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淇上田园 文/手机摄影</b></p> <p class="ql-block"> 去瑞丽那天,是近期少有的蓝天白云。被蓝天白云罩着的是边城瑞丽。这座横亘在北纬24度的小城,像一枚被光阴打磨成璀璨夺目的翡翠扭扣,镶嵌在中国西南的边境线上,一边系着滇西的层峦叠嶂,一边系着缅甸的掸邦高原。地理坐标上的瑞丽区区方寸之地,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着引人注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瑞丽,古称“勐卯”,傣语意为“雾起之地”。早在秦汉之际,它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那是一群马帮用脚板与马蹄走出来的丝绸之路。马帮驮运的不只是蜀锦、盐巴与象牙,更是语言、信仰与生活方式。明代在此设关屯兵,石砌的隘口至今犹存,斑驳间是戍边人望乡的月光、是商旅风尘中的一盅薄酒。历史的沉淀并未随风而逝,它渗入了边疆土地,化作了瑞丽江的滔滔波涌。</p><p class="ql-block"> 站在姐勒金塔的金顶下远眺,国境线像一条无形的丝带,将坝子分成两半。这里的战略位置从古代起就显露无遗——南方丝绸之路的马帮铃铛曾在此彻夜不息,明代的关隘遗址至今仍在追忆戍边的岁月。如今,瑞丽口岸的联检大楼前,中缅两国的货车排成长龙,通关的人流中既有背着行囊的生意人,也有走亲访友的边民。一座小城,成了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驿站,边境线上的界碑毅然矗立,见证着日日发生的跨国往来。</p><p class="ql-block"> 在瑞丽的街巷间行走,翡翠的光泽无处不在。街市上,裹着棉布的玉石摊一字排开,摊主用手电筒照着毛料,光束穿透石皮,映出内里的翠绿。这里是缅玉进入中国的最大交易市场,从缅甸矿区运来的原石,在瑞丽经过切割、打磨、雕刻,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玉器,再流向全国各地。玉雕师傅的刻刀在玉石上飞舞,将傣族的孔雀、缅寺的佛塔都融进温润的玉料里。在姐告玉城,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买家与缅甸商人讨价还价,计算器的点击声与夹杂着傣语、缅语的汉语交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市场氛围。</p><p class="ql-block"> 最能体现瑞丽 “两国一城”特质的,莫过于银井寨。这座横跨国境线的村寨,竹篱笆可能就是国界,傣家的竹楼一半在中国,一半在缅甸。寨里的孩子们从小就会说中缅两种语言,早晨可能在中国的学校读书,傍晚到缅甸的外婆家吃饭。老人们坐在菩提树下,用傣族的贝叶经记录着村寨的变迁,那些关于婚嫁、节庆的习俗,早已跨越了国界的阻隔。每年泼水节时,两国的边民会一起在瑞丽江边狂欢,水花飞溅中,分不清谁是中国人,谁是缅甸人,只有欢声笑语在河谷间回荡。这种相融共生的情谊,是岁月沉淀的礼物,也是边境小城最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然而,繁华背后也有险象环生。作为中缅边境的重要关口,瑞丽是抵御毒品渗透的前沿阵地。在缉毒警察的故事里,有深夜边境线上的潜伏,有密林追缉的惊险,有对每一辆入境车辆的细致排查。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口岸、在山路、在村寨,用警惕的目光守护着身后的平安。禁毒宣传的标语在傣家竹楼的墙上格外醒目,这座小城深知,开放的便利与安全的责任从来都是个矛盾体,守护边境的安宁,堵死毒品入口,是比翡翠更珍贵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夕阳为姐勒金塔镀上一层金辉,赶摆的集市渐渐热闹起来。卖撒撇的小摊飘出酸辣的香气,缅甸奶茶的甜香混着缅桂花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穿着花衬衫的缅甸青年与戴银饰的傣族姑娘擦肩而过,汉语、傣语、缅语在叫卖声中自然切换。这座小城,既有边关的坚毅,又有边城的温柔;既守着国门的庄严,又藏着市井的烟火。</p><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时,瑞丽江被霞光染成彩色的画面,两岸灯火渐次亮起,中国的、缅甸的,一同辉映在江水中,荡漾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绚丽与斑斓。这座边城告诉我们:真正的边界不在山河之间,而在人心之内。瑞丽,正以它日复一日的开放与包容,温柔地跨越这一切。</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5日于瑞丽</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