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不褪色的“白”日梦——阿什哈巴德

阳光

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Ashgabat),这可是奇葩罕见的白色国度,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白色大理石之城”。 城市始建于1881年。<div>1925年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div><div>1948年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城市近乎被完全摧毁。</div><div>1991年土库曼斯坦独立后,继续作为首都。</div> <p class="ql-block">  城市由首任总统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决策,聘请法国建筑大师设计,土耳其建筑公司承建,使用伊朗白色大理石材料。</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25日被正式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在约22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共有543座新建楼房使用了白色大理石贴面,总覆盖面积超过450万平方米”。是当时“拥有白色大理石贴面建筑最密集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这一决策旨在洗刷1948年大地震带来的创伤记忆,并向世界展示一个崭新、纯净、强大的土库曼斯坦。</p> 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车所经过之处,双向六车道的马路空空如也,看不到除车辆之外人们活动的迹象。也有人调侃它是“超级鬼城”。 全国范围内只允许白色和银色的汽车上路行驶,本国汽车即便是白色,不是阿什哈巴德首都的汽车牌照,也进不了首都。并规定进城之前必须将车清洗得干干净净。乘坐的旅行社大巴车无疑为白色。未见一辆其它颜色的车,就更别说是黑色汽车了。满眼清一色“白”,白的很彻底。<br> 有资料研究显示:白色与道路环境对比强烈,可视性更好,尤其是在夜晚、黄昏或不良天气下,白色车辆的事故率显著低于深色车辆。 土库曼斯坦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约有80%的国土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常年强烈的日照、风沙和干旱对建筑物损害严重。白色大理石墙面耐用,抵御风沙侵蚀,还能有效的反射阳光,缓解炎热。另外,白色车漆相对更耐脏,灰尘附着在上面不如在黑色车漆上那么明显。<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偶而会有翠绿色的装饰楼顶出现</div> <p class="ql-block">  总统尼亚佐夫喜欢白色,认为白色是该国的“幸运色”,在土库曼斯坦文化中象征着“平静、纯洁、光明、仁慈、高尚”。白色可以展现出国家的庄重和气派。独立后,新政府希望通过一座崭新、宏伟、独特的首都,来展示新兴国家的自信与民族精神。这也是现任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的共同愿景,此白色之城便成为了国家独立、复兴与财富的强大象征。</p> <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火机造型的路灯<br></div> 路灯本身的功能是带来光明,阿什哈巴德的路灯是不同造型的精美打火机。这个独特的设计在全球首都中也堪称独树一帜。核心寓意在于 “致敬国家的能源财富”。 <p class="ql-block">  首任尼亚佐夫总统在位期间,主导了阿什哈巴德从“白色大理石之城”到城市各个细节的整体规划。他希望通过城市建筑和公共设施,全方位地展示土库曼斯坦的民族身份和国家实力。路灯设计正是其中的一个生动细节,设计师们将总统的愿景变成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土库曼斯坦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世界第四大天然气储备国,天然气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骄傲之源。打火机的火焰,正是点燃天然气的直接意象。寓意着国家的能源财富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为土库曼斯坦带来光明、温暖和繁荣的未来。</p> 白天,这些造型别致的路灯是精美的城市雕塑;夜晚,它们发出光亮,仿佛无数个打火机被同时点燃,形象地诠释了“能源之国”的主题。这日夜不息的城市名片,已不单是照明工具,更是伫立于首都街道两侧的“国家宣言”。<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立门</h3><div> 1995年12月12日,联合国18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赋予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国地位。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土库曼斯坦于 1998年建成了中立门。最顶端伫立着带蕊片永远冲着太阳招手并跟着太阳转的总统雕像。因为在修缮,没能靠近参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在此一楼就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色旅游大巴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院</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独立广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Turkmen:garaş syz lyk meýdany )</p><p class="ql-block"> 该广场曾叫“卡尔・马克思广场”、“中立广场”。2021 年 9 月,为纪念土库曼斯坦独立30周年进行了全面翻新 。</p> 正中心矗立“独立纪念碑”,高 91 米,表明土库曼斯坦于 1991 年独立。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独立纪念碑基座是“祖国骄傲”(Ata Watana Şöhrat)纪念馆。</h3> <p class="ql-block">  独立纪念碑周围道路和平台上竖立众多土库曼斯坦乃至整个突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雕像。</p> 现任总统在此开发了一个世界森林,邀请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精英领导层到此种树、留名。<br> 这里应该是土库曼斯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遇到不少中小学生来此参观游览。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土库曼斯坦是“中亚的朝鲜”?或许在“闭关锁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我才发现,这里的百姓纯朴又友善。直觉告诉我:她们与我孙女的年龄相仿,眉眼间满是清纯、可爱。我用手势提出给她们留影,非但没拒绝,还没等我来得及调好相机,她们却个个掏出自己的手机分别要求合影。那天行程挺赶,时间本就紧张,但望着她们纯真的笑脸,满是期待的眼神,实在不忍心让这份热情落空。再急,也得陪她们把这合影拍好。</p> <p class="ql-block">  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我2012年8月份去朝鲜,规定只有四日游。海关不允许游客带手机,只好存放在丹东的旅馆里,单反相机虽然还是“冒险”试着带入朝鲜了,但旅途全程我一直有目光如炬的“便衣”温柔陪伴,有一种被“保驾护航”的感觉。朝鲜百姓望中国游客的眼神那叫一个严肃、警觉、炯炯逼人,仿佛表情里自带一种 “阶级阵营感”。</p> <p class="ql-block">  独立纪念碑的另一侧两旁有真人卫士守护。</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头鹰的雕像</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萨帕尔穆拉特·阿塔耶维奇·尼亚佐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aparmurat Atayevich Niyazov)金色雕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土耳曼斯坦独立后1992年6月第一次总统竞选,尼亚佐夫以99.5%的超高人气成功当选首任总统。采取“永久中立,另类治国”的策略,但封闭归封闭,人家日子过得却很不错,并深受民众爱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通常一国总统的任期都是4-8年,也有超过10年的,但是从上任一直干到去世的实属凤毛麟角。 从1985年12月被任命为土库曼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掌权算起,直到2006年心衰去世(享年 66 岁)。他共执政21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自诩“土库曼之父”,通过个人崇拜将自己塑造成国家的象征,总统不喜欢的事,全国都得禁止。严格控制媒体和信息传播,将自己的著作《灵魂之书》列为全国必读书目。在国内是神一般的存在,人们对他顶礼膜拜、唯命是从,就算他取消了养老金后,那些老人依然边流泪边为他祈祷。</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战胜利纪念碑</h3><div> 二战胜利纪念碑由高20余米的5根立柱组成,纪念碑前有士兵站岗。土库曼斯坦当时有30万人参战,其中 7.4 万人牺牲,这座纪念碑是对这些为保卫国家、抗击法西斯而英勇献身的烈士的铭记与致敬,它承载着土库曼人民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和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是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五根立柱矗立于广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象征着土库曼斯坦的五个地区紧密团结在一起。</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击沙俄军队入侵纪念碑</div><div> 半圆形拱门,拱门后方是一位母亲举起双手迎接战场上归来的战士。</div> 土库曼斯坦的“1881年抗击沙俄军队入侵纪念碑”所纪念的格奥克捷佩堡战役,是土库曼民族历史上一场悲壮且具有转折点意义的战斗,它不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成为土库曼民族为自由不屈不挠、英勇抵抗的精神象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震紀念碑(Earthquake Monumen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48年10月6日凌晨1点12分发生的里氏9~10级地震,造成 16万人死亡,整个阿什哈巴德城市几乎夷为平地,被完全摧毁。首任总统尼亚佐夫本人在这场地震中成为孤儿,他将个人家族悲剧与国家灾难绑定,强化其统治的“天命所归”和与民众的“共情”。落成时间 1998年10月6日。</div> 在尼亚佐夫执政期间,国内树立了大量他的雕像。2006年去世后,他的许多雕像和象征物被后续政府移除。但这座地震纪念碑通过极具故事性的艺术手法,将总统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灾难和历史紧密融合,同时也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而得以保留。<br>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头青铜公牛,头顶着破碎的“地球”,地球顶端全身镀金的小男孩是首任总统8岁的尼亚佐夫和他的母亲在地震中的画面。突厥民族的传说——地球是由一头巨牛驮着的。公牛在这里既是力量的象征,也直接指向了传说中承载着大地。意在表现坚韧不拔、从悲惨灾难中崛起的“英雄形象”。</p> 这是一座综合性纪念碑群,由二战纪念碑、地震纪念碑、抗击沙俄军队入侵纪念碑”共同构成了一个庄重的纪念空间。 广场周围的棕红色大理石围墙上,镶嵌着多组反映卫国战争时期土库曼斯坦军民保家卫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勇事迹和战争场景的浮雕以记录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博物馆(周二闭馆,只能外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总统尼亚佐夫的陵墓</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吉普恰克清真寺(Gypjak Mosque)</p><p class="ql-block"> 中央是直径达50米的巨大金顶,环绕多个小金顶,象征伊斯兰星辰图案,金顶新月标志为土库曼国徽元素。</p> 4座纯白宣礼塔高度均为91米,以纪念1991年土库曼斯坦独立,塔身带有金色装饰带。<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真寺正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内地面铺着八角星图案的巨型地毯</h3> 墙壁四周雕刻着《古兰经》经典名句和尼亚佐夫总统所著《精神灯塔》语录。 阿什哈巴德城市永不褪色的“白”,是一首用大理石写就的史诗,讲述着从废墟中崛起的坚韧、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一个民族的文化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