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专家介绍</b></p><p class="ql-block"><b>莫鸿</b></p><p class="ql-block"> 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培训部部长,主要研究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与学习设计,推动人工智能与教研活动深度融合,倡导“Keep Learning \ Thinking \ Doing \ Sharing”理念。</p> <p class="ql-block"><b>王亚飞</b></p><p class="ql-block"> 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博/硕士生导师,主持研发国家普通话智能测试系统等,服务超1亿考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习内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AI赋能教研</b></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5日上午,莫鸿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研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开展专题讲座,系统阐述了AI技术如何重塑教育教研生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讲座从时代背景切入,指出教育已从“VUCA时代”(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迈向“BANI时代”(脆弱性、焦虑感、非线性、不可知),强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等政策为AI赋能教研提供了制度支撑。</p><p class="ql-block"> 在“AI赋能教研的核心内涵”部分,莫教授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通过“赋予人格+明确任务+指定风格”的提示词设计,化身为教研所需的“顾问”“文案”“设计师”等多角色,实现从“无中生有”到“精准生成”的跨越。例如,DeepSeek模型可辅助教研方案设计,即梦工具能生成符合教学场景的可视化素材,IMA知识库则为跨区域教研协作提供数据支撑。</p><p class="ql-block"> 应用场景展示环节,莫教授以“组建AI虚拟教研团队”为例,演示了如何通过“角色设定(如资深教研员)+任务拆解(如新课标解读、校本研修主题设计)+多工具协同(如通义听悟记录研讨、腾讯智绘生成评课报告)”的模式,提升教研效率。他特别强调“魔力提示词”的六大要素(任务、语境、范例、人设、格式、语调),并通过CRISPE、BROKE等框架实例,说明如何精准引导AI产出符合需求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最后,莫教授提醒,AI应用需严守“国产工具优先、内容人工审核、避免技术依赖”原则,确保教研活动的安全性与原创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大模型指南</p><p class="ql-block"> 下午,王亚飞教授以“大模型教育应用实操三阶指南”为题开展专题讲座,系统阐述AI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落地路径。</p><p class="ql-block"> 讲座构建“基础—进阶—高级”完整知识体系:第一阶段“提示词工程”为基础,需精准锚定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如设计“高中历史教师角色+备考复习资料任务+知识框架输出规范”的提示词,让AI生成贴合考点的分层资料;第二阶段“智能体构建”通过角色化设计(如“虚拟助教”“学科导师”),结合领域知识库实现个性化辅导,例如构建“英语口语测评智能体”,自动纠正发音并推送针对性练习;第三阶段“问题解决框架”为核心,整合教学设计、过程性评价与资源生成,形成“教-学-评-测”闭环,如用大模型分析学情数据,生成差异化教学方案。</p><p class="ql-block"> 现场演示环节,教授以“讯飞星火知识库”为例,展示多轮提示词优化让AI生成代码后,进行分层错误归因,并强调“教师主导、AI辅助”原则,警惕内容同质化与评价模糊化,建议通过“人工校验+数据反馈”优化输出。讲座尾声,结合评语智能代码设计,呼吁坚守伦理底线:合法合规使用数据、明确标注AI辅助内容、保持人类决策主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导师金句</b></p><p class="ql-block"> * “没有幸福快乐的教师,哪能带出快乐的学生——AI赋能的终极目标是让教育者回归教育本质。”</p><p class="ql-block"> * “AIGC不是‘全能助手’,而是‘精准协作者’,关键在于明确其能力边界。”</p><p class="ql-block"> * “魔力提示词=赋予AI人格+明确任务目标+指定输出风格,让AI成为你的‘定制化团队’。”</p><p class="ql-block"> * “从‘单打独斗’到‘人机协同’,教研工作者需要完成‘老板思维’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 “构建学科知识库是AI赋能的基础——没有精准的‘输入’,就没有高质量的‘输出’。”</p><p class="ql-block"> * “传统教研流程再造的核心,是用AI工具将‘经验性判断’转化为‘数据驱动决策’。”</p><p class="ql-block"> * “数字鸿沟的消除,始于每一位教师主动迈出‘试用AI工具’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 “AI生成内容必须人工审核,技术是辅助,教育的温度永远需要人来传递。”</p><p class="ql-block"> * “好的提示词是‘翻译官’,将模糊需求转化为AI能理解的精准指令。”</p><p class="ql-block"> * “教研的‘轻量化’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用技术解放时间,聚焦真正重要的教学创新。”</p><p class="ql-block"> * “提示词是教育大模型的‘教学大纲’,精准的指令设计决定了AI能否真正理解教学需求。”</p><p class="ql-block"> * “智能体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通过角色化设计成为教师的‘数字孪生助手’,延伸教育服务的广度与深度。”</p><p class="ql-block"> * “技术应用的伦理底线,就是始终记得: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人工智能只是服务于人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习心得</b></p><p class="ql-block"> AI并非遥不可及的技术名词,而是可直接应用于日常教研的实用工具。从“角色设定法”设计提示词,到“多岗位协同”完成教研闭环,莫教授的案例让们明晰了AI与教研融合的具体路径。特别是“知识库构建”与“提示词框架”的实操方法,解决了我以往“工具用不好、结果不理想”的痛点。未来,我将尝试用DeepSeek设计校本研修主题,用即梦制作教学可视化素材,在实践中探索AI减负增效的更多可能,真正让技术服务于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王教授讲授的大模型应用是从“工具使用”到“协同创新”的系统变革。“三阶指南”层层递进,提示词设计让AI“听懂”教学需求,智能体构建减轻重复工作,问题解决框架提升教研效率。尤其“伦理责任”提醒,我们深感技术再智能,也需教师把控育人方向。未来,我将从优化作业批改提示词、设计学科助教智能体入手,让AI真正服务于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上善若水,期待我们如水善用数智,未来可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