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庙会长卷:烟火里的生计与希望

速然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晨光刚漫过村口的老槐树,城郊西河村的主街就已被喧闹唤醒。今年的庙会是村里近十年最隆重的一场,红色蓝色的防晒四角伞从街东头的土地庙一直连接到西头的省道口,绵延两公里的摊位像一条彩色的长龙,布料、玩具、小吃的摊子一个挨着一个,比往届足足多了一倍,连往年闲置的街尾空地,都被新来的商贩支起了蓝色帐篷。</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城乡交界的“缓冲带”,一边连着村里的平房院落,一边望着城里的高楼,每到庙会时节,总能吸引两边的人。村里的老人提着布袋子慢悠悠地逛,盘算着给孙辈买个布老虎;城里来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个不停,把糖画、面人的制作过程发到社交平台;还有骑着电动车的上班族,趁午休来买串烤面筋,再带几个刚出炉的月饼,空气中混杂着糖炒栗子的甜香、烤肉的油香和香火的淡味,热热闹闹的烟火气裹着风,能飘到半里外的田埂上。</p> <p class="ql-block">  在小吃区的中段,小张夫妻的月饼摊前总是围着不少人。铁制的烤炉里,一个个金黄的月饼正冒着热气,张妻麻利地用夹子把刚烤好的月饼夹出来,放在铺着油纸的竹筐里,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跟顾客搭话:“都是刚做的,五仁、豆沙的都有,您尝尝?”她的袖口沾着点面粉,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打湿,贴在脸上,可眼里的光却亮得很。</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都是河南周口人,今年刚满28岁,家里有一儿一女,大的六岁上小学,小的才三岁,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为了供孩子们上学,将来能让他们考个好大学,不用像自己一样常年奔波,两年前,他们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揣着攒下的几千块钱,跟着同乡的商贩一起,成了“赶庙会”的人。山西的庙会多,从春末到秋末,几乎每个月都有几场,他们就跟着庙会的节奏走,哪里有集市,就把摊子支到哪里,住的是最便宜的小旅馆,吃的是简单的盒饭,唯一的牵挂就是每天晚上跟家里的视频通话。</p><p class="ql-block"> “每天都得忙到后半夜。”张师傅一边揉着面团,一边跟旁边的摊主聊天,手上的力气大得很,面团在他手里被揉得光滑筋道。为了保证月饼新鲜,他们每天都要现做现烤,下午三点出摊,晚上十点收摊后,回到出租屋还要接着准备第二天的馅料和面团,常常要忙到凌晨两点才能睡觉。揉面、拌馅、包月饼、压模具、烤炉翻面,一套流程下来,夫妻俩的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张师傅的手上还留着被烤炉烫到的疤痕,可只要提到孩子,他们的语气就软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上次视频,俺儿子说想让俺给他买个遥控汽车,俺答应他了,等这次庙会结束,就去玩具店挑个好的寄回去。”张师傅说着,嘴角忍不住往上扬,手里的动作却没停,把包好的月饼放进模具里,轻轻一压,一个带着花纹的月饼坯就成型了。张妻在旁边听着,也跟着笑:“闺女上次还说想妈妈,说要吃俺做的豆沙月饼,这次回去,俺多做几盒带回去。”</p><p class="ql-block"> 其实赶庙会的日子苦得很。遇到下雨天,摊位得用塑料布遮着,雨水顺着布角往下滴,溅得他们满裤腿都是泥;有时候遇到客流量少的庙会,一天卖不出多少月饼,夫妻俩就只能啃着馒头将就一顿;最难受的是想家的时候,尤其是逢年过节,别人都阖家团圆,他们却只能在陌生的城市里,对着手机里孩子的笑脸发呆。可每次累得想放弃的时候,只要想到孩子作业本上的“优”,想到老师说孩子学习很努力,他们就觉得浑身又有了劲——再苦再累,只要能让孩子有个好前程,这些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的时候,庙会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小张夫妻的摊位前又排起了队。张妻忙着招呼顾客,张师傅加快了手里的速度,烤炉里的月饼还在滋滋地冒着热气,那香味飘得很远,像在诉说着这对年轻夫妻在烟火里的坚持,也藏着他们对未来的期盼——盼着孩子们能好好读书,盼着日子能越过越红火,盼着下一次回家时,能把满满的爱和牵挂,都装进给孩子带的礼物里。</p><p class="ql-block"> 这场热闹的庙会,是城郊百姓的欢乐场,也是像小张夫妻一样的普通人的生计场。在这里,每一个摊位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一声吆喝里都裹着一份努力,那些在烟火里奔波的身影,用汗水浇灌着生活,也用希望点亮了平凡的日子,让这两公里长的庙会街,不仅有热闹的喧嚣,更有温暖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