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开平塘口镇,看到一栋栋带着现代气息的民宿和咖啡馆,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熟悉来源于它的建筑,是儿时在易家湾机电厂的感觉,不由让我断定这里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转型到民宿的产物。忍不住好奇,顺口问了下民宿工作人员,以前这里是做什么的?她的回答:以前这里是饲料厂。</p> <p class="ql-block"> 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不仅是对自己判断的认可,更是庆幸开盲盒般来到一个可以感受时代变迁的转型现实案例中。</p><p class="ql-block"> 除去一路奔波的辛苦休整后,和家人们出来散步,找吃的。漫步在一栋栋房屋间,看着保持原有气息却又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房屋,感受地方保留的一些特色手工艺与现代商业传播的结合,感叹时代发展的美好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促使我更好奇这里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塘口镇作为广东省开平市著名的侨乡,一直备受海外乡亲的关爱和支持。碉楼群里是侨乡们将本土与国外结合的设计产物,带着一颗好奇心,我开启了探寻塘口镇约70年的历史之路——从碉楼稻浪到青年创客的岁月蝶变。</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的塘口,是浸在侨乡温情里的农耕图景。当时,承载着8.5万侨胞的心意,化作化肥送到田间、变成生活用品走进农户家,支撑起家乡的民生与农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1973年,塘口的岁月翻开了工业化的篇章。公社在墟西侧建起五座大型粮仓,青砖灰瓦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了当时墟镇最显眼的地标,也标志着塘口工业萌芽的破土;农机修配厂里,工人试着仿制香港传来的水龙头样品,叮当的敲打声中,水暖卫浴产业的根基悄然筑牢。随着工业气息渐浓,塘口墟慢慢聚起人气,小型社区的雏形显现,基础设施一点点完善,城镇化的第一步,就这样踩在了粮仓与厂房旁。</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的塘口,红砖厂的烟囱升起浓烟,五金厂的机器开始运转,“侨资+本土”的工业体系逐渐成型;香港同胞投资的钟表机械厂里,瑞士设备的引入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外来工宿舍在厂区旁建起,天南地北的人来此谋生,人口聚集的热闹劲儿,为后续城镇化加速攒足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 90年代的塘口迎来工业腾飞的关键期——水暖卫浴产业一跃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机器轰鸣声里,工业增加值稳步攀升;</p><p class="ql-block"> 1998年,闲置的旧粮仓,经过一番改造后,成了塘口首个活化的工业遗产,也让人们看到,老建筑里藏着新可能。至此,塘口彻底完成了从农业乡镇到工业强镇的转型,而侨乡的基因,始终在发展脉络里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可转型的阵痛也随之而来。90年代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塘口成了典型的“空心村”,塘口墟最低谷时,只剩9户人家守着老房子。近几年随着相关政策落地,吸引了不少人才回到塘口成为江澳青年文创基地成了新的人才地标。如今的塘口墟,2000多名“新塘口人”扎根,民宿、文创工作室随处可见,旧粮仓变身先锋书店,阳光透过老窗洒在书页上;碉楼改造成网红民宿,游客在百年建筑里感受侨乡故事;旧校舍转型咖啡馆,年轻人在这里谈天说地,成为了新型网红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段70年历史的蝶变,让我沉浸其中,品上一杯橙香拿铁,吃上一碗广式煲仔饭,看看粮仓书店的创意,这也是带给我们一家人陪伴和守护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