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歌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具有法律地位和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国歌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能够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p><p class="ql-block">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1568年)出现国歌(《威廉颂》.奥兰治<威廉一世>)的国家。1569年,荷兰人民高唱《威廉颂》冲向敌人,并战胜了西班牙统治者。《威廉颂》成为荷兰民族意识觉醒的象征,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国歌,开创了世界国歌之先河。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争相模仿,产生了自已国家的国歌。</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曾有十二首国歌。中国国歌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清朝的非官方国乐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多次更替。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意志的国歌,是1949年确立《义勇军进行曲》。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的转型,以及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它诞生于1935年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危急关头,成为凝聚民族精神与抗争意志的象征。它代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民族精神斗志、革命历程和宏伟目标,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心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谨以此篇庆祝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 第一首国歌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宣统三年)首次制定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铸,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由严复作词、溥侗作曲。该国歌成为宪法内容的一部分,后因其内容晦涩且脱离民众,仅传唱一个月便因辛亥革命爆发而废止。但它开创了中国国歌的先河,为后续国歌制度奠定了基础。其颁布反映了清未政治变革的尝试,但因时代局限未能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 第二首国歌 1912年1月,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曾征集了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五旗共和歌》(大称《五族共和歌》)被拟作国歌,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河山普照。我国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由但末正式颁布。该歌曲以五色旗为象征,强调民族团结和民主改革。</p><p class="ql-block"> 第三首国歌 袁世凯篡夺政权(1913-1916年)后颁布的《中华雄踞宇宙间》国歌,歌词是:“中华雄据天地间,廓八挺,华胄从来昆令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捐让开尧天,亿万年”。宣扬帝国权威,后随袁世凯下台废止。</p><p class="ql-block"> 第四首国歌 1916年,袁世凯下台,北洋政府当政于1921年将《尚书》的《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歌词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歌词源自古代典籍,强调“共和”理念”。直到1928年北洋政府结束统治结束。</p><p class="ql-block"> 第五首国歌 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党歌《三民主义歌》作为临时国歌。1930年,国民党政府暂定以《国民党党歌》(《三民主义歌》)为国歌,歌词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p><p class="ql-block"> 第六首国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才有了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国歌,这就是人们最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好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是歌诞生于1935年,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后因激昂的爱国情神被广泛传唱。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政协会议上被定为代国歌。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通过新词,但因争议较大,1982年12月4日恢复原词,将原《义勇军进行曲》定为正式国歌。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其正式地位。2017年《国歌法》明确其法律地位,一切公民和组织须尊重国歌尊严。</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共有12首正式国歌,其历史脉络:1.清朝时期(1878-1911)《普天乐》(1878年,临时使用),曾纪泽呈递,但未获朝廷批准。《李中堂乐》(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时临时采用,由王建《宫词》配《倒七戏》创作,成为对外场合的代国歌。《颂龙旗》(1906年),陆军军歌,并作为代国歌使用。《巩金瓯》(《大清国雄踞列强万万年》)(1911年),清朝首部法定国歌。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五旗共和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国歌。《卿云歌》(1913年),北洋政府采用,由康有为创作,成为民国初期重要代国歌。《尽力中华歌》(1919年),在五四运动后广泛传唱。《国民革命歌》(1926年),北代时期军歌。《三民主义歌》(1929年),国民党正式国歌。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1931-1937)《国际歌》(1931年,红色政权国歌,反映了革命斗争。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至今,现行国歌)。《继续革命的战歌》(1978-1982),歌词修改版),1982年12月4日,五届五次全国人大撤销新歌词,恢复原歌词,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保留以警示危机。特别说明的是,《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部宪法确认的国歌,并非历史延续的第十二首国歌。</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从诞生以来,承载着唤起民族觉醒、凝聚民族意志、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义勇军进行曲》原是左翼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在当时旨在通过艺术唤醒民众抗日意识。《义勇军进行曲》是由朱庆澜将军在“进行曲”前加“义勇军”三字定名,强化歌曲与抗日义勇军的历史关联。《义勇军进行曲》迅速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统一战歌。1945年被美国国务院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代表中国声音的象征。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被保留,体现居安思危的民族智慧。</p> <p class="ql-block"> 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1932年加入中共。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中国戏曲学院首任校长。曾是三十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7人执行委员会之一、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1934年《义勇军进行曲》作词,被称为“国歌之父”。建国后,田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政治环境变化遭受批判关押,1968年12月10日,田汉不幸被迫害含冤死于狱中,享年七十岁。1975年,田汉被以“叛徒”罪名被永远开除党籍。1979年4月,国家为田汉恢复名誉,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田汉的贡献被肯定。</p> <p class="ql-block"> 聂耳(1912.2.14-1935.7.17)。云南玉溪人。1930年11月加入中共。音乐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于1932年1月开始尝试音乐创作。1933年5月,好影片《母性之光》谱插曲《开矿歌》,是聂耳创作的第一首表现工人阶级斗争意识的电影歌曲。在1934年至1935年间,聂耳为歌剧、话剧和电影谱写了《前进歌》、《新女性》、《开路先锋》、《毕业歌》、《大路歌》等主题歌曲和插曲30多首,在中国广为传唱,对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1935年3月,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插曲《铁蹄下的歌女》。同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p><p class="ql-block"> 2009年,聂耳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 本篇参照《2012年6月10日文摘》和相关资料编辑而成,谨此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