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桃莲应瑞”的故事,你知道吗?

听雨客船中

作者:杨清丽 泉州开元寺是从海洋贸易中崛起的多元文化家园,寺里史迹众多,每件文物都有一个精彩、神奇的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厚重、悠久的历史。有人说:“开元寺起源于‘桑莲法界’的掌故,又延续于‘桃莲应瑞’的典故。” “桑莲法界”那美丽动人的传说温润了古城的千年文脉,黄守恭的后人黄真真曾在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中揭秘:“古书上中医学,白木耳它的名字叫白莲花。所以满园的桑树竞开白莲花,是有可能的。”相比“桑莲法界”故事的广为流传,“桃莲应瑞”的故事相对鲜为人知,但不同的故事同样精彩,凝练着同样的佛教精神。 民国之初,军阀混战,导致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1923年圆瑛法师在南洋讲经时,遇到星州的转道、转物两位法师,三人共同发愿,重兴泉州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收容孤儿难童。民国十三年九月,转道、圆瑛、转物三位高僧聘请傅维早主持修复甘露戒坛、功德堂、尊胜院、藏经阁、东西塔等,并着手创建开元慈儿院,准备教养孤苦儿童,施行慈悲佛化。工程动工才三天,开元寺现出桃开红莲的瑞相。 在圆瑛法师于民国十六年八月上浣自撰的《泉州开元寺志•重刻序》记载:“于民国十三年甲子九月入寺。兴工三日,桃开红莲,以应瑞兆,泉人睹者,靡不称异。”而出版于1929年的《泉州开元慈儿院第一届报告书》也写道:“谨启者:泉州之有大开元寺,系自唐垂拱二年,我四安祖舍园以建筑桑连法界古刹道场。甘露降于戒壇,紫云凝于佛殿,双塔凌空并耸,几如文笔峰高,泉郡之文风系焉。无如年久剥落,甲子之歲,爰有转道和尚、圆瑛法师、转物当家发愿重修,携带开办费数万元,并就寺内创办开元慈兒院,教养孤苦儿童,实行慈悲佛化。入寺三日,桃开红莲以应瑞兆,而与桑莲后先辉映。迄今开募一载,成绩卓著,而于社会、国家均有裨益,实非厌世小乘僧所可同日语也兹。”关于“桃莲应瑞”事件更有说服力的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圆瑛举起右手,食指指向“桃开红莲”拍照,照片说明是:“民国甲子九月,重兴泉州大开元寺,桃开红莲应瑞,摄影纪念”。 “桑开白莲”其实是桑树长出白木耳类的菌类,而“桃开红桃”中的“红莲”指哪种花或菌类呢?“桃开红莲”的照片较为模糊,也为这一事件留下不同理解和看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有文史专家认为是开出红艳艳的桃花。然而,不少农业专家认为:十月小阳春前后,桃树开花属正常的自然现象,不足为奇。圆瑛法师少时生活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不至于见到秋天桃树开花就认为是奇特景象。<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开元慈儿院董事会认为:“桃开红桃”与“桑开白莲”一样,都是树木长出菌类,只是桑树长出的是无色相的白色菌类,而桃树长出的是有色相的菌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寒露有雨雨淋淋”“霜降南风连夜雨”“立冬有雨防烂冬”等闽南俗语都说明泉州在农历九月,有可能迎来连绵不断的雨水。1924年秋分过后,霪雨霏霏。雨水过多造成老桃枝开裂,菌类一簇簇紧密相连,扎堆生长,仿佛一朵朵初开的莲化,“竖”起小耳朵,倾听着开元寺的禅语梵音,倾听着晨钟暮鼓,倾听着木鱼声声!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佛法无边,开元寺维修工程刚一动工,没完没了地往下倾泻的雨水竟然停歇了,连月不开的天空放晴了。圆瑞法师走到桃树下,看到枝丫上长出有色相的菌类,想起桑开白莲的故事,立时顿悟。他举起右手,食指指向“桃开红莲”拍照,并在照片上加说明文字。<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民国14年(1925年)八月中秋,泉州慈儿院举行开幕礼,宣告问世。时任泉州大开元寺住持的转道法师兼开元慈儿院院长,时任泉州大开元寺都监的圆瑛法师兼开元慈儿院副院长,时任泉州大开元寺监院的转物法师兼开元慈儿院监院。 今天,开元寺大门两侧的墙上分别镶有石刻“桑莲法界”“桃莲应瑞”。漫步寺内,离桑莲古迹景点几步之遥的尊胜院东面拱形门上,“桃莲应瑞”四字石匾依然默默讲述着百年前的慈善往事。据说,“桑莲古迹”与“桃莲应瑞”石匾之间,正是当年“桃开红莲”的所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花开花落自有期,缘起缘落终有时!”“桑莲法界”和“桃莲应瑞”的故事,如同佛前盛开的朵朵纯净的莲花,永远在时光中绽放出宁静与美好,是佛教“慈悲”精神的最好载体,是“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的最佳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