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不老“70后”,西藏向西行 之(4) 探访扎达

沙蓬

<p class="ql-block">9月21—22,扎达两日。</p><p class="ql-block">扎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因札布让和达巴两宗合并而得名,是阿里地区的下辖县。札达县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里地区的西南部,</span>地处喜马拉雅与冈底斯支脉阿依拉日居两山之间的湖盆中,东、<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隔绵绵雪山与普兰、嘎尔两县相邻,西、南两面以喜马拉雅为界与印度接壤。发源于冈底斯山的象泉河(朗钦藏布)是阿里地区的第二大河流,由东向西,流域贯穿札达县境,并切穿喜马拉雅山脉流入印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扎达全县总面积246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大天津,人口却只有区区8454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而,这个远在天边的边境之地却令进藏游客倾心向往,一是这里独特的土林地貌,堪为天下奇观、别样星球;二是在这里曾经诞生的藏地古文明,是</span>藏西秘境中最为神奇神秘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先来看神奇壮观的扎达土林。</p><p class="ql-block">札达土林总面积约为24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属河湖相地貌。其中,以县城所在地托林镇为中心,沿象泉河两岸发展的大片地区,海拔3750―4450米,面积约888平方公里,土林地貌发育最好,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前一晚,我们翻过连绵雪山进入扎达盆地,国道就从这片区域穿过。</p><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选自网上,标识出初雪时节,层层叠叠的土林环绕包围着的象泉河谷和河畔县城。</p> <p class="ql-block">这几张照片也选自网上,居高临下的视角展现出扎达土林的壮阔与恢宏——</p> <p class="ql-block">‌关于扎达土林的形成,国家地理专题片做过介绍,大意是说,245-600万年前,喜马拉雅和冈底斯两大山系之间,是一个面积巨大(网查7万平方公里)的外流淡水湖盆。来自两大山区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砾卵石、细粉沙和粘土堆积于湖中。这些棕黄、褐色或灰黄色的堆积物,外貌酷似黄土,由于有钙质胶结,具有类似黄土的直立不倒与大孔隙等性质,为以后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各种地貌造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札达湖盆整体抬升,与下游的印度平原形成巨大落差,湖水极速外泄,湖盆出露地表。在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中,经外力(风化、风力、洪水及雨水)侵蚀,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纵向刻切,形成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最终形成了土质莽林的特殊地貌。</p><p class="ql-block">驱车在土林沟底行驶,环顾,岁月与大自然之手雕琢的土林呈万千面貌,有的庞大森严,有的似残垣断壁,有的脱离开崖壁而成孤立的土柱、土塔,像是带着远古或外星球气息的城垣古堡、碉楼宫殿、莽莽荒原,令人顿生时空穿越的恍惚,产生深深的带入感。难怪,网上见文,有的游客甚至误将这浩瀚无垠的土林当成了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古格王国遗迹,确实是鬼斧神工,太形象太逼真了。</p> <p class="ql-block">霞义沟是扎达土林的另一处景区,在县城向西65公里的香孜乡。一路在土林海洋中穿行。</p> <p class="ql-block">快到霞义沟时,南侧,隔着中间的土林地带望见喜马拉雅的连绵雪山,中间最高的山峰,是印度境内海拔7776米的卡美特峰。</p> <p class="ql-block">霞义沟名为五彩土林景区,换乘景区小交通进入,沿木栈道深入土林内部,能近距离观看形态各异的土林。</p><p class="ql-block">与象泉河谷高大挺拔巍峨壮观的特点不同,霞义沟土林的造型于参差嵯峨中似更显小巧精致,尤其是那些头顶暗红色帽子的柱状土林,或簇拥或独立,高高低低,令人生发联想,像蘑菇?像企鹅?像房子?像骆驼?探讨间情趣备增,恍若进入了精灵出没的童话世界。一早一晚,阳光斜射,土林层次更鲜明,色彩更丰富,备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访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是扎达之行的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县城向西18公里,象泉河畔的扎不让村是古格王国的遗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同时,这一流域与南亚、中亚紧相毗邻,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个十字路口,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史料摘记补课——</p><p class="ql-block">早在一两万年前,札达县境内就有人类挖窑洞居住。</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前1000年左右),出现象雄部落,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部落联盟。史料记载,上部象雄由18个部落小邦组成,每个部落首领称王,每个王的常住地建有堡寨,古格王国城堡所在地即是上部象雄部落堡寨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644年(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统一藏区,建立吐蕃政权,象雄成为吐蕃六大政区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毁寺,招致僧侣派的刺杀,王朝陷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内战与分裂。</p><p class="ql-block">公元10世纪初,王室后裔中的一支、朗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率亲随逃亡至阿里,与当地割据政权相结合,于公元966年(北宋乾德四年)建立古格王朝。</p><p class="ql-block">从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朝政权存续绵延近7个世纪,雄踞西藏西部,疆域覆盖阿里全境,鼎盛时人口超过10万。都城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人口达到2万余。以象泉河流域成熟的农业种植为基础,同时拥有金属冶炼中心鲁巴地区,铸造的“古格银眼”铜像闻名藏地。王国领地内多出产黄金,当地寺庙中的很多经卷用金银粉隔行书写,极其奢华而昂贵。古格王朝弘扬佛教,抵御外侮,通商贸易,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国城堡建在象泉河南岸一座高300米的土林上。土林似拔地而起,悬崖壁立,十分陡峭。北面朝向象泉河谷,东、南、西三面隔着冲沟和谷地为土林群峰所环绕,形成天然屏障。</p><p class="ql-block">城堡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据1985年遗址调查登记,有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还有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窑4座,壁葬、洞葬,木棺土葬各1处。由山脚到山顶,组成依次为民居区、寺庙区和王宫区的庞大建筑群。城堡外围有石砌城墙,城角设有碉楼。</p><p class="ql-block">遗址遗迹有的保存较好,特别是几座寺院,分别是白殿、红殿、大威德殿、度母殿、坛城殿,建筑完整,寺内残留有泥塑佛像和色彩鲜艳的壁画。王宫、民居、塔楼及其它设施多已颓败,有的只剩下断壁残垣,但功能作用明确,规模格局犹存,具有史料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古格王朝遗址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近城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形成的土林构造,</span>浑圆坚固层层叠叠,城堡就建在土林之上。</p> <p class="ql-block">城堡外面,护栏围着的,是一座古塔遗迹,已是一堆坍塌的黄土。向上,能看到城堡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城堡大门。</p> <p class="ql-block">朝向南侧一面,下半部略有缓坡,上半部壁立如削。</p> <p class="ql-block">城堡下层的民居区,是直接在土林崖壁上开凿的窑洞,单孔、双孔、多孔不等,沿山势高高低低密密麻麻的排列着。里面多有壁龛,能看到做饭、睡觉的不同区域。有的窑洞还在门洞上方开有透光通气孔。</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的中间层,地势较为平缓,多见土坯垒砌的房屋。东北一侧是寺院区。</p> <p class="ql-block">寺院之一,白殿,没有开放。资料说,殿内佛像已毁,有约500平方米彩绘壁画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寺院,红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那天唯一短时开放的寺院,建筑保存完好,</span>门框雕满各种动物花卉,<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美精细;门上刻有六字真言,都</span>是古格王朝时期的原物。殿内佛像已毁,有380平方米壁画保存完整,画面线条清晰,色彩鲜艳,人物造型服饰充满异域风情,美得令人惊叹。因不能拍照,待返回时想再仔细看看,却已经落锁关门。</p><p class="ql-block">选用网上几幅照片,1、王子礼佛图,2、阿弥陀佛,3、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与红殿相邻的大威德殿。</p> <p class="ql-block">恰有几位僧侣也来游览,看他们在殿前拍照,不禁联想,倘若当年留有影像,会不会也是这般模样?</p> <p class="ql-block">前往王宫区,需继续向上,攀爬数折石阶,再钻过一段暗道。</p><p class="ql-block">300米高的土山,若在平原,或许真算不了什么,但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向4000米进发,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挑战,都要付出在平原难以体验的体力和耐力。特别是那段近30米长的暗道,被称是山下通往王宫必须经过的“穿山隧洞式王宫大门”,台阶曲折盘复,必须手脚并用。一路行进很慢,心跳,气喘,多次歇息。</p> <p class="ql-block">越向上走,房屋建造的越好,社会层级也越高。土林、土山、土坯建造的房屋浑然一色。</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我们三位年龄最长,收获一路赞誉和羡慕,也得到不少尊敬和照顾。</p> <p class="ql-block">通往王宫的隧洞,是登上山顶的唯一通道,开有面朝不同方向的窗洞,用于采光和观察,具有保护王室的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钻出隧洞,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建在山顶上的坛城殿,王室举办佛事活动专用,是山顶保存最好、唯一一座仍有屋顶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王宫区建筑群颇具规模,房屋很多,有些是两到三层的楼房,分理政、议事,生活区域,甚至还有冬宫、夏宫,高低错落,气派非凡。虽然残留的只有墙壁,仍能想像昔日辉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能容纳200人的议事大殿。</p> <p class="ql-block">站在昔日的古格王宫,居高临下环顾。俯瞰,宽阔的象泉河谷,<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狭窄</span>或开阔的冲沟、高原尽收眼底。远望,土林环布高高低低,一直伸向喜马拉雅雪山,伸向遥远的天际。目之所及皆为王土。</p> <p class="ql-block">有着七百年灿烂文明的古格王国,先后世袭16代王,与内地宋、元、明三个朝代同期共生,至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却“一夜之间”彻底消逝,在身后留下曾经辉煌的王城遗址和丰厚灿烂的文明遗迹,成为藏西秘境中最大的谜团。</p><p class="ql-block">学界对古格王国的消亡主要有三种解读:一是古格政权与宗教之间的争斗,导致王国分崩离析;二是古格王国与相邻的同宗拉达克王国(现为克什米尔印度占领区)发生战争,战败导致亡国;三是当地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干旱,迫使古格王国居民不得不逃离家园,重新寻找栖身之所。每一种解读和论断都伴有很多故事,读来都令人禁不住嗟叹、唏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军队收复了被拉达克占领的古格全部辖区。后,西藏地方政府在此设立扎布让、达巴两宗,曲木底、萨让如两本,历时近三百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两宗合并,扎达县始得其名。</p><p class="ql-block">现在,在遗址附近村子里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但都不是古格王朝的后裔,与古格王朝没有任何宗亲血缘关系。原住民也同王国一道彻底消失,只在遗址的干尸洞里留下数量巨多的无头骸骨,留下令后人难解的历史之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托林寺坐落在扎达县城里,是阿里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寺庙,国家第四批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古格王朝吸取吐蕃王朝灭佛毁寺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以弘扬佛教为立国之本。古格王国第二代王意西沃曾选派21名青年赴克什米尔学习密宗佛法,并亲率随员历尽千辛万苦到克什米尔迎请高僧阿底峡来古格王朝弘法传教。21名青年中19名客死他乡,只有两名学成归来,其中仁钦桑布(958年—1055年)成为西藏著名的大译师。始建于藏历火猴年(996年)的托林寺,就是益西沃为译师翻译佛教典籍而专门修建的,后来成为阿底峡大师弘法传教的中心。</p><p class="ql-block">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前藏、卫藏、后藏的高僧大德们云集托林寺,共同商讨和奠定了佛法先显后密、显密双修的传承次第;将吐蕃王朝后期灭佛后分散的佛教势力重新集合起来,形成藏传佛教复兴的历史合力,推动了藏传佛教的迅猛发展。多个教派相继产生,出现了百花齐放各教相争的繁荣局面,令中断了数百年的信仰与传统得以复活和发扬光大,对后世藏传佛教和藏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藏族文化史上这一次重大的转折中,托林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对西藏历史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历史知之太少,以上所引都是实地探访引发兴趣,回来后查阅了解的。</p><p class="ql-block">寺院大门。</p><p class="ql-block">门票50元,老人减半。因不接受扫码支付,没能进去。加之参观古格遗址十分疲累,回酒店稍事休息,二次来到托林寺。</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寺,看上去十分朴素。</p> <p class="ql-block">托林寺的建筑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迦萨殿、白殿、祖拉康<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集会殿)是三座大殿,其它还有近10座小殿。建筑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和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当地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院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坐西朝东的是主殿迦萨殿,又称坛城殿,黄金神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堂的整体呈繁体汉字多折角的“亚”字形。</span>里层正中为一方殿,象征须弥山,四面各一稍小的殿堂分别代表四大部洲,<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角高耸的小塔代表护法四天王。西藏佛教史学家认为,</span>整座大殿系仿桑耶寺而建,将佛法教义的弘大意象凝缩于一个不大的具象空间,建筑颇有创意。</p><p class="ql-block">可是,也恰因其与以往所见的殿堂不同,又没有文字导引和其他游客,导致虽见其门却未敢贸然进入,错失。</p> <p class="ql-block">坐北朝南的是祖拉康大殿,建于15世纪。殿内四壁和屋顶的壁画保存完整,题材以佛、菩萨、佛母、金刚等为主,造型十分优雅,围绕着他们的是三界神祇、六道众生,威仪的王者和恭顺的臣民。其中一幅《古格王室成员及高僧来宾礼佛图》以写实手法记录了古格王与阿底峡大师的会面场景,人物服饰与历史记载相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在大殿里顺时针转了一圈,就像是在参观一座古代壁画长廊。托林寺千年之间经过无数劫难,幸存的部分仍然美得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殿内不能拍照,借用网上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遗憾没有找到《古格王室成员及高僧来宾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伎乐天女图。</p> <p class="ql-block">大译师仁钦桑布与大师阿底峡像。</p> <p class="ql-block">寺院一角的佛塔区。</p> <p class="ql-block">出寺院东门,一墙之隔,是一片佛塔广场,据说有大佛塔83座之多,连同托林寺周边的寺庙、洞窟遗迹,都是古格王朝盛世佛法复兴时期的历史写照。</p> <p class="ql-block">佛塔样式不同,有8种之多,代表着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个阶段,佛教术语称“八相成道”。</p> <p class="ql-block">佛塔中最抢眼的,是广场东边的托林寺天降塔,高大庄严,在夕阳中尤为壮丽。</p> <p class="ql-block">在佛塔广场流连,看高台之下,宽阔的象泉河谷和对岸逶迤连绵的扎达土林。</p> <p class="ql-block">在县城街道闲逛,看街景。忽然有种并不陌生的感觉。百度一下,果然,扎达县城不仅与拉萨海拔高度一致,而且日照天数相当,都是青藏高原上的日光之城。难怪,这里有同样清朗澄澈的天空,炙热灼烤的骄阳,高大挺拔的树木;也有现代时尚的高楼,和来自不同省市的经商者。缓慢温情的高原节奏,健康礼貌又清纯可爱的藏族孩子,遍布街头的格桑花,一切的一切,都令人对这座边地小城印象鲜活而深刻。</p> <p class="ql-block">曾经以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里地区</span>远距拉萨1700多公里,如此边远之地,海拔如此之高,空气如此稀薄,生命存活条件如此严苛,人口如此稀少,该是怎样的荒凉荒芜甚至荒蛮。但当亲赴阿里、扎达,当探访了古格王朝遗址和托林寺,当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历史后,则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如果说,扎达土林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令人惊奇和惊叹,那么,诞生在象泉河流域土林之上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文化,则令人在新鲜、新奇,大感意外和震撼之余,充满了对藏民族的尊重与敬意。</p><p class="ql-block">扎达两日,大开眼界,收获颇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