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qibi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收集编制:2025.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的老建筑、老街道、老景观曾是城市历史的鲜活见证,然而岁月流转,如今留存者已为数不多。清末民初形成的老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灰砖青瓦间尽显历史韵味。除了部分建筑、还有文史资料记载和老丹东人的回忆外,有的在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都发生着变化及变迁,有的则在2000年以后不复存在,如今丹东市区内仅存了部分老建筑,老企业遗址已成为了丹东历史的珍贵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鸭绿江断桥景区是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战争遗址,始建于1909年并于1950年被美军炸断。现存桥体长944.2米,保留开闭梁结构和《为了和平》青铜雕塑等历史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广场依旧伫立着那樽宏伟的伟人雕像,以其独特的姿态,吸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雕像已成为丹东的文化地标,每年12月26日,市民会自发前来举办纪念活动,表达对伟人的缅怀之情。谁知道主席雕像尺寸的寓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雕像是1970年3月12日,经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红旗广场建设(当时站前广场叫红旗广场),6月7日开工建设,雕像基本落成时间是1970年12月末。雕像采用了红铜色外观,庄重而肃穆,雕像全高12.26米,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雕像自身高7.1米,是党的生日;底座长10.1米,是共和国的生日;宽8.1米是建军的生日。毛主席雕像是由中国美术作家协会会员张秉田牵头、沈阳鲁美设计的。建设施工由军民共同完成。你还记得吗?我们也荣幸地参与建设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黄海明珠电视塔,始建于2008年3月,设计由辽宁金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丹东建筑设计院)。由于当时丹东没有电视塔的设计经验,设计院派人去沈阳考察辽宁电视塔,回来后组织设计。塔高138.1米,(海拔总高度293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该塔分为地下机房、地上裙房、塔筒、观光平台、天线塔架等五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视塔顶部的观光厅为海蓝色,穹顶呈半球形为玫瑰红色,由犹如浪花的三条飘带将其托起,象征着美丽的丹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升起在黄海岸边,因此冠名“黄海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青年广场始建于50年代,80年代前,是举行大型群众集会的主要场所。58年曾在青年广场举行了近两万人参加的欢迎志愿军归国欢迎大会 。80年代后,广场改建成了万隆体育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上世纪30年代(左上图)火车站站前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场实施过3次系统性改造:2014年首次启动的广场改造。2016—2017年“丹东市站前广场综合整治工程一期”,重新规划五大功能区、设置公交深港湾与出租车上客区、优化十纬路交通组织。2023年启动站前广场改造续建项目~十纬路地下通道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政府广场(现杜鹃广场)1999年为改善城市公共空间而建的府东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场原址为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日式住宅区,拆除原旧建筑,设计上采用“U”字型结构,南侧为开放式空间,北侧为封闭空间,并建有30米长的音乐程控喷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重新改造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中轴线南北长100米,寓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改造时融入了市花杜鹃花的元素,雕塑《杜鹃》宽10.25米,象征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雕塑上的56朵杜鹃花则代表56个民族为实现中国梦紧密团结的寓意。广场更名为“杜鹃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人民广场上世纪30年代成为日本殖民时期的象征性建筑群,1945年苏军占领后更名为斯大林广场,解放后为人民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锦江山公园大门为木结构建于1924 年,因当时公园由日本殖民者控制管理,其设计建造由日本人组织完成,1935年改建成混凝土结构,1959年丹东建筑设计院孙庆斌给重新设计,建筑理念是彰显民族风格,寓意人民当家作主,呼应公园主题。结构达到了抗震及抗风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门长34米,高17米,总建筑面积为396.7平方米,采用中国传统式牌坊风格。大门由四根朱红色圆形大柱支撑,两侧略低,中间略高,上盖为拱形琉璃瓦建筑。大门顶部雕刻精细,绘有各色古典图案,黄绿相间的彩色琉璃瓦沿檐脊而下,依次排列着32个形象逼真的琉璃狮子。卷棚下绘有52幅山水画。中间正面是由时任丹东的副市长李特夫题写“镇江山公园”,后改为“锦江山公园”。背面6个大字是临摹毛主席写的“江山如此多娇”。每逢佳节,大门上560个华灯齐放,光彩夺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鸭绿江公园为1976年始建的滨江路公园,1979年动工,1982年正式开放,后经多次扩建,成为丹东市标志性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图是没有建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元宝山公园,建于1911年的古老公园,曾是民国初年的“安东第一园”。它不仅自然风景优美,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建园之初,它就被列为“安东八景”之首,吸引了众多名人雅士前来题咏,为公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2009年7月1日完成重建并正式开放,保留有宝光禅寺(原天后宫)、极乐庵等始建于清末的宗教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帽盔山公园位于地处市区西南端,东西长430米,南北宽740米,海拔129米,因薛礼征东传说得名。2008年正式建成,园内融合了自然山水与城市绿地,划分休闲区、健身区、远眺观赏区等功能区,山顶畅观亭可俯瞰鸭绿江及朝鲜新义州。公园保留多层火山岩构成的地质地貌,形成火山岩展览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虎山长城,虎山位于丹东市城东的鸭绿江畔,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洲相望。上图虎山长城遗址,下两图恢复后虎山长城。历经几百年虎山长城几乎是濒于湮没了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误认为是“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虎山南北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过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为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从而改写了长城东起山海关的说法。至此开始重建虎山长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广济花园,园存在一座名为“广济慰灵塔”或“镇魂塔”的古塔,其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11月,由伪满洲国当局修建,最初作为“满洲舞台罹难者慰灵碑”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人民防空纪念碑位于振兴区山上街英华山南麓,于2010年设立,碑高2米、宽7米、厚约0.6米,由开国上将赵南起题写“人民防空纪念”六字,碑文记载了抗美援朝期间丹东人民防空斗争的历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丹东作为中朝边境重要城市,遭受敌机频繁轰炸。全市构筑防空设施、疏散居民,形成了“打、防、藏”结合的防空作战体系,最终取得防空胜利。纪念碑通过碑文详细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市文化宫由原安东市房产公司内部的设计团队设计。文化宫由原安东市房产公司和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于1953 至 1955 年间建设完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宫建筑特点是绿色琉璃瓦屋顶、斗拱等中国传统古建筑元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劳动宫始建于1937年,原为伪满洲国安东协和会馆。设计者为横井建筑事务所。1947年全市工人捐出一天工资,经过3个月完成对伪满协和会馆的改造修建,使其成为劳动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改为游戏厅,2020年恢复劳动宫,后续劳动宫功能性修复由丹东市东鹏建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加固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铁路文化宫成立于1987年7月20日,位于振兴区六纬路。该文化宫由沈阳铁路局下属单位管理,曾作为铁路系统职工的文化活动场所。该单位已于2024年前完成注销,逐步转型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红旗剧场位于十伟路站前附近。剧场于1970年7月建成,原是基建系统职工使用并对外开放的影剧院。2000年前后改造成娱乐宫舞厅。之后拆除新建其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儿童电影院。小时候看电影,学校包场,一般都在原安东儿童电影院,票价开始是5分、8分,后来是一角。影院位于七经街一纬路道口,临丫丫葫芦楼,距王玉琴不远。电影院对过是高台阶高级裁缝店及五金商店。影院是欧式建筑风格。电影院在60年代末拆除。在原址建了文化局楼,2018年12月丹东市整合原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责,组建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原文化局不再保留。原文化局楼已拆除,原址建成商用和住宅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电影院位于新安街与新柳街的交叉路口。建于1929年,原名东平电影院,由王炳前与王春意合资兴建,1953年改称安东电影院,1964年至1965年,由辽宁省电影发行公司投资20万在原址扩建,安东市文化部门接管。它曾是丹东老城区最繁华区域之一,70至80年代初,是学校组织学生观影的常用场所。80年代拆除,改建其它商用及住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友谊电影院位于新安街,建于1943年,原名宝山剧场,1947年改称友谊电影院。80年代拆除新建商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胜利电影院建于1957年。其位于振安区珍珠街128号,即现珍珠街与东齐路交叉口。2000年左右,因电影市场变化,影院歇影,后改为台球厅、电子游艺舞厅等。如今,胜利电影院已废弃,旧址归入上城梦想小区开发范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大众电影院位于人民街的六道沟转盘子附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影院前身是大众剧场,1947年解放后改称大众影剧院,1959年异地重建后改称为大众电影院。改革开放初期,因影视业不景气,大众电影院转型为“天天娱乐总会” 。如今,大众电影院已被拆除,新建住宅小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侨光电影院是丹东市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院。 建于1980年,因旅居日本的爱国华侨徐礼绪先生捐款修建而得名。位于丹东市振兴区青年大街67号,即原振二街。总面积为2400平方米,座席1414个,是当时丹东市最大的电影院,造型美观大方,建筑别致精巧,前厅宽敞明亮,有人造大理石砌成的石柱。后因城市发展等原因,现已拆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东剧院建于1986年。位振兴区人民街。总面积5300平方米,席位1301个,是一座具有多种功能的剧院,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既可演出戏剧、歌舞,又可放映电影、举办舞会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社会发展,丹东剧院将进行改建,拟推进的丹东市民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依托原有大剧院建筑格局建设 。建成后将有一个1141座的综合剧场、一个320座的会议室及剧场的后台、舞台、观众服务区、设备用房区、停车库等区域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评剧团,地址为丹东市振兴区六纬路。该剧场建于1941年,曾是丹东市评剧团的演出与排练基地,后改为音乐厅,2010年前后原建,剧场剧团已不复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辽东省政府1953年5月1日,省政府正式接管新华评剧院,1954年省评剧团改为安东市评剧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东北区文艺汇演,安东市评剧团演员李文华获得优秀表演奖。1960年,丹东市评剧团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副团长刘桂荣成为全国知名演员,代表评剧团参加全国“群英会”,这是安东艺术表演团体获得的最高荣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安东市京剧团,即后来的丹东市京剧团。京剧院位于位于丹东市广济街,在平安茶园遗址上翻建,文革时期及80年代以前,这里的京剧舞台非常活跃。80年代,丹东京剧院被拆除改建,丹东京剧团解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鸭纸工人文化宫,已拆除不复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冶炼厂职高俱乐部,已拆除不复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丝绸一厂工人俱乐部,已拆除不复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五龙背毛娟厂职工俱乐部,毛娟厂职工及五龙背居民举行大型会员及文艺活动的场所。当时毛娟厂文艺宣传队是丹东市业余文艺活动的骨干,参加过省、市的多次演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饭店是丹东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建于1958年,原称安东饭店,1965年更名为丹东饭店,曾是当年丹东市高档旅店之一。丹东饭店早已停业,改建为商用写字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鸭绿江饭店是我们丹东的一家老牌知名店,饭店大楼也是丹东标志性建筑之一。饭店建于1948年,位于二道桥,1961年迁到七经街,距劳动宫一个道口。1967年改称为人民饭店,1976年又恢复原名。90年代鸭绿江饭店拆除。鸭绿江饭店副楼还设有人民理发部和常在照相馆。副楼东邻着文化用品商店,斜对面是三商店。小时候早晨经常在鸭绿江饭店门口排队买油条、豆浆,油条限量,还要拿粮票才可以。这么多年了,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铁路招待所 ,前身为日本人开设的安东旅馆,也叫安东大和旅馆 ,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后期,即1945年8月27日,这里曾被作为苏联红军司令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成为丹东铁路分局的招待所 。上世纪80年代,因扩建站前广场该建筑被拆除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朝鲜族饭店(面店)成立于五、六十年代,地址七经街。80年代拆除新建商用及住宅,饭店迁到七伟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第一百货商店位于市中心的七经街的八纬路与九纬路之间。1948年9月建店,抗美援朝时期曾改作军人商店。目前的百货大楼已经是经历了两次重建。今仍在营业,已发展为集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百货商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第二百货商店:创办于1951年,原址位于六道口,对面是五交化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迁至人民路的民主桥东,后停业注销。(现民主桥东位置为花园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第三百货商店,位于七经街与三纬路交叉口,现已解体。原址重建的大楼已做其它商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商场是当年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商场,位于九纬路与三经街交界。1930年日本人开设的副食品店,1958年重新修缮后改名安东商场。该址已拆除新建,改为其它商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妇女儿童商店,位于六纬路与五经街交叉口。本世纪初开发华美小区时拆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第九门市部位于新安街,是1949年建立的省内最大的集体所有制百货商店。1976年开始新建,1978年新建大楼开业后,命名长征百货商店。1986年,又扩建成八层营业大楼。目前,该楼尚保存,被分割经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广场百货商店,位于人民广场西。商店已不存在。目前建筑还在,为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门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鸭绿江商店旧址(珍珠泡附近)</b></p> 原丹东市新华浴池旧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第一医院成立于1927年,(寿泉堂医院),1939年更名为安东市立医院;1947年,安东第二次解放被民主政府接收,1954年,门诊部迁到元宝区金汤街,住院部设在元宝区解放街,医院并更名为安东市第一医院;1958年,市第一、二医院合并为安东市立医院;1963年,又分开改为安东市立医院和六道沟医院;1975年,恢复丹东市第一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是1945年由复县民主政府接收的瓦房店伪南满铁路医院。“复县人民医院”1948年被辽宁接管,更名为“辽宁省立医院”1949更名为“辽东省立医院”1956年更名为“安东市立第二医院”1975年更名为“市第二医院”2004年更名为“丹东市中心医院”2019年原市中心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口腔医院正式合并成为新丹东市中心医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早医院是砖混结构房。1997年建设新门诊楼。2021年开始新建医院门诊大楼。现已交付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安东)中医院,始建于1959年,最初位于财神庙街,1959年6月,与安东市立一院七道沟门诊部合并,迁至现址,1974年建成门诊楼,1986年新建病房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市妇女儿童医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市口腔医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230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东市第三人民医院,最早是丹东市最早妇女儿童医院院址,1984年迁至振兴区春五路,后为丹东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始建于1906年,前身为丹麦人在丹东市元宝区八道沟元宝山下创建的教会医院“丹国医院”,是丹东历史上首个女子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留存下来的建筑从不是孤立的风景,它们是沉默的见证者,看着“安东”变成“丹东”。于我而言,总有些地名,一提及就自带画面。老的街道、老的建筑、老的景观、老的单位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碎片,拼凑成了我关于“丹东记忆”的全部念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文采朋友们,你对你的城市有记忆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