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入门7日精华游 第2天 下篇

林林总总点点滴滴

<p class="ql-block">现在回过头来重点聊一聊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三个半唐代建筑、六个五代建筑和八大辽构中的七个均是殿宇楼阁,只有这么一个木塔,自是无比弥足珍贵。木塔高67米,自重约2600吨(不含塔基),共有3万多个部件构成。</p> <p class="ql-block">同时它又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世人将其与比萨斜塔和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三者并非因高度并列,而是因各自在建筑技术、历史文化、时代象征上的独特地位,成为跨越不同文明和时代的标志性塔类建筑,因此会被一同提及。有趣的是,这三座塔用的分别是世界建筑史上最主要的三种材料:木头,石头和金属。</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中国殿宇古建筑偏爱木材呢?我能想到最可能的答案就是加工和搭建最快。毕竟人人都希望自己活着的时候能看见竣工的杰作,尤其是那些由皇帝下令敕建的。</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唐代武则天于687年开始为自己建造的木结构建筑“明堂” 。该建筑高约 88 米,总建筑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快有8个华严寺大雄宝殿了,而其建造仅耗时不到1年。</p> <p class="ql-block">更为甚者,当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因失宠渐生怨愤,于695年元月一把火点燃明堂北侧的“天堂”(武则天礼佛的巨型建筑)。火势迅速蔓延,最终导致两座宏伟建筑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武则天迅速应对危机,于同年三月下诏重建明堂(新建筑命名为“通天宫”),重建工程仅耗时一年就完毕!这是什么速度?简直是深圳速度啊!</p> <p class="ql-block">在第1天的游记中已经提到,木塔因不断倾斜早已在20多年前就不让人攀登了,目前只对游人开放底层。而比萨斜塔也经历过相似的状况,一度禁止游人攀爬,直至后来加固后才又恢复开放,我就曾经在20年前爬上去过,因为那时年轻还不恐高。</p> <p class="ql-block">据说木塔现在每年还以1-2毫米的速度倾斜。是什么原因会导致木塔的倾斜呢?千年来木材的自然损耗肯定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同时,比照了比萨斜塔和巴黎圣母院(三者的始建年代和高度相当接近),感觉很有可能是地基不够深和地基用料不够牢固、因而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且看下面比较:</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始建于1056年,总高67.31米,木塔加塔基总重约7400吨。地基入地下2米-3米,加上地面上的双层基座,总厚度6.4米;采用“夯土+砂石+石灰”分层夯实,再覆盖以巨型石砌筏板。</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主体钟塔高69米(尖塔部高96米),重量约4.5万吨,地基主体总厚度达到12米,用料为石灰石(其硬度类似花岗岩)。</p> <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地面到塔顶高55米,重量约1.45万吨,地基深仅3.05米,用料为大理石和石灰石。</p> <p class="ql-block">综上看出,巴黎圣母院地基最深且用料牢固;比萨斜塔虽用料牢固但地基最浅;而应县木塔的地基深度略显不足,且用料最为赢弱。</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么浅显的分析纯属个人娱乐,绝对不足以得出结论。况且历史上应县木塔历经了至少8次6~7级地震,还曾数次遭到人为破坏 。</p> <p class="ql-block">如1926年军阀战争期间,应县木塔因地处战略要地,遭受冯玉祥部200余发炮弹袭击,虽未直接导致倒塌,但造成内部多处隐性进行性损伤。</p> <p class="ql-block">又如1935年地方士绅以“改善采光”为由,将二至五层夹泥墙(内部暗藏斜撑结构)全部拆除并替换为格子门。</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1933年首次测绘木塔时,就明确指出夹泥墙是“增强构架坚固性的关键”。后来他痛斥拆除行为是“八百余年最大厄运” 。大白话说就是一群傻X齐心协力地搞砸了一件千年大计。</p> <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木塔近千年以柔克刚,“形散而神不散”,至今屹立不倒,可见古代设计师和工匠的功力着实伟大。</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彩蛋部分,也是我的意识流在控制着我的脑和手,看累了的朋友可以就此打住。</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在一部纪录片里又目睹耳闻了更为神奇的故事。 1948年7月应县解放战中,国民党军在木塔二至五层设置机枪巢,并在塔基周围挖掘战壕。解放军为压制守军,使用迫击炮、山炮等武器对木塔进行炮击,木塔共被击中12发炮弹,其中3发穿透塔身,9发嵌入木构件但未爆炸 。击中木塔的炮弹主要为75毫米山炮炮弹,弹体长度约30厘米,直径7.5厘米。炮弹穿透塔身墙体,部分弹体因木质结构的缓冲作用未触发引信。。。</p> <p class="ql-block">且慢,下面还有更神奇的:1948年10月1日,解放军发起义县攻坚战,作为辽沈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依托奉国寺等制高点构筑防御工事,在大雄宝殿设置机枪阵。为压制守军,解放军炮兵对奉国寺实施炮击。期间奉国寺共被击中3发炮弹,2发穿透大殿屋顶,其中1发穿透屋顶后砸中释迦牟尼佛像的右手臂,导致其从肘部至手腕处断裂 。另有1发嵌入墙体,均未触发引信爆炸。现存物证显示,击中奉国寺的炮弹为75毫米山炮炮弹,弹体长度约30厘米,直径7.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多么惊人的雷同,多么神妙的奇迹,同时发生在中国两座最重要的千年辽构,也是多么痛的领悟啊!此后中央政府及军委陆续颁布保护各地文物古迹公告。</p><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盟军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重庆接到美军请求,需标注中国沦陷区文物古迹以避免误炸 。在此过程中,梁思成主动提出将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也纳入保护范围。他认为,这些仿唐建筑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战后,日本学者逐渐了解到此事,遂于1985年在《朝日新闻》以整版篇幅报道,称他为“日本古都的恩人”;2010年,奈良县为梁思成竖立铜像。。。</p><p class="ql-block">也看到有资料说是国民党军队的炸弹,不知哪个版本更可靠。留给爱好历史的同学去考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