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人天” 之辩</b></h1>【原文】<br>樵者问渔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鱼?”<br>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鱼。”<br>曰:“六物具也,岂由天乎?”<br>曰:“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br>【译文】<br>樵夫问渔夫:“你用什么办法钓到鱼?”<br>渔夫答:“我用六种物具钓到鱼。”<br>樵夫问:“六样物品备足而钓到鱼,这难道是天意的安排吗?”<br>渔夫答:“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所为。六物具备而钓上鱼的原因,则非人力所为。”<br>【原文】<br>樵者未达,请问其方。<br>渔者曰:“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鱼与不得鱼,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非天也,人也。”<br>【译文】<br>樵夫听不明白,请渔夫指出其中的道理。<br>渔夫说:“六物,鱼杆、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有一样不具备,则钓不上鱼。然而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这就不是人的原因。六物品备足却钓不到鱼,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是,六物品不备足却能钓到鱼,这种情况却是不存在的。因此具备六物,是人事。钓上钓不上鱼,是天意。六样物品不备足而钓不到鱼,这不是天意,而是人事。”<br>【原文】<br>樵者曰:“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br>曰:“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自作之咎,固难逃已。天降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间哉!”<br>【译文】<br>樵夫问:“人向鬼神祈祷而祈求福祉,福祉可以通过祈祷来祈求吗?祈求就可以得到吗?请讲讲其中的道理。”<br>渔夫答:“讲善讲恶的是人,降福降祸的是天。天之道,福佑善良的人,祸害淫邪的人,难道鬼神就能够违逆天道吗?自己作孽而引起的咎害,本来就难以逃避;上天降下的灾祸,祈禳它有什么用?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哪里还有其他别的事值得作呢?”<br>【原文】<br>樵者曰:“有为善而遇祸,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br>渔者曰:“有幸与不幸也。幸不幸,命也;当不当,份也。一命一份,人其逃乎?”<br>【译文】<br>樵夫问:“有人行善却遭遇灾祸,有人求福而得福,这是为什么?”<br>渔夫答:“这是因为有人幸运,有人不幸运。是幸运还是不幸运,这是命。遇与不遇,这是分。命与分,人怎么能逃脱得了呢?”<br>【原文】<br>曰:“何谓份?何谓命?”<br>曰:“小人之遇福,非份也,有命也;当祸,份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祸,非份也,有命也;当福,份也,非命也。”<br>【译文】<br>樵夫问:“什么是分?什么是命?”<br>渔夫答:“小人得福,这不是他的分,是他有那个命,小人应当遭遇灾祸,这是他的分,不是他命该如此。君子遭遇灾祸,这不是他的分,是他有这样的命;君子应当得福,这是他的分,不是他命该如此。”<br><b>【解读】</b><br>这段对话先是围绕钓鱼一事,区分人的主观准备与天定结果,强调人要尽己所能备齐条件,至于最终成效则有不可控因素。随后话题转入求福,明确善恶评判在人、福祸主宰在天,否定向鬼神祷福的有效性,倡导人专注于自身修德积善。最后探讨善恶与福祸看似不匹配的现象,引入“命”“分”概念,指出人生境遇受二者交织影响,劝人安守本分,坦然接受命运安排,蕴含着顺应天命、积极修德的处世哲学。<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利害” 之辩</b></h1>【原文】<br>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br>【译文】<br>渔夫对樵夫说:“人与人的亲情,没有比父子的关系更亲的了;人与人的疏远,没有比路人的关系更疏的了。如果利与害在心里,父子之间就会像路人一样远。父子相亲,这是天性使然。然而,即便如此,利害尚且有可能把它夺走,更何况是不是出自天性的东西呢?利害可以把人改变到如此大的程度,能不谨慎对待呢?路人相见,匆匆而过,他们本来就没有相害之心,这是由于他们没有利害冲突的缘故。<br>【原文】<br>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br>【译文】<br>若有利害冲突,那么路人与父子,又何可选择的呢?路人能够以义相交,更何况是有亲密关系的父子呢!所谓义,是谦让之本。而利益是争夺之端。谦让则有仁义,争夺则有危害,为何仁义与危害相差这么大啊!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人与人同,而仁义与危害却不同。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求利却不讲义,就会发生臣弑君、子弑父这样穷凶极恶的事情,就好像路人相逢,一眼不相投而拼死于路途一样!”<br><b>【解读】</b><br>这段强调利害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即使是父子这样的天性之亲,一旦心中有了利害考量,也可能变得比路人还疏远,警示人们要警惕利害关系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应尽量避免让利害因素干扰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明确提出义是让的根本,利是争的开端,强调了义与利的不同导向。倡导人们遵循义的原则,以谦让和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避免因追逐利益而产生争斗和伤害,这体现了对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对比尧、舜与桀、纣,说明人与人在本质上虽相同,但因对义利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仁与害的巨大差异,强调了道德选择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启示人们要以尧、舜为榜样,坚守道德底线,践行仁义之道。</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力分” 之辩</b></h1>【原文】<br>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br>【译文】<br>樵夫问渔夫:“我经常扛柴,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多加十斤就伤了我,请问这是什么原因?”<br>【原文】<br>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br>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br>【译文】<br>渔夫答:“打柴的事情我不清楚。以我钓鱼之事论之,其理一样。我有一次钓鱼,一条大鱼上了钩,跟我较劲。我想放弃,却又舍不得;我想把大鱼扯上来,却又力有不逮。最终,在跟大鱼较量了一整天之后,我擒获了大鱼。为了这条大鱼,我差点就沉到水里,溺水身亡了。那不仅仅是身体受伤的祸患,难道没有丧命的祸患吗?钓鱼与打柴虽不一样,但因贪而受伤却是一样的。一百斤,是你力所能及的,再加十斤,则在你所能承受重量之外。力所能及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的,何况十斤!我贪求大鱼,你贪求重薪,在贪字上面,我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br>樵夫感叹道:“从今之后,知道要量力而行,那可是明智的做法啊!”<br><b>【解读】</b><br>这段对话借渔夫的亲身经历,将钓鱼与砍柴类比,点明人在面对诱惑时的共性——贪心。渔夫描述钓大鱼时因不舍放弃、又无力捕获,差点酿成大祸,凸显过度贪求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事物的危险性,樵夫由此受到触动,得出“量力而动”的感悟,传递出做事需认清自身能力边界,克制贪念,莫因过度逐利而让自身陷入险境的道理,蕴含深刻的处世智慧与自我警醒意识。<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