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子位镇七级村史馆,(线上)

筱藏斋主(陈建欣)

七级村史展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朋友,你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吗?可曾了解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七级村,承载着多少沧桑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沃土上,先辈们世代耕耘,历经自然考验与战火洗礼,始终坚韧不息。尤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百年来七级村儿女奋发图强,创造了非凡历史。这里不仅是文化深厚的古老村落,更是一片红色热土。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冀中七分区核心区域,七级村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历史唯物观梳理村史脉络,集萃文化精华,真实呈现七级村的渊源变迁。记录,是为了不忘根脉;传承,是为了照亮未来。愿这座村史馆,能安放乡愁、凝聚民心、传递村风,让正能量润泽心灵,让每一位七级村人铭记:我们从这里走来,并由此继续向前。</p><p class="ql-block"> 我们致力于赓续文明、弘扬精神,共同走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定州市子位镇七级村党支部、村委会</p> 七级村概述 村庄概况 <p class="ql-block"> 定州市子位镇七级村是个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的古老村庄。位于太行山麓中段以东华北平原上,属山前大清河以西平原。村南磁河,傍村有磁河支流紧绕村边的木刀沟(又名木道沟)沿西南而东北从村域绕过。村域内地势平缓,地处定州、深泽、安国三(市)县交界。津石高速公路横贯村西呈西南至东北走向,交通便利,环境秀美,是宜居之地。</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张姓、柴姓为原住民。明朝燕王朱棣扫北后,永乐初年 (1403年)始,王、焦、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移民至此。经620年交融生息。全村现居住王、陈、焦、张、许、刘、姜、丁、杨、齐、任、汪12个姓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已经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直隶定州志》记载的全村有170户,人口768人,耕地四十四顷(约合4400亩)。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p><p class="ql-block"> 据2020年统计全村1219户,人口4240人,其中农业人口4202人,非农业人口38人。现有总耕地6274亩,农田机井164眼。村域总面积4.7平方公里,村庄占地近0.8平方公里。村内规划有五纵五横大街10条。东西小街35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七级村名追溯和建置沿革与变迁</b></p> <p class="ql-block">  七级村具有近20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相传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领袖张角安葬之地。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垂败的东汉王朝战乱纷仍民不聊生。巨鹿郡七级村人张角 祭起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造反大旗,同年3月15日揭竿起义,史称“黄巾起义”。建立了以七级为中心的根据地。公元187年,起义失利以后,张氏族人将张角遗体冒着被诛杀的危险在村西北黄土岗入土安葬。百姓们每逢七天祭祀,连续祭奠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人们也把村名改叫七祭村。经世代变迁村名由七祭村、齐祭村、七给村演变为如今的七级村。七级村村名由来于此。张角墓2001年被确认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州市汉中山王墓群第M139号墓),予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七级村自秦汉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隶属安喜县管辖。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将安喜并入定州。七级村随之隶属定州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废州改称定县,自此七级村即隶属定县管辖。</p><p class="ql-block"> 1938年下半年直至1948年7月,在此期间,七级村隶属定南县管辖。 1948年7月15日至1950年12月初,七级村划归深泽县第七区管辖。 </p><p class="ql-block"> 自1950年12月初七级村划归定县管辖。隶属定县第十区北内堡乡。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来七级村先后隶属于定县北内堡乡、定县西丁村人民公社、定县李亲顾区北内堡人民公社、定县李亲顾区北内堡乡、定州市李亲顾区北内堡乡管辖。 </p><p class="ql-block"> 1994年4月,撤销李亲顾区,撤乡设镇,七级村划归定州市子位镇管辖至今,称为:定州市子位镇七级村。</p> <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九年《直隶定州志》载子位约图</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九年《直隶定州志》载七级村状况</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定县全图</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党群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域图</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七级村原貌示意图</p> 七级村党支部村政领导沿革 红色记忆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七级村作为冀中七分区核心区域,是中共定南县委“七级会议”会址和分区司令部驻地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全村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p><p class="ql-block"> 1938年,村内建立抗日政权,成立武委会、青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等组织,涌现出陈计辰、陈文斌、王顺合、陈昆峥等一批骨干,先后动员上百名青年加入八路军,奔赴各主力部队和边区机构,投身抗战。</p><p class="ql-block"> 村中涌现出以陈鸿、焦进忠为代表的35位抗日烈士,以及陈计辰、王布云、陈刚林等众多英模。本地曾发生“王门口遭遇战“、“官道伏击战”等对敌作战,沉重打击日伪气焰。</p><p class="ql-block"> 后方群众积极挖地道、筹军粮、制被服、救伤员,涌现众多堡垒户。李银玲老人以口嘬伤、照料八路军伤员的事迹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七级村儿女继续奋勇参战,为保卫家国、捍卫和平贡献鲜血与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七级村最初党组织建立 </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中国共产党组织最初于1937年2月由王省士从安国(另一种说法是王省士在北疃入党)接受党组织任务,秘密地通过单线联系在七级村发展党员。之后,陈计辰从深泽县李家庄接受党发展组织的任务,也在七级村秘密发展党员。当时七级村形成两个党组织存在,直到陈计辰在发展党员动员到同一个人过程中,才得知七级村还有另外一个党组织存在,两个党组织才取得了联系。后合并成为一个党支部隶属中共定南县县委领导。从此,党的基层组织在七级村日益壮大。七级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目前七级党支部党员构成表</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 中共定南县委“七级会议”</p><p class="ql-block"> 1942年“五一大扫荡”和“五·二七”北疃惨案后,定南县党组织遭受重创。在严峻形势下,中共定南县委于6月至8月紧急连续召开三次关键会议:“大定会议”、“小齐堡会议”(另一说“赵庄会议”)和“七级会议”。县委书记赵铁夫称此为“关键的时刻,召开的关键性的会议”。其中8、9月之交在七级村北举行的“七级会议”,深入分析形势,整顿组织,恢复武装,调整斗争策略,为坚持抗日奠定坚实基础。七级村党员奋勇承担警戒与后勤保障,确保会议安全。该系列会议是定南县抗日斗争从挫败走向恢复的重要转折,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在定南县党组织的发展史和抗日斗争中七级村人做出了很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将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七分区八路军战斗在青纱帐</p> <p class="ql-block">时任定南县委书记赵铁夫</p> <p class="ql-block">赵铁夫保存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日伪军暴行</p><p class="ql-block"> 1942年7月,日军在七级村张角墓上修筑炮楼,挖掘封锁沟,用以监视镇压抗日军民。日伪横行,烧杀抢掠,致使“无村不戴孝,处处是狼烟”,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一、西内堡炮楼日伪军袭击七级村,纵火烧毁村西头焦渡海、焦渡江、王建勋等宅屋数十间。王建勋家东屋梁椽尽毁,其后人至今仍存焦残房梁,以铭国仇家恨。</p><p class="ql-block">二、村民王礼祥被敌所擒,逼问抗日干部姓名。日寇强令其背驮土坯俯卧于刺刀之上,灌水折磨直至昏死,身心遭受极大摧残。</p><p class="ql-block">三、日伪军遭抗日部队阻击被击毙三人后,自木佃村村东南发炮报复。炮弹落于村民王建华家中,其妻与借居之焦渡海女当场被炸身亡,老母祝香竹被炸致终身残疾。</p><p class="ql-block">四、村民陈黄英因身材高大遭日伪怀疑,被施以吊烧酷刑,下身焚至血肉模糊,昏死现场,终成残疾。</p><p class="ql-block">五、姜礼明妻妹,年仅八九岁,随父母突围时在村南田中遭日军射杀。</p><p class="ql-block">六、村民陈金贵怀抱五六岁幼女逃难,至村南草桥东侧,幼女被日兵枪击身亡,惨死其怀。</p><p class="ql-block"> 桩桩暴行,历历在目;血海深仇,永铭于心。苦难激起了七级村百姓不屈的抗日意志,更坚定了世代传承历史、捍卫和平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1942年冀中军区七分区指挥机关曾驻扎七级村指挥七分区抗日对敌斗争</p><p class="ql-block"> 1942年,冀中七分区指挥机关曾驻扎定南县七级村,领导抗日斗争。是年6月8日晚,八路军二十二团自七级村转移至深泽宋庄,次日打响著名“宋庄战斗”,以百余伤亡歼敌逾千,重创日寇独立步兵第十二联队,成为冀中抗战一次典范战例。</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七分区22团战士</p> <p class="ql-block">时任八路军22团团长</p> <p class="ql-block">宋庄之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同年8月至9月间,七分区司令员尹诗炎、政委张达、参谋长苏锦章、政治部主任梁达三等首长于七级村驻扎指挥,接见三十六区队政委廖鼎琳等干部,部署转变斗争形式、恢复组织、坚定信心的任务,推动分区抗战局面逐步打开。七级村作为当时重要驻地,为坚持平原抗日斗争贡献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  曾驻扎七级村八路军冀中七分区部分首长的简介:</p><p class="ql-block">1、时任八路军冀中七分区司令员尹诗炎 </p><p class="ql-block">尹诗炎,湖北江湖县人,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铁道兵团六支队队长,后转业到铁路系统曾任铁道部纪检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时任七地委书记兼七分区政委张达:</p><p class="ql-block">张达(1905——1997)河北省定县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唐山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79年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河北人大副主任。1997年6月15日病逝。</p> <p class="ql-block">3、时任七分区参谋长苏锦章</p> <p class="ql-block">  苏锦章(1916.12——2008.3.2),1916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高蓬镇李辛庄村。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街,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2008年3月2日在西安逝世。</p> <p class="ql-block">4、时任七分区政治部主任梁达三</p> <p class="ql-block">  梁达三(1912—1985),江西省瑞金县云石山乡梅坑人。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北京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准军级、空军)。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 1985年5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p> <p class="ql-block">5、时任七分区第36区队区队长谷恒瀛</p><p class="ql-block"> 谷恒瀛(1909——1970)河北省定县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唐山军分区司令员、沧县军分区司令员、天津军分区司令员、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沧州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70年5月8日病逝。</p> <p class="ql-block">6、时任七分区第36区队政委廖鼎琳</p> <p class="ql-block">  廖鼎琳,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曾任冀中军区八路军第36区队政委,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36军106师政委、志愿军装甲兵指挥部政委。回国后,历任63军副政委、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委,69军政委、65军政委、国防科委训练基地政委,炮兵学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廖鼎琳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7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永远铭记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在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七级村地处当时抗日敌后根据地冀中军区七分区的核心地区,七级村民与敌后根据地的军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寇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 永远铭记七级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和之后的革命工作中,不畏牺牲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焦俊忠(又名焦进忠)、陈鸿、王银奎、焦四妮等37位烈士。</p><p class="ql-block"> 1966年9月在原有基础上七级村重修烈士纪念碑,命名为“为国抗战捐躯献身烈士之碑”,呈八面柱形,高2.8米。顶部浮雕国徽,刻有纪念碑文和32位抗日烈士名录。</p><p class="ql-block"> 2013年定州市民政局支持从新修建,白石六柱穹顶飞檐六角亭,烈士纪念碑耸立其中,甚是壮观。2021年10月定州市退伍军人事务局确认“七级村烈士纪念亭”为定州市烈士纪念碑设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革命烈士名录</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伤残荣誉退伍军人名录</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烈士纪念碑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七级英烈模范人物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按照历史名人、战争年代英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等有突出贡献的人士以及“生不列传”的原则为标准列示。 </span></p> <p class="ql-block">一、陈鸿,七级村人,中共党员,曾任沙河南本区区小队指导员,率部于沙河一带多次重创日伪。1943年在西湖村遭百余名敌军围困,顽强抵抗至最后一刻,自尽殉国,年仅28岁,被追授一等功及革命烈士。其独子陈木申享受烈士遗孤待遇。</p><p class="ql-block">二、焦进忠,七级村人,中共党员,冀中七(二)分区二十三大队指导员。1942年日伪围村,为掩护群众突围,他引开敌人,受伤弹尽后毁枪殉国,身中七刀牺牲,其壮举永为后人敬仰。</p><p class="ql-block">三、陈计辰,七级村最早的共产党员及党组织创建人,曾任村支书和抗日村长。1944年赴任时遇敌,为躲避追捕渡冰河致肺病牺牲,英年早逝。其全家六口均为共产党员,抗战期间作为堡垒户曾掩护13位八路军伤员,妻子李银玲以口嘬伤救八路军伤员王汉三,事迹广为传颂。长子陈木山自幼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定县多区区书记及纪委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四、焦继宗</p> <p class="ql-block">  焦宪章,1928年入党,抗战时任藁城、无极县武装自卫队总队长等职,以铁腕震慑敌特,被称为“焦阎王”。后历任包钢处长、河北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1995年逝世。长子焦勇参加八路军,历经多场战争致残,离休前为兰州军区军训部长。</p> <p class="ql-block">5、王布云</p> <p class="ql-block">  王布云,1922年生,河北定县七级村人,1939年入党。抗战时期任定南县敌工部部长,从事地下斗争。后历任石家庄市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亚洲司司长、驻外参赞、中组部巡视员等职,享受副部级待遇。2015年夫妇同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国务院国家机关事业管理局,为王布云夫妇摄影留念。2010年逝世,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六、陈学文</p> <p class="ql-block">  陈学文 ,1923年生,七级村人,1937年入党。抗战时参加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冒死抢救6名伤员,荣立二等功,受聂荣臻接见。后入抗大学习,随夫王清明转战南北,参与解放战争及铁路建设,后转业至成都直至离休。</p> <p class="ql-block">陈学文与其丈夫王清明在延安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陈昆峥</p> <p class="ql-block">  陈昆峥(曾用名陈竹台),女,1923年生,七级村人,1940年入党,曾任村妇救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乐县、定县、满城县妇联主任,保定地区妇联副主任,容城县长、县委副书记、保定地区科协主任等职。1984年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2020年逝世,享年98岁。</p> <p class="ql-block">八、王奇</p> <p class="ql-block">  王奇(王元义),1923年生,七级村人,1939年入党。抗战时期参加革命,曾任冀中二地委秘书等职。解放后长期于广东工作,历任省计委副主任、外经委副主任等职,为广东经济发展做出贡献。2014年逝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王奇2002年回乡与乡亲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九、陈刚林</p> <p class="ql-block">  陈刚林(1924-1983.12),七级村人,中共党员,著名战斗英雄。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历任侦察参谋、侦察科长、团参谋长、团长、师长等职。在冀中军区第36区队期间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曾率突击队首破安平城北门。抗美援朝期间,参与指挥十字架山战役,成功夺取敌军战略要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保卫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1983年12月病逝,享年59岁。</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p> <p class="ql-block">十、王胜海</p> <p class="ql-block">  王胜海(1928-2019),七级村人,中共党员。1945年参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六次立功,获人民功臣奖章和多枚解放纪念章与“和平万岁”纪念章。1956年获“解放奖章“。1965年毕业于重庆第七军医大学,1982年以正团职离休,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奖章”,2005、2015年分获抗战胜利60、70周年纪念章。于2019年7月31日逝世,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独立功勋荣誉奖章</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十一、王琇瑛</p> <p class="ql-block">  王琇瑛(1908-2000),河北定县七级村人,中国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毕生致力于护理事业,培养大批护理人才,推动公共卫生护理与健康教育。曾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主编《护理杂志》,创办多所护理院校,并发表多部专著,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获国际护理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同年当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她以“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为信念,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做出奠基性贡献。2000年逝世,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 王琇瑛虽自幼离乡,但其弟王天增曾于特殊时期下放七级村,获乡亲安置。本次修志经王布云长子王亚力提示,并通过村中老人辨认及资料查证,确认其原籍为七级村,弥补了以往方志记载之缺,成为本次村志重要发掘成果。</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为王琇瑛颁发“南丁格尔奖”</p> <p class="ql-block">南丁格尔奖章</p> <p class="ql-block">十二、陈占英</p> <p class="ql-block">  陈占英(1932-2006),七级村人,中共党员,第六届河北省政协委员。毕生致力于医药事业,历任石家庄市第二制药厂厂长、河北联合制药董事长等职。他勇于创新,将企业发展为行业龙头,创办的合资公司当时曾跻身全国最大三资企业之一,深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好评,获杨尚昆等领导人考察题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并他关心家乡建设,贡献突出,直至病倒岗位。2006年7月16日病逝,享年74岁。</p> <p class="ql-block">杨尚昆视察时接见陈占英</p> <p class="ql-block">省劳动模范奖章</p> <p class="ql-block">五一奖章</p> <p class="ql-block">全国劳动模范奖章</p> <p class="ql-block">1995年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走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b></p> <p class="ql-block">走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历经土地制度深刻变革,在党的领导之下稳步走好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一、土地改革</p><p class="ql-block"> 1946年至1949年进行土地改革,通过“三榜定案”划分阶级、平分土地,彻底废除封建剥削,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实现“耕者有其田”。</p><p class="ql-block">二、农业合作化</p><p class="ql-block"> 1951年起推行农业合作化,经互助组、初级社至1956年成立8个高级社,土地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实施“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p><p class="ql-block">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p class="ql-block"> 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1999年开展首轮土地承包,2017年完善并签订二轮承包合同,颁发经营权证。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发放粮食补贴。</p><p class="ql-block">四、土地流转,集体经营</p><p class="ql-block"> 2024年秋,村党支部引领成立“众耘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首批整合500余亩种植粮食,计划逐年扩大规模,发展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就业。</p> <p class="ql-block">陈承齐创作《人民就是江山》局部</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颁发的华北区土地房产所有证</p> <p class="ql-block">2017年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众耘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抢种冬小麦</p> <p class="ql-block">走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p><p class="ql-block">—— 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自解放以来,持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奠定农业增产基础。1964年起,在“农业学大寨”号召下,全村依靠人力大规模平整土地,架桥修路,彻底改造农田地貌,建成旱涝保收的方田。并连续多年义务参加根治海河、治理水患等重大工程。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水利与电力建设成效显著。自1958年起,陆续打机井164眼,灌溉方式从人畜力提水逐步发展为柴油机、电力驱动,至今全部实现电泵灌溉。电力设施从无到有,目前全村配备23台变压器和25000米地下电缆,机井全部通电。</p><p class="ql-block"> 2016年,国家投资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铺设防渗管道,硬化机耕路,实现全村6210亩耕地管道灌溉与全面机械化作业。2018年以来连续丰收,2021-2024年亩产均超1吨。</p> <p class="ql-block">使用桔槔(把挑杆)浇地</p> <p class="ql-block">1964——1965年大搞平整土地运动</p> <p class="ql-block">挖河、洼改(俗称上海河)义务出工根治海河大搞水利建设</p> <p class="ql-block">生产队摘棉花</p> <p class="ql-block">生产队麦收</p> <p class="ql-block">丰收不忘国家踊跃交公粮</p> <p class="ql-block">2017年落成的“七级桥”</p> <p class="ql-block">联合收割机麦收</p> <p class="ql-block">机械化抢种夏茬玉米</p> <p class="ql-block">走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p><p class="ql-block">——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历经数十年规划建设,彻底改善居住与公共环境。自上世纪60年代前普遍土坯房、无电无硬化路,通过多轮村镇规划,形成“五横五纵”街道格局,逐步完成道路硬化、宅基地调整和拆迁改造。特别是在2023年,依托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修路改造项目,一次性完成路面硬化2290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村民大多居住砖混小楼,家用电器齐全,部分安装电梯,生活条件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公共设施方面,全村通电、通自来水,2020年实现燃气取暖做饭。建立了符合标准的村卫生室,多数村民参加“新农合“,村内公共卫生专业化管理,大大改善了村民医疗卫生状况。国家多次配建健身器材,2022年建成200平米养老互助幸福院,2024年开办孤寡老人幸福食堂。社会福利体系持续完善,涵盖特困供养、低保、残疾人补贴和养老保险,2023年起老年人基础养老金提至133元/月。</p><p class="ql-block"> 2016、2017年七级村获定州市“文明村”称号,村民幸福感显著增强,更有信心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下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奋斗,逐步走上共同富裕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推碾子</p> <p class="ql-block">点煤油灯</p> <p class="ql-block">四五十年代斗子砖民居</p> <p class="ql-block">新农村民居一隅</p> <p class="ql-block">新民居</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新貌</p> <p class="ql-block">走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p><p class="ql-block">——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赓续文化传承 </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赓续文化传承。2021年制定《村规民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文艺底蕴深厚,自古习武尚文,社火、吹歌、剧团历来活跃。近年来组建多支大鼓队、舞蹈队,开展群众文体活动,自抗日战争始即创办村剧团等形式配合党的宣传,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血泪仇”剧照</p> <p class="ql-block">公社电影队放电影</p> <p class="ql-block">1969年七级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级威风锣鼓在定州表演</p> <p class="ql-block">王建民在民间表演打鼓</p> <p class="ql-block">小资料:七级村“枣花山庙”</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曾有名闻遐迩的“枣花山庙”,坐落于村西北高台,因四周枣林环绕而得名。庙分两进,前殿供药王扁鹊(或孙思邈),后殿奉三霄娘娘,绘塑精美,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八举办庙会,吸引南北信众前来祈福交易,规模宏大。庙宇后毁于战乱及平整土地,1986年村民自发因陋就简重建新庙。至今每逢庙期,村民仍宴亲待客,商贾云集,延续着这份深厚的民间传统与乡土情怀。</p> <p class="ql-block">三仙姑塑像</p> <p class="ql-block">药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四月初八庙会唱大戏</p> 赓续文化传承——书法渐入佳境 <p class="ql-block">  七级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赓续文化传承。书法传承尤为突出,现有二十余位书法爱好者长期研习。2019年成立翰雅阁书画院,连续举办展览、公益培训及义务写春联活动,并获省级书协领导调研肯定。2023年,七级村已正式申报“省级书法村”称号。</p> <p class="ql-block">2019年七级翰雅阁书画院成立</p> <p class="ql-block">2023年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月卯一行调研七级村书法活动</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书法爱好者为村民书写春联</p> <p class="ql-block">刘月卯为翰雅阁书画院题写匾额</p> <p class="ql-block">陈正周先生遗墨</p> <p class="ql-block">刘顺田书法</p> <p class="ql-block">姜栓民书法</p> <p class="ql-block">王彦兴书法</p> <p class="ql-block">王木水书法</p> <p class="ql-block">陈占会山水画</p>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 <p class="ql-block">  七级村素有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将培育后代视为重中之重。自1960年代至2006年并校,村小学共毕业约3035名学生,为全国高校输送大量人才。</p><p class="ql-block">其中:1、据不完全统计文革前出类拔萃的大学生 有王荣会、陈大春、王志英、王国英、王志民、王国栋、陈水振、陈殿甲、王彦海等。</p><p class="ql-block">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从七级村学校走出去的众多学子凭借扎实基础,考取名校,获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广泛就职于各行各业,成为社会栋梁,报效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村中已涌现博士(含博士后)5名、硕士14名,另有1名在读博士及2名硕博连读生。</p> <p class="ql-block">详见下表:</p><p class="ql-block">姓 名 性别 学位 毕业学校</p><p class="ql-block">许立伟 女 博士 西安科技大学</p><p class="ql-block">王凯荣 女 博士后 北京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陈 伟 女 博士后 天津大学</p><p class="ql-block">王 伟 男 博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p><p class="ql-block">王 丽 女 博士 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张世广 男 硕士 天津大学</p><p class="ql-block">王丽亚 女 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p><p class="ql-block">王 星 女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王巧丽 女 硕士 天津大学</p><p class="ql-block">王博闻 男 硕士 北京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王博爱 男 硕士 北京矿业大学</p><p class="ql-block">王晓东 男 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p><p class="ql-block">王 莹 女 硕士 天津大学</p><p class="ql-block">陈 芝 女 硕士 北京化工大学</p><p class="ql-block">王 莉 女 硕士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p><p class="ql-block">王 京 女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刘立丹 女 硕士 北京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王立辉 男 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王 帅 男 硕士 天津大学</p><p class="ql-block">王 莉 女 硕博连读 北京化工大学</p><p class="ql-block">王思其 女 硕博连读 长安大学</p><p class="ql-block">陈佳宁 女 博士正读 首都经贸大学</p><p class="ql-block">(注:本表仅统计了从七级村直接上学考取大专院校硕、博士学位的学生,由于统计比较困难没能涵盖七级祖籍在外读书取得学位的学生,实属遗憾。)</p> 纂修村志,抢救文化遗产 <p class="ql-block"> 七级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落。 红色基因厚重, 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创造了如今的辉煌。这些重要的历史进程和前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是七级村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值得后人世代传承赓续。</p><p class="ql-block"> 七级村志编纂委员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观点出发, 通过走访、查阅史料、实地踏查、参考市(州、县)志, 整理编辑史料,以志书的形式,集萃七级村的历史文化精华,如实记录村里的人和事,力争以最完整、原真的内容呈现七级村的渊源变迁。村志的编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在村里众多耆老乡贤鼎力襄助,历时四年半的时间 ,完成《定州市七级村志》的编纂。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七级村有史以来第一部形成系统分类,有价值、接地气、贴近百姓的村志。编者认为我们所做的是“连接前人,照耀后来”的事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及时抢救和弥补过去记载七级村发展历史资料严重缺失的重要文化工程。</p><p class="ql-block"> 其根本目的就是赓续文明传承、陶铸时代精神,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走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志于2025年8月19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七级村志》编纂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定州市七级村志》编纂委员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七级赋》(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村史展结束语</b></p> <p class="ql-block"> 《七级赋》 </p><p class="ql-block"> 平川孕秀,濊水涵灵。东望祁州千畦药,西衔古郡(定州)百重闉。南聚深泽商贾汇,北通京蓟拱宸垣。三县衢通新纪元,云途虹贯古河垠。沃野春耕翻碧浪,炊烟晚照映晴云。血胤长延炎汉祚,根基永固槐乡魂。 </p><p class="ql-block"> 若夫村名溯往,犹闻钲鼓动地。黄巾既殄,义士窃瘗于蒿阿。七祭招魂,四十九日垂涕。祭→给→汲→级,字随世易;德—智—仁—勇,魂共云齐。黄土岗前,犹见残戈映月;青纱帐外,恍闻铁马嘶风。此非独音节嬗变,实乃燕赵慷慨之遗响也!</p><p class="ql-block"> 至若移民徙植,永乐诏下洪洞。王焦陈氏,东渡饮露餐风。六百春秋融血脉,三姓人家辟蒿蓬。柴张旧族,或徙或融。犁开榛莽,廪实年丰。看今朝门庭焕彩,尽是当年拓荒雄。</p><p class="ql-block"> 至其疆域沿革,历历可辨沧桑。秦汉安喜,明清属州。民国定县分区,抗战砥柱中流。最难忘壬午岁(1942),反扫荡烽火稠;七级会议陈良策,分区将士运奇谋。聂帅旌旗指处②,磁河两岸同仇。子弟从军,血沃冀中之野;妇孺支前,线纳太行之秋。烈士名镌禹鼎,忠魂光耀斗牛。残阳如血,长照英雄碑碣;沃土生金,永铭壮士戈矛。</p><p class="ql-block"> 今观夫新村气象,万象峥嵘。昔时烽火地,今作小康城 。君不见,高速如龙贯沃野,广袤麦禾翻碧浪。新居棋布琅嬛境,通衢网织凤凰翎。至若巷衢净,庭荫深,四时花信,八节芳馨。</p><p class="ql-block"> 七级之盛,岂止闾阎之整,尤在文脉之弘。乡塾弦歌继雅,黉门圭璋竞秀。耄耋能述张角事,垂髫竞诵抗战铭。更见红墙绘史丹青引,翰墨传薪绛帐明。乡贤耆老传诗礼,硕博英才续汉青。架鼓申遗③惊霹雳(注:七级架鼓表演时如雷震九天),非遗活态继唐声。其民勤朴存古道,邻睦村淳续周风。噫吁嚱!昔淬滹沱铁血,今扬濊水新声。</p><p class="ql-block"> 赋成,临风追远。愿七级村承古开新,如古槐之根深;冀州耀彩,共北斗之恒明。 </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① 濊(hui)水:木刀沟古称濊水,系磁河支流,自七级村西南紧邻村边流向东北汇入古磁河。</p><p class="ql-block">②聂帅旌旗指处:指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在冀中地区指挥作战的史实。</p><p class="ql-block">③架鼓申遗:七级村传统架鼓表演正在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