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故事——平乐籍老红军许凤翔的革命故事之十三

许建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 战 三 胜 韩 德 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1年元旦,朝阳的光辉洒满广西通往江西的道路,一支英雄的队伍,正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浩浩荡荡地向前飞奔。他们头戴五角星帽,身穿灰色军衣,脚踏布草鞋,身背乌黑的步枪,张云逸率领的后续部队58团另一部分战士和军部机关,受到韶关来敌阻击,没有渡过乐昌河。个个昂首挺胸,威武刚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支队伍,正是前不久在邓小平、张云逸等人,发动百色起义后,响应上级指示,向江西进发,侧应毛主席、朱德领导的中央红军,开展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红七军。部队经过广东,激战三昼夜,攻克连县城东大关大街,首战告捷,不仅补充了物资,还扩大了政治影响,震撼了国民党反动营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迅速与中央红军汇师,由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的55团和58团的部分战士抢渡了乐昌河,到达江西崇义县与赣西南党组织和游击队会合。张云逸率领的后续部队58团另一一部分战士和军部机关,因受到来自韶关的国民党援军阻击,未能顺利渡过乐昌河。即改道沿乐昌河北上,向湘东南进军,到达湘赣边界,受到湘东南独立1师师长李天柱委派王震率团迎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支部队会合后,并肩作战,一举攻克永阳镇,不久,分散了两个多月的红七军55团和58团在江西永新县城会合。1931年4月,蒋介石又组织18个师共2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围剿。湘赣边区党委为了配合河东(赣江以东)中央红军粉碎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成立了河西指挥部,以李明瑞为总指挥,曾炳春为政委,统一指挥由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肖大鹏领导的红20军、李天柱领导的独立师,组织安福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安福之战,是三战韩得勤的首次战役。韩德勤江苏泗阳县洋河镇人,早年入南京陆军小学、河北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1年兼任南昌卫戍司令,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其一个旅驻守江西吉安安福县,以图拦截红军进攻。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我军作出作战计划,以红七军为中路、红20军为右路,独立师为左路,三路大军从舟湖出发,向安福敌人发起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斗在寮塘桥一带打响。此时的红7军因从广西一路打到江西,弹药几乎消耗殆尽,每个战士平均不到五发子弹,为了麻痹敌人,战士们就用棉花将子弹袋填得满满的。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异常激烈,在弹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李明瑞总指挥凭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亲临前线指挥。他凭着枪声激烈的程度,判断敌人兵力的强,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向敌人薄弱环节给以痛击,迅速歼敌一部,并缴获敌人大量的枪支弹药,大家争先恐后,把子弹装进子弹袋和所有的衣服口袋,信心满满的投入新的战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此同时,右路的红20军和独立师迂回到敌人侧翼,直插敌后方,对敌军形成强大攻势,迫使敌人慌乱溃逃,在我三路大军的穷追猛打下,迫使敌人龟缩城内,固守待援。李明瑞见时机成熟,便指挥红军故作佯攻,诱敌深入,虚张声势,将部队后撤30里,择地埋伏,引蛇出洞。敌人果然中计,认为我军撤离,出城步入我军伏击圈,遭到我三路大军前后夹击。此战,歼灭和俘获韩德勤部千余人,缴获枪炮千余支(座),创下了首战首胜韩德勤的战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战韩德勤的胜利,官兵士气大振。经过短暂的休整补充后,红军乘胜追击湖南茶陵敌守军61师陶广的一个团,经过一天激战,歼敌大部,少数敌人向安仁方向逃窜。我军衔尾追击敌人,翌日拂晓占领安仁城,许凤翔奉命带领两名战士催商会筹款,仅用一天时间,便筹得2000多银元。这次战役的胜利,使湘东敌人大为震惊,有力地配合了第二次反“围剿”战斗的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在连续二次对我中央苏区的“围剿”失败后,恼羞成怒,不到一个月时间,又调兵遣将,组成30万“王牌军”(蒋的嫡系部队),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三次“围剿”。为了表明剿灭我中央苏区红军的信心,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指挥督战,并请来了英、美、德、日的军事顾问,他们纠集到一起,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兵分三路,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疯狂地猛扑,妄图利用前后左右夹击的战略战术,试图把红军压缩到赣州江边狭长地带,一口吃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红7军,红20军迅速渡过赣江,作好参加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部队由永新南下遂川之沙地,向储潭渡河。中央派王首道在沙地传达了中央指示,并任命李明瑞为红7军军长,葛耀山为政委,许进为政治部主任。(葛耀山系上海工人,尚未到职,政委一职暂由许进代理)。部队过赣江到达兴国江背洞、大坑一带,红20军完成合并到红7军规建,就地集结待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敌情极为严峻,红7军首长根据毛主席、朱总司令制定的作战方针,对敌情作了全面分析,决定伺机先打弱敌,迅速突破敌人薄弱环节。经侦察得知,敌上官云相的47师、郝梦龄的54师,均系北方队伍,他们对南方水土不服。而此时恰逢夏季,天气炎热,病员增多,特别是他们不善于打山地战,战斗力较弱。更重要的是他们刚赶到莲塘、良村、黄陂一带住下,立足未稳,只修筑了一些简易掩体,尚未建成坚固工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军便抓住这一战机,迅速集中几倍于敌的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在莲塘、良村、黄陂一带打响战斗,然后由南向北挺进,先后取得了消灭上官云相、郝梦龄,歼敌毛炳文第8师等三个整师,三战三捷的胜利。此战俘获敌军上万人,缴获各种枪械过万,大炮数门。敌人一路被歼后,其它两路闻风丧胆而逃,溃逃在后的韩德勤52师,正在兴国方石岭路上,中央军委命令红7军乘胜追击,消灭韩德勤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战韩德勤,红7军战士个个摩拳擦掌,擦好枪膛,刺刀上鞘,接到命令,立即向敌人发起攻击。此时,韩部52师早已是惊弓之鸟,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即刻溃不成军,土崩瓦解,纷纷缴械投降。此战,我红7军仅用2个小时就给束了战斗,取得了全歼敌52师,活捉韩德勤(后逃脱),二战二胜韩德勤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方石岭之战结束后,政治部分配许凤翔和徐世烈负责打扫战场,收集俘虏兵。许凤翔抬眼望去,战场上无论山上山下,路旁沟壑,遍地都是敌人的尸体。被打败的敌人,像野鸡似的满山乱钻乱窜,大道小路两旁的庄稼禾苗,被他们践踏得不成样子。许凤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五六百名俘虏收拢起来,找宿营地安排他住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许凤翔回忆说,他当时主要负责给养,每天要带10多个俘虏到30里外的高山深沟去买谷子,磨成米又挑回来。这个任务十分艰巨,既怕买不到粮食,又怕买不到谷子碾不成米运回营地,更害怕俘虏兵乘几逃跑。好在敌俘虏对红军的俘虏政策都很了解,并不害怕红军,有的都是二三次当俘虏的油子兵。但老百姓由于被这些反动派欺压,对俘虏则是深恶痛疾,许凤翔就告诫这些俘虏兵,不要耍小聪明,老老实实跟在身边干活,结果一连三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在华东地区制造摩擦。当年被我红军俘获又饶幸逃脱,我军的手下败将、顽固的反共分子韩德勤,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第24集团军总司令。他屡次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处枪杀我抗日军人,妄图依仗他们的优势兵力,消灭我苏北新四军。在我军内外,引起强烈的愤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10月,韩德勤率领一个军又一个旅,共计一万五千多人,向我苏北新四军发起进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我新四军陈毅军长、张云逸副军长,坚决执行毛主席“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方针,指挥部队后撤至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黄桥镇,展开著名的黄桥决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我新四军取得了全歼韩德勤主力部队10000余人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德勤三次与我红七军交手,留下了三战三输的败绩。而我红七军三战三胜韩德勤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史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