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月25日在贝尔格莱德酒店用过早餐后,我们便踏上了前往波黑萨拉热窝的旅程。三小时车程里,车窗外的风景从平原渐变为起伏的山地,前南斯拉夫电影里的那些画面,不时在脑海中闪烁,导游小刘风趣地讲述着萨拉热窝的故事,让这场奔赴增添了几分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午后四点,我们踏上了似曾相识的萨拉热窝街道,明晃晃的阳光立刻裹了上来,蓝天白云下,光线刺眼得让人忍不住眯起眼,却也恰好照亮了这座山城错落的红瓦屋顶。我们沿着蜿蜒的石阶,一步步登上坡度颇陡的黄堡,登上黄堡顶端,老同志们纷纷各显其能抢景拍照,周总安排大家站队合影留念。土圆形的黄堡顶部是腑瞰萨拉热窝全景的最佳处,堡上还留下了一门钢炮。往下看,一望无际,整座城市尽收眼底——房屋依山而建,道路像绸带般缠绕其间,远处的青山与近处的街巷相映,鲜活又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黄堡的半山坡中,一片安静的墓地悄然出现在路旁,几束新鲜的花束摆在墓碑前,有人正低头轻拂碑石,那份肃穆与黄堡的热闹形成了温柔的对比,仿佛是城市对过往的轻声回望。墓地竖立着密密层层白色的墓碑,该墓地主要安葬了在1992-1995年战争中牺牲的27万士兵,形成了“一半城市,一半坟墓”的独特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夕阳西下时,我们驻足拉丁桥边,夕阳的余晖将桥面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也映红了不远处议会广场的穹顶,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桥下流水潺潺,拉丁桥横跨米里雅茨河。该桥始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现存主体建筑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石拱结构,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该桥北端遭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刺杀,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匠街的两边全是工艺品商铺,错落有致。这一家铁匠铺挂了个招牌,用中文字书写萨拉热窝电影中的铁匠铺就是这家,欢迎中国朋友光临,我们纷纷拍照留念,很有想法,觉得这次来旅游,就是为追忆南斯拉夫,拍张照片,是有意义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萨拉热窝钟楼高30米,建于16世纪,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存太阴时间的公共时钟(la turk),以指示教徒日常祈祷的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清真寺,是由当时担任奥斯曼帝国驻波斯尼亚总督加济胡斯列夫主持兴建,1531年建成。我们的挡次只能外观,不能入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萨拉热窝文化分界线位于费尔哈蒂亚大街(ferhadija street),地面上醒目的白色标记将城市分为东西两侧,东侧保留着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兰文化遗迹;西侧拥有奥匈帝国风格的欧式建筑与现代化城市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站在白色标记上,想去东侧看看,又想去西侧看看,左右为难时,我感觉到“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我听到了“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用光影刻下了萨拉热窝的黄堡、墓地、拉丁桥、铁匠铺、钟楼、教堂、清真寺与街道,共叙过往与当下的生命之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灯火璀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拍摄于2025-8-2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于2025-9-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