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寄语 __我的小脚母亲

晓忠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付氏,出生于1913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祖籍湖北省汉川县(现为市)田二河炒米湾付家台。付家台紧邻湖北沔阳县(今仙桃市),蜗居于沙湖之畔,连年水患成灾,民间流传着“湖北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悲凉谚语。她自幼饱受水灾与战乱之苦,常常流离失所,背井离乡。</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不仅要承受天灾人祸的侵袭,更被封建礼教的枷锁紧紧束缚。诸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陈旧观念如影随形,令人窒息。母亲年仅不到十二岁,便开始了痛苦的裹脚历程,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煎熬。</p> <p class="ql-block">下图:我的母亲付氏遗照</p> <p class="ql-block">  然而,正是那一双缠足的小脚,却承载起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孝敬双亲、养育子女的千钧重担。母亲的娘家因逃荒在外经营小生意,生活尚算勉强维系;而向家却仅靠几亩薄田艰难度日。母亲下嫁至向家后,父亲耕田种地、下湖打草,操持外务;母亲则白日料理家务,夜晚纺纱织布,与父亲一同默默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p><p class="ql-block"> 母亲先后生育我们七兄姐弟,然而战乱、水灾、颠沛流离与疾病无情地夺走了五位兄姐弟的生命。直到解放后,家中仅剩我们兄弟二人。</p> <p class="ql-block">下图:父母遗照</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父母携全家逃荒至湖北京山县,投靠外公。彼时外公在京山经营一间小小的布匹店,父亲便在店内帮忙维持生计。1938年8月29日,日军56架次飞机对京山县城发动三轮狂轰滥炸,造成2000余人死亡、3000余人受伤,全城1165栋民房与店铺被毁,成为抗战期间单日轰炸伤亡最惨重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当时,父母一家各自躲藏于隐蔽之处。母亲正躲在一棵皂角树下,一枚弹片突然飞来,击中她的左脚踝,鲜血顿时飞溅而出。父亲闻声赶来,迅速为她包扎止血。虽经医治,但脚踝处仍留下一道凹陷的疤痕。外公家被毁后,一家人又辗转回到老家汉川田二河向家湾。</p><p class="ql-block"> 1945年,家乡再度因水灾无法生存,父母毅然踏上逃荒之路。父亲挑着一副箩筐,一头担着我哥,一头装着全部家当,一家人先至湖北监利县,后辗转迁至石首县第三区调关镇欧阳街安身。</p> <p class="ql-block">下图:1964年,我父亲就赴武汉开会之机,一并带母亲探望在部队服役的我哥哥(己故),在武昌孔明灯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于1947年出生在调关欧阳街,父母含辛茹苦,竭力维持一家生计。解放后,家境逐渐好转,我与哥哥也得以入学读书。哥哥于1962年8月毕业于石首县一中;我亦因成绩优异,于1960年9月考入石首一中初中部。</p><p class="ql-block"> 开学那天,年仅十三岁的我,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旅程。母亲亲自为我整理行装,送我踏上求学之路(父亲当时在县百货公司工作)。调关至县城约五十里地,公路未修直,途中还横亘一条支流,亦无汽车代步。母亲肩挑行李与菜坛,迈着一双缠足的小脚,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母爱,历经四个多小时艰难跋涉,将我送至学校。</p><p class="ql-block"> 那一双小脚,丈量出的不仅是路程的遥远,更是人间最深沉的真情与母爱。她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宽厚的、无可比拟的、完美的!我深切感受到她精神的升华——她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自己的亲人,令我永远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