定稿,即将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