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丨吴刚</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大营的炮火撕碎了东北的夜空,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山河,中华民族被迫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争。从白山黑水到长江两岸,从太行山脉到滇缅丛林,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不屈的长城。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不仅让3500万军民伤亡、半壁山河沦陷,更在绝境中淬炼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浴火重生,成为近代以来民族觉醒与复兴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b> 一、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与精神困境</b></p><p class="ql-block"><b> </b>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多次面临民族危机,陷入精神困境的深渊。当列强的铁蹄践踏国土,当外敌的炮火震碎山河,当传统文化遭遇冲击,当民族存亡危在旦夕,那是一个个暗夜无光的时刻。</p><p class="ql-block"><b> 百年屈辱:近代中国血泪史</b></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史主要体现在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逐步剥夺中国主权的过程中。</p><p class="ql-block">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840-1842)</p><p class="ql-block"> 事件: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p><p class="ql-block">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危机加剧。</p><p class="ql-block">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56-1860)</p><p class="ql-block"> 事件: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约15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影响: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可进入长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p> <p class="ql-block">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1895)</p><p class="ql-block"> 事件: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35亿两白银。</p><p class="ql-block"> 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清政府被迫向列强借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p><p class="ql-block">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中国陷入“东亚病夫”困境,文化自信崩塌,社会分裂为“自卑与自大交织的扭曲心态”。甲午战败(1894-1895)成为民族心理转折点,鲁迅笔下“阿Q精神胜利法”折射出国民精神危机。</p><p class="ql-block"> 4、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900-1901)</p><p class="ql-block"> 事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允许列强在北京驻军,禁止中国人民反帝。</p><p class="ql-block">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p><p class="ql-block"> 5、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p><p class="ql-block">事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暴行。</p><p class="ql-block"> 影响:中国陷入深重民族危机,最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6、其他不平等条约</p><p class="ql-block"> 《望厦条约》(1844):美国取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p><p class="ql-block"> 《黄埔条约》(1844):法国获得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权。</p><p class="ql-block">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英国强租新界99年,香港完全被占。</p><p class="ql-block"> 这些屈辱史反映了列强通过武力和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中国,导致国家主权丧失、领土被割占、经济被掠夺。但中国人民始终不屈抗争,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血战、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洗雪百年耻辱。</p> <p class="ql-block"><b> 山河破碎风飘絮:抗战前中国的分裂与动荡岁月</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呈现严重的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军阀割据与混战</p><p class="ql-block"> 1916年至1928年间,北京政府首脑平均16个月更换一次,内阁改组频繁,全国陷入军阀混战。例如,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桂系、晋系、西北军与蒋介石集团投入百万兵力,造成约30万人伤亡。四川一省在1916-1928年间发生400余次内战,成为南北争夺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国共分裂与内战</p><p class="ql-block">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发动“清党”与围剿红军,共产党则开展土地革命,形成十年内战。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两党才实现第二次合作。</p><p class="ql-block"> 地方政权割据</p><p class="ql-block"> 南京国民政府虽于1928年形式上统一全国,但地方势力仍割据一方。例如,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冀东汉奸政权;1936年蒋介石指派宋哲元等组织“冀察政务委员会”,适应日本“华北特殊化”要求,暴露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薄弱。</p><p class="ql-block"> 经济与民生凋敝</p><p class="ql-block"> 军阀混战导致“无月无小战,无年无大战”,国家财政崩溃,群众流离失所。1926年北伐虽试图统一,但1927年后国共分裂使局势再度恶化,直至抗战前未见根本改善。</p><p class="ql-block"> 军阀混战、民生凋敝、思想混乱,民族凝聚力跌至谷底。所呈现的这一分裂状态为日本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成为中华民族被迫觉醒的导火索。也促使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p class="ql-block"> 回望历史,民族危机与精神困境是民族成长的磨刀石,是精神升华的催化剂。</p> <p class="ql-block"><b> 二、生死抉择:全民族抗战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 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与团结实现的,其过程充满艰难抉择与历史转折:</p><p class="ql-block"> 1、生死存亡的抉择: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觉醒</p><p class="ql-block"> 日本侵华的暴行与民族危机</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随后发动华北事变,企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成为全面侵华的标志,日军以“失踪士兵”为借口发动进攻,暴露出其侵略本质。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发了全民抗争意识。</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抉择</p><p class="ql-block"> 早在1932年,中华苏维埃政府即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全民族抗战;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逼蒋抗日”方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推动国共合作,为全民族抗战奠定政治基础。</p><p class="ql-block"> 2、关键抉择:西安事变与国共合作</p><p class="ql-block"> 张学良的“哭谏”与西安事变</p><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无果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这一抉择虽险峻,却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促成蒋介石承诺联共抗日。</p><p class="ql-block"> 国共合作的实现</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于1937年9月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同作战的局面,终结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初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 3、全民动员:从“一家人抗战”到全民族参与</p><p class="ql-block"> 基层抗战的典范:戴家军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1932年,戴万龄率全家投身抗日,组建“戴家军”参与东北义勇军,坚持抗战7年。其“没有强大的国,就没有安享太平的家”的信念,体现了全民族抗战从基层家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动员。</p><p class="ql-block"> 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民众支持:农民献粮支前,工人赶制军需,学生奔赴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成为时代写照。</p><p class="ql-block"> 海外华侨:南侨总会月均捐款超700万元,4万粤籍侨胞回国参战。</p><p class="ql-block"> 少数民族贡献:新疆各族民众抢修国际援华通道,东北抗联中满、朝鲜、蒙古族战士与汉族同胞并肩作战,粉碎日军“分而治之”阴谋。</p><p class="ql-block"> 4、历史启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密码</p><p class="ql-block"> 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推动国共合作,以及全体中国人民在生死存亡关头觉醒与团结的结果。正如毛泽东所言:“只有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才能保卫祖国。”这一历史抉择不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5、精神觉醒的催化剂</p><p class="ql-block">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暴行(如南京大屠杀、重庆轰炸)激发空前民族认同。淞沪会战(1937年)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粉碎“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台儿庄战役(1938年)首次重大胜利提振信心。</p><p class="ql-block"> 6、统一战线的构建</p><p class="ql-block"> 国共两党搁置分歧,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平型关大捷(1937年)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百团大战(1940年)重创日伪军。海外华侨组织649个救亡团体,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为抗战重要支撑。</p> <p class="ql-block"><b> 三、精神涅槃:抗战精神的塑造</b></p><p class="ql-block"> 抗战精神的塑造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普通民众的集体奉献,也有英雄人物的英勇牺牲,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国魂:</p><p class="ql-block"> 普通民众的全民抗战</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老弱妇孺用简陋工具修筑滇缅公路,数千人因施工牺牲,这条“输血线”成为抗战生命线;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放弃优渥生活回国,驾驶卡车、维护机械,在枪林弹雨中保障运输,超三分之一英勇牺牲。此外,村民掩护游击战士、传递情报,妇女赶制军服、照料伤兵,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英雄人物的视死如归</p><p class="ql-block">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出身四川富家,留学莫斯科后投身东北抗日,负伤被俘后遭日军电刑折磨仍坚贞不屈,临刑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p><p class="ql-block"> 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部队转移,将日军引向绝路,毁枪跳崖。</p><p class="ql-block"> 刘老庄82勇士:弹尽粮绝后用枪托、铁锹甚至牙齿与日军搏斗至死。</p><p class="ql-block"> 乌斯浑河八女投江:为保护大部队主动吸引火力,弹尽后毁武器投江自尽。</p><p class="ql-block"> 精神传承与国家塑造</p><p class="ql-block"> 这些事迹凝结为“不屈的国魂”,成为今日中国的精神底色。例如,左权县、一曼街等地名以英雄命名,纪念其牺牲精神;抗战中展现的坚韧、团结与牺牲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p><p class="ql-block"> 核心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形成“不畏强暴、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取代战前自卑与分裂心态。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凸显民众力量对战争伟力的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国际地位的重塑</p><p class="ql-block">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陆军主力,1942年成为《联合国家宣言》领衔签字国,1943年英美废除不平等条约,1945年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3500万伤亡代价换来了民族尊严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这些具体事例体现了抗战精神从个体到群体、从战场到后方的全方位塑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 四、当代回响:精神遗产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精神遗产的当代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1、历史记忆的创新唤醒</p><p class="ql-block"> 通过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新媒体形式,以19亿次全民共鸣唤醒民族精神根基。该片通过110岁抗战老兵见证、3000余件文物呈现,将冰冷年代数字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记忆,实现历史叙事与当代青年的深度共鸣。</p><p class="ql-block"> 2、科技赋能的沉浸式传播</p><p class="ql-block"> 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运用AR技术重现1940年战场,暑期参观量同比增长200%,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72%。这种"科技+历史"模式让年轻群体通过立体场景体验,直观感受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3、代际对话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张自忠将军外孙车晴首次探访姥爷初葬处的影像记录,引发年轻观众对先辈的共情。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给抗战先辈写封信"活动,通过书信载体实现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强化了抗战精神的传承纽带。</p><p class="ql-block"> 4、精神基因的当代转化</p><p class="ql-block"> 伟大抗战精神中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英雄气概,转化为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升华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恒久动力。这种精神基因的显性化,持续为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p><p class="ql-block"> .5、身份认同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抗战精神成为当代中国自信姿态的精神源头。汶川地震、抗疫斗争中“众志成城”的实践,印证了“民族精神基因”的现实力量。</p> <p class="ql-block"> 6、历史启示的永恒性</p><p class="ql-block"> 抗战证明“民族精神高度决定历史命运”,其光芒穿越时空,照亮复兴之路。正如费正清所言,这是中国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大国的“精神成人礼”。</p><p class="ql-block"> 7、 浴火重生的文明启示</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革命。它重塑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转化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基因,为复兴之路奠定不可动摇的精神基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传承实践既保持了历史记忆的温度,又通过创新形式激活精神内核,使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时代光彩。</span></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硝烟散尽,但历史的刀痕依然清晰。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更以“持久抗战”的实践路径证明:只有团结与统一工人、农民及一切劳苦群众,才是民族抵抗的力量与胜利的保证。今日回望这段血与火的岁月,我们铭记的不仅是牺牲与苦难,更是伟大抗战精神——它如不息的江河,滋养着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勿忘国耻,吾辈自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该文写于2025年9月3日家中卧室,9月5日在京都闻道阁公众号发布后,相继被百度、QQ、豆瓣、微博、UC、华人头条、网易、搜狐、一点资讯、个人图书馆等平台推送发布。同时在美篇发表,被美篇评为“精选”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喜欢写一些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作品。数10年来,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