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出生在麻柳乡的一个小山村,自蹒跚学步开始,都在与路同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家就是我的天,山就是我的全部,山路就是我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童年十分快乐,因为我有一个非常和谐的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中学开始,我不断辗转在麻柳和正坝之间,那绵延起伏的盘山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高桥乡的一段山路,那段路叫打脚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脚坡离正坝中学并不远,位于双岔河的上方,走路却要花很长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从十二岁开始,在正坝中学求学七年,徒步走过七十余次,往返九千余里,可以说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万里长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段路,全是羊肠小道,新龙湾阴森可怕,打脚坡陡峭难行,成天都没有几个人经过,要不是远方偶尔传来的几声鸡鸣犬吠,真感觉进入了无人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不是几个同学结伴同行,感觉真有些瘆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不是我祖母从小就鼓励我要像我曾祖父、伯伯和三叔一样走出大山,通过考学到县城去工作,可能我早有放弃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实在的,八十年代初,正坝到麻柳的交通是极其落后的,麻柳乡连公路都没有,所以,求学只能选择山路,山路何止十八弯,弯过一山又一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次返校都是负重前行,我每次要背着近三十斤大米和咸菜返校,基本上要走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要走近七十里山路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还要背三十斤粮食,有的同学全是吃土豆红苕,背的重量就更重了,难度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我幸运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才走到打脚坡,我多次因疲惫瘫坐在打脚坡的石级上,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看得到学校的屋,真要走到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想,难道我的尽头就是正坝中学?世界那么大,我真想出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擦干眼泪,强打精神,一次又一次把打脚坡踩在了脚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打脚坡的顶峰我都上去了,下坡不就是为了登上更高的山峰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脚坡是哪三个字?我没有考证过,也没有人给我解释过,姑且就当成这三个字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打脚坡在我的印象还那么深刻?不是因为它的险峻,也不是因为它多美丽,而是因为它一次次磨练了我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意志,激起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定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经常在想,如果当时没有克服打脚坡的困难,没有在正坝中学的坚持,我的尽头最多就是正坝,我的眼界可能就是方圆不足百公里的天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我上中学时,有一个人称“陈博士”的算命先生经常在学校周围出现,据说过去是正坝最有出息的文化人,后来由于精神问题,回到了原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眼里,“博士”是多大学问的人,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有时在电站导流明渠边晨读,不时也问问“博士”:“我今年有没有可能考得上”?“博士”告诉我,考得上。其实我也知道他是在安慰我、鼓励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博士”的鼓励,我就更加刻苦的记忆着考点知识。我想“博士”都走出过大山,世间道路千万条,我怎么就不能走出大山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把自己的未来之路定在千里之外,填报的志愿全在远方,一定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在山区里,工作岗位极其有限,况且我家也没有资源背景,远走他乡可能是我逆天改命的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本高山,而非溪流;身为人杰,而非草芥。山的巍峨,阻挡了远方的道路,铸就了追梦人高远的目标;路的曲折,诠释了人生的不易,且行且珍惜;水的灵动,滋润了多姿的大山,处处生机盎然;风的漂移,吹散了天空的乌云,阳光给予青春的光泽;学子的坚毅,山路不再是困难,一切都充满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坝中学是我梦想的起点。我们那一届还有普高,据说后来就变成职业中学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那一届也是正坝中学历史上最值得点赞的一届,先后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最多,可能有二十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正是对命运的抗争,才成就了多名同学走出大山的希望。那么艰苦的环境,那么匮乏的师资,但是,校长给力,师生合拍,同心协力,硬是把一群追梦的年轻人从绝望的边缘赶出了大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我有时在成都参加校友聚会,吃着吃着,情不自禁就变成了忆苦思甜的聚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感恩正坝中学,因为那儿有我敬佩的师长;我感恩正坝中学,因为那儿锻炼了我不屈的意志;我感恩正坝中学,因为那个“正”字,让我一生受用,我把它诠释成:心正、身正、知正、行正。心正才能立行,守正才有创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无形的“正中文化”,始终激励我“牢记初心、不辱使命”,走正道,赏不一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我想告诉校友们的是:身在大山不是自己能选择的,父母也不是自己能选择的,惟一可以选择的是“我到哪儿去”?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哪怕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万一实现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阴荏苒,时光飞逝。我毕业到攀钢工作也近四十年了,在企业管理、技术经济、设备维检方面小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走出来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思路豁然开朗,原来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但也有诸多的无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山区走出来的学子,最急于改变的就是思维观念。如果没有好的导师指点,我们因为眼光的局限,可能就走不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们除了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外,更加急于向优秀的人靠近,补齐处理人际关系的短板,还要抓紧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一个终生爱学习的人,未来之路才能更加光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暮年,路还得继续,我即将开启人生后半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退休很幸福,我想幸福也是伴随着苦恼而生的,既不要高歌,也不要悲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幸福的是不为吃穿发愁,可以实现想走就走的旅行。苦恼的是身体逐渐下降,有的还要为后代发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我拜读了张养浩的《山坡羊》,让我的内心平静了,我把它改写为《我的山坡羊》,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甲归宅享清闲,吃也舒坦,玩也舒坦。退养生活已无忧,花钱心甘,存钱随愿。闲情雅致随身在,读也心欢,唱也心欢。儿孙之事莫操心,放也安然,管也安然。家长里短不相牵,巷议无关,诽不沾边。侍奉双亲惜光阴,今也请安,明也请安。强身健体天又天,康也听命,病也顺天。心气平和每一天,活也神仙,死也神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活还在继续,人生之路还在延展。不管是崎岖的山路,还是平坦的大道。无论身为草根,还是旅居高位,我都将铭记高桥打脚坡那段不平凡的山路,它是我人生之路的起点,是求学路上的痛点,更是激励我战胜一切困难、开启人生新篇章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编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元中的文章以“高桥打脚坡”为情感与叙事锚点,将求学岁月的艰辛徒步化为人生意志的淬炼之旅,字里行间满是对过往的真切回望与对成长的深刻体悟。从背负粮食的蹒跚步履,到受“陈博士”鼓励的求学执念,再到对“正”字精神的一生践行,个人奋斗与时代背景相融,让“走出大山”的故事既有烟火气,更有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的文末改写《山坡羊》的平和与对后辈的寄语,更显岁月沉淀后的通透,是一篇用真心写就、能引人共鸣的成长纪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朴实感人,值得一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