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红心: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之旅

牧羊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的风掠过青藏高原,我们政四班十二个老同学驾驶着四辆车,在广袤的西藏大地上穿行。车窗外,蓝天如洗,白云低垂,雪山在远处熠熠生辉。我们这群政工专业毕业的老同学,在退休后终于实现了自驾西藏的夙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三十日下午,当车辆驶入昌都市区时,不知是谁在对讲机里说了一句:“我们到昌都了!”一瞬间,车内安静下来。作为曾经的政工干部,我们太清楚昌都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分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昌都:和平解放的曙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的中国,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西南边陲的西藏尚未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本着和平解放的诚意,多次派遣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却遭到顽固势力的阻挠。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将三分之二的藏军部署在金沙江西岸,企图凭借天险阻挡解放军前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昌都地处西藏东部,是进入西藏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50年10月,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发起昌都战役。这场战役不是在寻求军事征服,而是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原作战困难重重。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候恶劣,行军极度困难。战士们要面对高原反应、严寒缺氧、补给困难等诸多挑战。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好的公路,许多地方甚至没有路,战士们只能徒步前进,重装备全靠人背马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6日,昌都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分多路进军,切断了藏军退路。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政治争取下,藏军主力很快溃散。10月19日,昌都总管阿沛·阿旺晋美深明大义,宣布起义,昌都解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昌都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西藏地方政府依靠武力阻挠解放的幻想,为第二年《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昌都街头,望着眼前繁华的景象,很难想象七十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如此重要的战役。我们这些老同学不禁感慨:若不是当年解放军的英勇奋战,哪有今天西藏的安定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达: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西藏上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昌都,我们继续东行,七月二日下午,来到了江达县。这里是解放军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县,被誉为“西藏解放第一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江达县英雄纪念广场,我们停下车,静静地瞻仰着纪念碑和雕像。广场中央,一座解放军战士雕像昂首挺立,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雕像基座上镌刻着“解放西藏第一县”七个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10月7日,解放军第十八军先遣部队渡过金沙江,进入江达境内。当时江达宗(相当于县)是藏军在昌都地区的重要防御据点。解放军154团在团长郄晋武指挥下,经过激烈战斗,攻克了藏军防守的岗托村,打开了进军昌都的门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令人感动的是,解放军在艰苦作战的同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战士们宁可自己受冻挨饿,也不打扰百姓,还用自己有限的药品为当地藏族群众治病。这种纪律和仁爱,深深感动了当地民众,许多藏族青年主动为解放军带路、运送物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12日,在解放江达后不久,解放军在江达升起了五星红旗——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西藏的土地上飘扬。那一刻,标志着西藏这片古老土地即将迎来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站在广场上,仿佛听到了七十多年前那震天的呐喊声,看到了那些年轻战士坚毅的面容。同学们纷纷拍照留念,但不再是年轻时那种嬉闹的合影,而是庄重的、带着敬意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中许多人,牺牲时还不到二十岁啊。”我们感慨道,眼角泛着泪光。我们这群平均年龄已过六十五的老人,面对这些为国捐躯的年轻生命,无不肃然起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泸定桥:铁索上的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西藏,我们继续东行,七月四日来到了四川省泸定县。站在大渡河畔,望着那著名的泸定桥,我们的思绪被拉回到了1935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中国工农红军,正处在长征中最艰难的时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大渡河是天险,蒋介石曾扬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重演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的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索组成,平时桥面铺有木板。但当红军到达时,对岸的国民党军队早已将木板拆除,只剩下光溜溜的铁索。桥下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落差巨大,水流湍急,一旦失足落水,绝无生还可能。对岸还有国民党军队构筑的工事和机枪阵地,枪口正对着铁索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29日下午4时,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由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后面的战士一边铺木板,一边跟进。勇士们越是接近对岸,敌人的火力越是凶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前面的战友中弹坠入河中,后面的继续前进。在突击队英勇行动的鼓舞下,后续部队迅速铺板并冲过桥去,经过两小时激战,终于控制了泸定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场战斗的胜利,使中央红军得以渡过天险大渡河,摆脱了国民党军的追击,继续北上。飞夺泸定桥展现了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长征中的重要里程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踏上泸定桥,脚下的木板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低头看去,大渡河水奔腾咆哮,令人头晕目眩。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战士是如何在无木板的情况下,仅凭铁索就渡过这条河的,更何况还有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看这铁索,已经生锈了,但依然坚固。”同学们摸着桥边的铁索说道,“就像我们的红色记忆,岁月可以使其蒙尘,但永远不会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桥上慢慢行走,不时停下来凭栏远眺。桥的两端,现在建起了纪念碑和纪念馆,陈列着那场战斗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那22位勇士的名单和事迹,虽然其中许多人的生平已经无从考证,但他们的壮举永远铭刻在历史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色记忆与时代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驾之旅结束了,但那些红色记忆却久久萦绕在我们心头。作为政工专业毕业的学生,我们比普通人更加了解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昌都战役不是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解放军进军西藏,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解放,为了将西藏从封建农奴制度中解救出来,为了让西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正是这种正义性,使得解放军能够赢得藏族群众的支持,最终实现和平解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达的解放,标志着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西藏土地上飘扬,象征着西藏即将迎来新生。从这里开始,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历史序幕缓缓拉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飞夺泸定桥则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不仅是红军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我们党和军队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精神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群老同学,都已年过花甲,人生经历了无数风雨。我们亲眼见证了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全过程,亲身体会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加感恩那些为了今天而牺牲的英烈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江达英雄纪念广场,我们曾停留许久,在纪念碑前,在解放军雕像前,在解放军团部办公室前等,我们都拍下了纪念照,我们是想让这些红色记忆代代相传,革命精神不能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泸定桥上,我们在想“当年的红军战士,许多人都没活到胜利的那一天,更别说享受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了。我们这些享受了他们奋斗成果的人,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生活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啊,我们虽然已经到了晚年,但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珍惜今天,向往明天,就是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和感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望这次自驾之旅,它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那些悠悠的红色记忆,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无论年龄多大,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索冰冷,红心炽热。岁月悠悠,记忆永存。这就是我们的红色之旅,也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之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