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黄河的滔滔奔腾与兰山的苍苍巍峨之间,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在此周边交汇,古老的丝绸之路从这里向西蜿蜒,连接起广袤世界,这座独具苍茫韵味的城市便是兰州。而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雄浑气魄的土地上,坐落着一所宏阔大气的高等学府--兰州大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兰州大学(城关校区),简称兰大,自1909年创办以来,历经岁月洗礼,始终秉持综合类大学的定位,坚守在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的院校本部,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踏入兰大校门,两侧建筑别具深意。齐云楼仿佛镌刻着兰大人的凌云壮志,而观云楼则默默记录着生态气候、自然环境等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历代兰大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上世纪90年代,兰大新建一分部,以五岳中的衡山命名教学办公楼,沿城关校区外围,观云楼、齐云楼、飞云楼三栋高楼依次展开,取自“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之句,将这份情怀延续。青春校园里,学子们每日穿梭于这些充满侠气的建筑间,恰似纵情江湖,豪迈意气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校门一侧的黄河巨石,是承载着兰大精神的校训石,“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如同一盏明灯,激励着兰大学子在西北大地上稳健前行。另一侧的冰川擦痕石上,镌刻着“读万卷书穷通世理,行万里路明德亲民”,这源自曾获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他所带领的一批学生,成为我国地理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创造了“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佳话,为兰大的辉煌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两侧巨石旁,红色墙体掩映的校友墙,镌刻着自1909年建校至2018届约37万校友的名字。穿过拱顶,来到校友广场,“1909法政学堂纪念柱”“1946国立兰州大学纪念柱”“1949兰州大学纪念柱”,以兰大发展历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串联起百余年的奋斗岁月,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厚重与兰大的坚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校友广场旁的运动场上,学生们活力四溢,用跃动的身姿书写着青春诗篇。毓秀湖流水潺潺,湖中的亭台楼阁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成为同学们休闲、晨读的绝佳之地。清晨或傍晚,常有同学驻足于此,享受这份宁静。月季花、荷花与不知名的小花朵点缀着校园夏日风光,晕染出一片绚烂烟霞。在这鸟语花香之中,校史馆巍然屹立,静静等待着来访的客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校史馆,是兰州大学历史与成就的展示窗口,是了解学校发展历程的理想之所。丰富的展品与资料,带领参观者深入探寻兰州大学的起源、发展及重要成就。兰州大学,堪称“双一流”大学中的“江湖扫地僧”。首任校长辛树帜提出“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并以“图书、仪器、名师”为办学基石,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格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创办至今,116年的建校史,让兰州大学成为西北大地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校。她创造了诸多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如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国科学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国立兰州大学时期,在原萃英门旧址,有四栋当时兰州城最高的建筑一字排开,分别为天山堂、昆仑堂、贺兰堂、祁连堂,名称皆取自西北名山,乃是辛树帜老校长为开阔学子心胸而命名。虽当年建筑未能留存,但这些名字以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形式传承下来,正如辛校长所言:“为学如为山,唯质朴足以垂久远,唯坚定足以更变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虽地处西北,兰州大学的青年学子爱国热情丝毫不减,渴望将热血洒向碧空。1938年,《甘肃学院校歌》应运而生,响彻西北,作为兰州大学校歌传唱至今,承载着兰大人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兰州大学,或许是离黄河最近的大学,已然成为兰州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独特的符号。校友道路尽头,图书馆积石堂肃穆沉静。古人将积石山视为母亲河的源头,历史学家、兰大著名校友顾颉刚先生曾作《积石堂记》,阐明“求学证道、获取真知之源头在图书馆”的道理,饱含对兰大人的殷切嘱托。建筑中央塔尖上,四壁图案分别取用日、月、星、云的美好意象,隐含着“时空变换,光阴荏苒,珍惜时光,早日成才”的深远含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校徽上的积石堂,作为老兰州的四大地标之一,不仅是学校的图书馆,更是学术氛围的象征,其古朴的建筑风格与丰富的藏书,吸引着众多学生与游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兰州大学不仅历史悠久,更是学术的殿堂。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成绩斐然。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等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更是跻身前1‰。学校拥有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师资力量雄厚,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达3069人,汇聚了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漫步于兰大校园,浓郁的学术气息如微风般轻拂而来。昆仑堂内,莘莘学子沉浸于知识的探寻,笔尖摩挲纸张,发出的沙沙声,在静谧的空气中悠悠回荡,似是奏响着求知的乐章。而当夜幕降临,积石堂便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暖黄的灯光温柔地倾洒,照亮了这片承载着无数智慧结晶的知识海洋。这般优良学风,恰似一股隐匿却强大的引力,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学子纷至沓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兰州大学,这所既古老又洋溢着蓬勃活力的高等学府,正凭借其独一无二的魅力,热忱迎接每一位到访者。它那深厚的历史底蕴,犹如陈酿的美酒,历久弥香;严谨的学术氛围,仿若精密的仪器,容不得丝毫马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则像一幅绚丽的画卷,描绘着青春的多姿。无论哪一面,都令人心生眷恋。在这里,你既能领略到西北大地赋予的豪迈气魄与坚韧精神,又能体悟到学术领域所秉持的严谨态度与创新理念。兰州大学,正敞开怀抱,等待着你前来探索它的无尽奥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