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叫声融进管弦乐/14首/赏乐笔记/宋安群/插图宋用AI制作

宋安群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张无盒无套的光身CD,无配套的简介、目录等等纸质文字资料。碟面只印日文,播放显示的每首曲名,却是中文繁体字。估计这碟片是日本CD的翻制品。</p><p class="ql-block"> 它们内含14首短小的管弦乐曲,依次是1、罗内尔《三只小猪》,2、安德森《小猫圆舞曲》,3、巴拉顿《熊宝宝的郊游野餐》,4、韦伯《青蛙的音乐会》,5、佛斯特《康城套马歌》,6、穆索尔斯基《小鸡之歌》,7、曼西尼《小象进行曲》,8、约拿逊《杜鹃圆舞曲》,9、圣桑《大狮王进行曲》,10、普莱亚《口哨与小狗》,11、服部正《猫熊》,12、格罗菲《骑驴逛峡谷》,13、穆索尔斯基《牛车》,14、圣桑《天鹅》。它们都是动物题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摹写动物或以动物为题材的音乐,最著名的套曲也许是穆索尔斯基的《动物音画》和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碟里都有其中选段。入选曲目中,有些我早已耳熟能详,有些则是依稀听过,唯有《猫熊》是第一次耳闻。以前我就喜欢传统方法演奏的《天鹅》(《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一段)《口哨与小狗》《三只小猪》和《杜鹃圆舞曲》。这些曲子或欢快,或抒情,或幽默,或搞笑,或促狭,共同特点就是模拟了动物的身形、性格和精神风貌,曲调简单活泼,旋律有趣易记,配器轻灵曼妙。它们不一定都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可是,作曲家热乎乎的一颗颗未泯童心却昭然可鉴。</p><p class="ql-block"> 这CD绝妙之处有二。一是组合了同类的作品,二是这些乐曲超越传统的配器演奏,每首都加入相应动物的叫声。于是,我们在CD中听到了不是硬插进去的、而是总谱意义的传统管弦乐演奏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狮子吼,狗猫叫,猪驴喘,鸡雀啼,马嘶鸣,青蛙鼓噪,老牛沉吟,天鹅引亢,猫熊嘤嘤……</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即便是描写动物的乐曲,如果自然主义地照搬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作曲家定会视之为下策而不屑。而这张CD的演奏却唯恐动物的叫声不实,一门心思刻意求真。有些乐曲,如《狮王进行曲》原作本来就用连续的半音进行和低沉的钢琴、弦乐低音来描摹狮王笨重迟缓的步态,《小猫圆舞曲》原作本来就用小提琴三度下行的手法描摹慵懒娇弱的猫叫,这CD仍然不满足如此,还要发扬光大,追求极致,在乐曲演奏中刻意加进真实的动物叫声,《口哨与小狗》更是用好几个小节的口哨三连音与狗吠“对话”来结束乐曲。这些叫声或加入开头,或加入结尾,或穿插夹杂于乐句之间。出人意外的效果是,演奏加进这样的动物叫声后,并没有感觉到刺耳不舒服,相反地,觉得很得体,很活泼,很出彩。这就是旋律和节奏与乐曲整体调理得很自洽之功,整个音乐织体很圆融和谐,听觉上自然产生意外的兴奋和莫名的快意。</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演奏,简直是音乐中的漫画,乐音勾连动物叫声,创作的宗旨被夸张了出来,作曲者的童心被放大呈示于众,令其本想通过艺术手法极力隐匿的一应幽默、诙谐、逗趣、戏谑已经无处遁形,作为一种风格彰显了出来。作为成年人、音乐爱好者的我,听着十分养耳、会意。我多次听这张CD,日久弥新,觉得它萌哒哒的,堪称奇葩。我想,对于青少年,一定会很亲和,对于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吸引他们进入音乐殿堂,引领他们了解、领略经典音乐,一定会特别有好处。</p><p class="ql-block"> 重新演绎经典或人们熟知的作品,有时随着时代审美的习俗和标准,诠释者难免会加进一些超过原作原意的处理,其结果不外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增添奇趣和新意,营造异样的美感,超值了原作,二是狗尾续貂,宣泄了破坏的快感,糟蹋了原作。前者体现了创新,后者不啻恶搞。其间的界线,可说是一步之遥。深究起来,最重要的还是考查欲重新演绎诠释者的格调高低、技艺能力和对原作是否有敬畏精神,还有,不是不重要的,纵然是商业制作,也必须要考量是否有服务受众的干净动机和诚挚心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