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梦幻走廊,每一滴水都诉说着跨越欧、亚的故事。”(2025.8.22)

浩然之气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p><p class="ql-block">欧亚两洲在此轻轻相吻,一湾碧蓝,把君士坦丁堡千年的涛声锁在风里。</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世界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最文学的描述。</p><p class="ql-block">这条海峡不仅塑造了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与气候(黑海冷湿气流与地中海暖流交汇),也让这座城市成为真正“一脚踩两洲”的千年古都。</p> <p class="ql-block">  本人曾游历过伦敦的泰吾士河、巴黎的塞纳河、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莫斯科河,德国的莱因河,纽约的哈德逊河,开罗的尼罗河,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p><p class="ql-block">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被誉为“世界最美”,并非一句浪漫的空话,而是因为它把“自然地理的奇迹”“文明交汇的厚度”与“城市生活的日常”这三件事叠合在了一条仅30 多公里长的水道上,形成了任何一条城市河流都难以复制的震撼。</p><p class="ql-block">泰晤士、塞纳、哈德逊、涅瓦都在“一座城市里讲故事”;而博斯普鲁斯是在“两大洲之间讲世界史”。前者是城市之河,后者本身就让城市成为传奇——这正是它被称为“世界最美海峡”的根因。</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İstanbul)</p><p class="ql-block">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唯一横跨两大洲(欧洲与亚洲)的都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它曾是拜占庭、君士坦丁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的首都,拥有近2600年不间断的文明史。</p><p class="ql-block">最美风光:博斯普鲁斯海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图中:</p><p class="ql-block">1处为博斯普鲁斯海峡</p><p class="ql-block">2处为土耳其政府正在修的运河</p><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一条长约31公里的狭长水道,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把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西岸属欧洲,东岸属亚洲。最宽处3.7公里,最窄处仅708米,平均水深60米,是全球最繁忙的海上咽喉之一。</p><p class="ql-block">在图中的右侧是伊斯坦布尔运河,是土耳其政府计划开凿的一条人工海道,全长约45公里,位于伊斯坦布尔欧洲一侧,平行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北接黑海,南连马尔马拉海。目标是分流博斯普鲁斯海峡日益拥挤的航运交通,降低碰撞与污染风险。</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正式奠基,预计2027年完工,总投资150亿美元。土耳其将同时拥有两条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欧亚水上走廊”。</p> <p class="ql-block">金角湾</p><p class="ql-block">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金角湾(土耳其语 “黄金之角”)是这座横跨欧亚的城市最具标志性的自然-历史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该图为金角湾欧洲老城区的精华部分:</p><p class="ql-block">古城里有“世界十大皇宫之一”的“托普卡帕老皇宫”、“世界十大奇景之一”的“蓝色清真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和平共存之传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埃及国王赠送的古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美丽风光</p><p class="ql-block">• 从加拉塔桥或皮埃尔·洛蒂山俯瞰,清真寺穹顶与宣礼塔倒映在金色水面上;日落时“金角”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一湾两岸”全景:从加拉塔桥或皮埃尔·洛蒂山俯瞰,清真寺穹顶与宣礼塔、红屋顶与碧波交织成经典明信片画面。</p> <p class="ql-block">金角湾因夕阳映红水面而得名“黄金之角”,既是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心脏,也是今日市民散步、喝茶、看日落的最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的一句名言:</p><p class="ql-block">“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的话,那幺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正是拿破仑对这座城市战略地位与文明价值的精准概括。伊斯坦布尔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文化融合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甚至是“世界的首都”。</p><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坐落在欧亚大陆唯一的陆桥——博斯普鲁斯海峡两侧,一城分跨两洲,是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也是“丝绸之路”的终点。</p><p class="ql-block"> • 拿破仑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存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国家”,它的首都必须既能统摄东方,又能驾驭西方,而伊斯坦布尔几乎是天然选中的“中心节点”。</p><p class="ql-block">拿破仑对伊斯坦布尔的盛赞既是浪漫主义的感叹,也是现实政治的伏笔:如果法国能够长久占据这座“世界的锁钥”,就等于掌握了通往欧洲、亚洲、非洲三洲的枢纽。</p><p class="ql-block">拿破仑这句话既是对伊斯坦布尔“一城锁三洲”地理价值的精准概括,也是对自身帝国野心的诗意表达:谁拥有伊斯坦布尔,谁就拥有了把世界连成一体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交汇处,可俯瞰海峡与历史半岛的壮丽景色。博物馆呈现简洁而现代的当代风格。外立面由300块3D成型的铝板构成,呈现出鱼鳞般的光泽效果,随着日光变化折射出不同的光影,灵感来源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波光粼粼的水面。屋顶设有观景平台,与海峡形成视觉上的延续,成为城市文化与自然景观交汇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金角湾是伊斯坦布尔的地理心脏、经济动脉、风景名片与文明年轮——“一城故事,半湾写尽”。</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人就是在金角湾包了一只白色游船游览美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p> <p class="ql-block">艾米诺努游船轮渡码头,</p><p class="ql-block">位于“苏丹艾哈迈德旧城区”的“金角湾”,就设在著名的加拉塔大桥的旁边。码头附近泊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船只。轮渡码头附近有“新清真寺”(耶尼清真寺),这里紧靠着埃及市场,车水马龙,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这是团友们登船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本人较先登上甲板,然后转过身,用浓重的湖南口音,中气十足幽默地地吼了一嗓子:“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尾音拖了一点,甲板上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哄笑。团友们陆续登船,全都笑出了声,有人干脆回了一句“首长好!首长辛苦了”声音七零八落,却像石子落水,激起一圈圈更大的笑声。”海风把这句“同志们辛苦了”吹得七零八落,越过船舷,惊起一排海鸥。它们扑棱棱掠过蓝色清真寺的尖顶,又掠岸边的老皇宫城墙,好像要把这句跨越大洲的幽默捎到海峡对岸去。</p> <p class="ql-block">此时,大桥上一辆轻轨列车正在桥上通过,体现了金角湾的交通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船从金角湾码头解缆向北,船首切开博斯普鲁斯海峡镜面般的湛蓝海水。航道先是略向东偏,好让出西岸欧洲一侧的深水泊位;再折向正北,穿过加拉塔大桥的拱影,便正式进入这条把伊斯坦布尔劈成欧亚两半的“咽喉”水道。</p> <p class="ql-block">游船的游览线路:从金角湾出发先是沿着靠近欧洲一侧即西岸航行,以便游客近距离观赏欧洲一侧的风光和欧式建筑,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即一桥,距二桥还有一段距离时,折回,沿着靠近亚洲一侧即东岸航行至金角湾码头。</p> <p class="ql-block">广播里用带着土耳其腔的中文介绍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光,此人就是我们的导游,中文名叫“发帝”,曾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中文。他的家就在伊斯坦布尔,有一个四岁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发帝导游介绍欧洲一侧岸边的著名的一千多年前古石塔:加拉达石塔。</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加拉达石塔</p><p class="ql-block">该石塔为伊斯坦布尔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雄踞金角湾北岸高坡,是俯瞰旧城区、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的天然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功能作用</p><p class="ql-block"> 军事:防御、灯塔、中世纪控制金角湾入口、征税、预警;</p><p class="ql-block"> 民用:19 世纪为天文台,</p><p class="ql-block">近代:监狱、气象-火灾瞭望塔。</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轮渡之旅,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游船的正前方可见雄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停泊了一艘豪华邮轮</p> <p class="ql-block">邮轮像一座海上宫殿静静泊在欧洲一侧岸边的卡拉柯伊码头:雪白船体与阳光相映,十多层甲板层层递进,宛若浮动的玻璃山脉。脚下是欧亚交汇的马尔马拉海的碧波,头顶是海鸥盘旋的苍穹——这一刻,壮丽、优雅与惬意被锁进海峡的暖风里。</p> <p class="ql-block">从甲板回望欧洲岸:左手是托普卡帕宫的奥斯曼红墙、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巨穹和四座宣礼塔;右手是加拉达石塔孤傲的剪影;再远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的钢索。船、桥、塔、宫、穹顶在同一画面里层层递进,宛如立体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白色船体在阳光与海峡碧水的折射下显得耀眼夺目;若在傍晚时分,船舷上万盏舷灯点亮时,金色光线在波浪间拉出长长的光带,与欧亚两岸清真寺、宫殿的暖色照明交织成一条“漂浮的金项链”。</p> <p class="ql-block">停泊在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的豪华邮轮,本身就是一幅“海上移动宫殿”与“千年古都”同框的巨幅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邮轮停泊在卡拉柯伊深水码头,她像一座漂浮的巴洛克宫殿,雪白船体与香槟金线条在落日下泛出温润光泽;十七层甲板层层退台,从远处看仿佛一座被削成阶梯的冰山,顶端却镶着一整块蓝宝石般的无边泳池。</p><p class="ql-block">豪华邮轮,她不止提供一张床、一顿饭、一段旅程,而是把整座伊斯坦布尔的灵魂折叠进一座漂浮的宫殿,让乘客在每一次呼吸间都闻到玫瑰与盐、历史与未来交织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巨轮停泊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岸就成了“流动的观景阳台”,而伊斯坦布尔本身,则成为最宏大的舞台布景。</p> <p class="ql-block">体量震撼</p><p class="ql-block">十几万吨的巨轮,停靠在卡拉柯伊邮轮码头,船身高度与岸上的加拉达石塔、多尔玛巴赫切宫穹顶遥相呼应,形成“现代钢铁山峰”与“古典石质天际线”的强烈对比。</p> <p class="ql-block">导游发帝说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地球的“路邮器”</p><p class="ql-block">从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化身公牛跨越海峡的传说,到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此建造浮桥西征欧洲,再到现代航母“瓦良格”号由此驶向中国,博斯普鲁斯海峡一直是人类宏大叙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它像一台跨越千年的“路邮器”,不断接收、存储并传递着人类历史的“邮件”,将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在土耳其旅行中频繁出现二个词汇即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藉此,作一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公元330-1453年)起源:罗马帝国东半部,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特点:希腊化、东正教、罗马法与行政体系。结局: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p> <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公元1299-1922年)起源:土耳其人奥斯曼一世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公国。扩张:1453年灭拜占庭,后横跨欧亚非,定都伊斯坦布尔。特点:伊斯兰逊尼派,苏丹兼哈里发,多民族、多宗教。结局:一战后解体,1922年苏丹制被废除,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p><p class="ql-block">一句话总结:</p><p class="ql-block">拜占庭是罗马的东半支,信东正教,讲希腊语;奥斯曼是突厥人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接了拜占庭的班,最后在一战后散伙。</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胶囊”</p> <p class="ql-block">“地球的路邮器”这个比喻,并非指其字面意义上的“邮递”,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它是地球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一个全球能量、物资、文明和信息流动的中枢,一个将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多重维度交织在一起的宇宙级中继站。</p> <p class="ql-block">遥望远方,非常感慨,陷入沉思。</p><p class="ql-block">此刻的“感慨”其实正是海峡最古老也最日常的作业:</p><p class="ql-block">它让每一双眼睛都变成小小的分拣窗口,把所见所闻自动盖上一枚“伊斯坦布尔中转”的隐形章,然后继续远航。</p><p class="ql-block">所以,不必急着从沉思里抽身——你已经是地球路邮器里一枚正在传输的邮件。</p><p class="ql-block">风会继续吹,船会继续摇,而海峡只是把读信的时间留给你。</p> <p class="ql-block">发帝介绍视频中清真寺旁边有一个体育馆建筑。</p> <p class="ql-block">体育馆</p><p class="ql-block">这里曾举行过欧洲足球/冠军杯</p><p class="ql-block">土耳其是足球之国,与意大利人和巴西人类似,土耳其人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会想着足球。</p> <p class="ql-block">视频中看到的这个漂亮的白色建筑就是著名的多尔玛巴赫切新皇宫</p> <p class="ql-block">多尔玛巴赫切宫又叫新皇宫</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沿岸,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内部装饰以及悠久的历史成为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地标之一。这座宫殿不仅象征着奥斯曼帝国最后的辉煌,还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展现出跨时代的艺术美感。</p><p class="ql-block">被誉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梦幻瑰宝</p> <p class="ql-block">宫殿沿海岸线展开,长达 600 米,通体用白色马尔马拉大理石与埃及雪花石贴面,在阳光下与海峡碧水形成强烈对比。</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曲线装饰、新古典主义的柱廊和三角楣饰、奥斯曼传统花押和钟乳石檐口并存,形成“土耳其洛可可”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临水一侧设有连续拱廊、雕花铁栏与大理石码头;大门上方金色“苏丹签名”在船行视角下熠熠生辉,成为博斯普鲁斯游船的经典取景框。</p> <p class="ql-block">以中央大典礼厅为轴,左右两翼(国事厅与后宫)几乎完全对称,突出海上远观的庄重平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宫殿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和传统奥斯曼风格,代表了19世纪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合。宫殿占地45,000平方米,包含285个房间、46个大厅、6个浴室和68个厕所,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宫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该宫殿是伊斯坦布尔首个欧式皇宫,耗费500万奥斯曼金镑,相当于35吨黄金,当中的14吨黄金用于修建皇宫内部的天花。维多利亚女王赠送的世上最大波希米亚式水晶吊灯位于主殿。多尔玛巴赫切宫是世上波希米亚及巴卡拉水晶吊灯收藏量最多的地方,甚至是楼梯也是以巴卡拉水晶所建。</p> <p class="ql-block">宫殿入口处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精美华丽的宫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宫门面朝大海</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宫殿围栏</p> <p class="ql-block">从游船上向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望向多尔玛巴赫切宫。</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多尔玛巴赫切宫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和奥斯曼传统风格,其华丽程度远超奥斯曼帝国早期的托普卡帕宫。整座宫殿占地约45,000平方米,由水晶、金箔、大理石等奢华材料建造而成,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贵族气息。</p><p class="ql-block">宫殿外部建筑注重对称性,从海峡望去,呈现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美感。正门高大而精美,搭配精雕细琢的铁门与典雅的庭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波光与建筑的雄伟交相辉映,使多尔玛巴赫切宫成为海岸线上一道迷人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最大看点</p><p class="ql-block">• 世界最大宫殿水晶吊灯:位于大典礼厅,重 4.5 吨,由 750 颗波希米亚水晶组成,灯亮时宛如星海倾泻。</p><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送给奥斯曼苏丹的国礼。</p> <p class="ql-block">多尔玛巴赫切宫的独特花园</p><p class="ql-block">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终结,多尔玛巴赫切宫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依旧发挥重要作用。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在宫内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日子,他的卧室至今保持原样,成为后人缅怀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多尔玛巴赫切宫是一座超越时空的艺术与历史杰作,完美诠释了奥斯曼帝国的奢华与土耳其文化的多样性。从建筑设计到内部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非凡的工艺与审美。它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更是伊斯坦布尔精神的镜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与感受。</p> <p class="ql-block">皇家花园的雄狮爪压鳄鱼雕塑</p> <p class="ql-block">十分来精美的皇家游船</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国旗是一面红色旗帜,靠旗杆一侧绘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一颗白色五角星,被称为“al bayrak”(红旗)。红色象征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勇气,新月与星星则是伊斯兰教传统标志,代表信仰与团结。</p> <p class="ql-block">我妹妹身着一抹中国红在蓝得发亮的海面上跳跃。</p><p class="ql-block">她心情特别愉悦,露出灿烂的笑容,尽情欣赏海峡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多尔玛巴赫切宫海滨咖啡馆,这个咖啡馆位于宫殿花园的边缘,延伸向博斯普鲁斯海峡,设有遮阳伞和户外座位,供游客一边享用土耳其咖啡或茶,一边欣赏海景。它的位置正好在多尔玛巴赫切宫靠海的门。</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个高挡酒店,住一天最低要500美金。</p> <p class="ql-block">该酒店就在新皇宫边</p><p class="ql-block">它的位置正好在多尔玛巴赫切宫靠海的门,附近,是从海上进入宫殿的旧皇家码头区域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从视频中仔细看可见到那个宫门。</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的这个著名大学,正是海峡大学(Boğaziçi Üniversitesi)。这所大学在多尔玛巴赫切宫以北约一公里处,欧洲岸边一带。它建于1863年,原名“罗伯特学院”,是美国本土以外创建的第一所美式大学。</p> <p class="ql-block">这所著名的大学美国于1971年移交土耳其政府后改称“海峡大学”。校园顺着博斯普鲁斯山坡层叠而下,从主干道一直延伸到水边,几乎每栋楼的窗口都能望见海峡和亚洲岸的景色,被公认为土耳其“最美大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妹妹凭栏凝视岸边</p> <p class="ql-block">海湾处,青山蓝水红瓦白墙象一幅唯美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游船的前方出现了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很快就要航行到第一座跨海大桥了,这是海峡的最窄处仅700余米。</p> <p class="ql-block">契拉昂宫</p><p class="ql-block">由苏丹阿卜杜拉齐兹(Abdülaziz)下令建造,取代旧木宫,作为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夏宫。</p><p class="ql-block">契拉昂宫是一座融合奥斯曼与新巴洛克风格的豪华宫殿,</p><p class="ql-block">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介于贝西克塔斯与奥塔科伊清真寺之间,紧邻第一博斯普鲁斯大桥的西端。</p> <p class="ql-block">如今,契拉昂宫作为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运营,内部保留了19世纪的水晶吊灯、大理石楼梯与金箔装饰,部分套房价格高达每晚3万元人民币以上,常被用作国际峰会、明星婚礼场地。</p><p class="ql-block">花园层叠而下,直达海边,设有私人码头。</p> <p class="ql-block">凯宾斯基酒店</p><p class="ql-block">临海长露台,可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p><p class="ql-block">图中可清晰看见对岸亚洲一侧的库莱利军事中学的白色建筑。</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奥塔科伊清真寺</p><p class="ql-block">1854-1856 年由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下令重建,取代 18 世纪旧寺,标志奥斯曼帝国晚期“西化”工程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立面使用白色石灰石,辅以贝壳卷涡、S 形托檐和浮雕花环;圆顶直径虽不大,却通过环窗与高鼓座获得轻盈感,被誉为“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最优雅的圆顶”。</p><p class="ql-block">• 内部彩釉窗、镀金书法与云石米哈拉布形成“水色+金色”的透明光盒,空间虽小,却利用镜面反射制造“无限穹顶”的视觉魔术。2 环境舞台:海峡与桥梁的天然取景器</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建在伸入水面的微型岬角上,前景是拍岸的深蓝海波,背景是第一座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7·15烈士桥)的钢索琴弦。日出时,桥影与塔影在水面交织;夜幕下,LED 灯带把桥身描成一道发光弓弦,而清真寺的暖黄灯光恰似弓弦上的白色音符。摄影师称此视角为“伊斯坦布尔最难以拍坏的构图”。3 文化符号:奥斯曼晚期的“现代性宣言”</p><p class="ql-block">• 它是 19 世纪坦志马特改革在建筑上的缩影——主动向欧洲巴洛克敞开怀抱,却仍保留伊斯兰空间逻辑,象征帝国“西学为用”的自我更新。</p> <p class="ql-block">奥塔科伊清真寺旁的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船非常靠近清真寺了,可从不同角度欣赏其建筑之美。这简直就是一首美妙的石头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奥塔科伊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如:</p><p class="ql-block">一刃蓝绸劈开欧亚大陆,两岸青山把千年风烟缝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船尾犁出的雪白水练像一条柔软的银带,在碧蓝的海面上蜿蜒铺展。十几只海鸥仿佛被这条银带唤醒,从桅杆顶端俯冲而下,羽翼在日光里折出冷冽的金属光泽;它们时而掠过浪尖,剪出一串碎钻般的水花,时而悬停于船后的风墙,翅膀静止得像被时间按了暂停键。</p><p class="ql-block">海风把引擎的低鸣与海鸥清亮的啼声揉成一首轻快的协奏曲;每一次振翅,都抖落下细小的盐粒,在空气中短暂闪烁,又悄悄落回海面。</p> <p class="ql-block">游船通过大桥西端</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广场:桥塔与清真寺宣礼塔同框,“古与今”的经典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船穿过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游船继续向北航行</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桥海面变得宽阔了。</p> <p class="ql-block">游船稳稳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跨海大桥,船尾雪白浪花像一条被风扬起的丝绸长带,在碧蓝海面上绵延拖曳,闪着碎银般的光,一路把欧亚两岸的喧嚣轻轻划开。</p> <p class="ql-block">船过博斯普鲁斯第一跨海大桥,大桥的影子刚掠过头顶,一青山坡陡然拔起:就在那最高、最陡的岩岬上,一面巨幅土耳其国旗被海风灌得饱满,红底上雪白的星月猎猎抖动,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贴在翠屏之上。</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那湛蓝清澈深邃的海水,一眼入心,再看醉人。</p> <p class="ql-block">在土耳其的山坡上常常可见国旗飘飘,以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p> <p class="ql-block">这个海上露天咖啡巴,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大概是因为是上午十点左右,太阳太大,咖啡巴还没有什么客人,遮阳伞也没有撑开。但二面旗子在高高飘扬好象在向过往的船上游客致意。</p> <p class="ql-block">船尾的浪痕像一条被风轻轻拂开的蓝绿丝带,先是窄细,继而缓缓铺展,色泽由深转浅,像把整片海分层成绸缎。</p><p class="ql-block">阳光斜照,浪尖碎成千万颗流动的银点,一闪即逝,仿佛碎钻在浪尖上跳舞。</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像一匹刚被熨平的靛蓝绸缎,阳光掠过水面时,海鸥的啼声划破天空。它们成群涌出,翅膀拍击空气发出清脆的“啪啪”声,像给清晨鼓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博斯普鲁斯海峡游泳的好场所,来这里游泳的人挺多的。</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青山很美,我忙拿起了手机。</p><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具有伊斯坦布尔独有的气质:一半欧洲,一半亚洲;一半古老,一半永恒。</p> <p class="ql-block">小妹看着翡翠般的海浪,心花怒放。</p> <p class="ql-block">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多幺惬意啊!</p><p class="ql-block">船尾那浪痕微微卷曲,边缘带着温柔的乳白泡沫,像给海面绣了一圈细腻的蕾丝。</p><p class="ql-block">更远一点,浪纹渐渐被海峡深处的洋流抚平,只剩一道隐约的幽蓝绸影,与两岸白墙红顶的屋影、远处清真寺的尖塔一起,在视线里融成一幅会呼吸的水彩。</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第二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遥望二桥,感叹海峡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二桥叫法提赫苏丹穆罕默德大桥</p><p class="ql-block">是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第二座跨海大桥,也是目前全球少数几座直接连接两大洲的公路悬索桥之一。</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大桥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窄的航段之一,北侧距黑海入海口约18 km,南侧距第一座博斯普鲁斯大桥约5 km。</p> <p class="ql-block">整座大桥宛若一条长虹飞架在海峡两岸,沟通了欧亚两洲的交通和运输,方便了两洲人民间的交流。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中央有从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则有从马尔马拉海流回黑海的逆流。</p> <p class="ql-block">二、主要工程技术参数</p><p class="ql-block">全长 1 510 m(主跨1 090 m) 双向八车道加应急车道 ,桥宽 39 m 不设人行道,非机动车禁行 ,塔高 105 m(路面以上) 通航净高 64 m 可供大型邮轮、油轮通过 ,日通车量 约20 万辆次 。建成开通 1988年5月29日 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535周年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鲁梅利堡垒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侧,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为征服君士坦丁堡于1452年建造的军事要塞,被称为“海峡封锁者”或“割喉堡”。 ‌</p> <p class="ql-block">1452年8月31日,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闪电般建成这座军事堡垒,给处于守势的拜占庭帝国致命一击,1453年5月29日,延续一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被年仅21岁的奥斯曼苏丹攻陷,灭亡。如今这座割喉堡亦历570多年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安纳托利亚堡垒 (亚洲侧)</p><p class="ql-block"> 一个袖珍城堡,与鲁梅利堡垒隔海对峙。</p><p class="ql-block">建于1393年至1394年。目的:作为征服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军事准备,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航运,封锁拜占庭帝国的补给线。</p> <p class="ql-block">岸边的豪华别墅</p> <p class="ql-block">游船来回穿梭</p> <p class="ql-block">比心造型</p> <p class="ql-block">孩子把面包屑抛向空中,碎屑还没落下就被叼走,只留下一声短促的鸣叫和抖落的羽丝。船尾拖出一条长长的白浪花,像撒了一把盐,而海鸥们追着这道盐迹,一路把天空的蓝色啄得碎碎的。</p> <p class="ql-block">游船迎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红顶黄墙蓝海画面感很强</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不时划过旧时城墙、宫殿,一眼千年,满满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海峡上的航标灯塔</p> <p class="ql-block">别居一格的游船整齐排列,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海滨豪宅</p> <p class="ql-block">风格迥异的铁锈红色小楼点缀</p> <p class="ql-block">船尾的浪痕交织</p> <p class="ql-block">如此壮丽海峡,自然与人文在此交融辉映,近处拜占庭风格的尖顶教堂与奥斯曼式对称宣礼塔遥相呼应,远处东岸的广播电视塔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令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这座横跨欧亚名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亚洲一侧,水面变宽了,海峡像被拉开的蓝丝带,风从马尔马拉海灌进来,带着微咸的凉意。这个海面海鸥特别多,它们欢快的贴着海面飞翔画面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吹着海风,听着海浪,看着岸边的历史建筑非常享受。</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说,“假使这城市诉说的是失败、毁灭、损失、伤感和贫困,博斯普鲁斯则是歌咏生命、欢乐和幸福。伊斯坦布尔的力量来自博斯普鲁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迎着明媚的阳光,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海洋意味着走出去,它开放而包罗万象,人对远方的渴望,不单单是异域情调和风景、不应停留在猎奇,需要反问的是,我们有否能力像既用东方的又用西方的眼睛看人,看城市,看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妹身姿挺拨,这poes摆得多酷!</p> <p class="ql-block">岸边的山坡上远处可见伊斯坦布尔广播电视塔的尖部。</p> <p class="ql-block">贝勒贝伊宫</p><p class="ql-block">贝勒贝伊宫(Beylerbeyi Sarayı)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它坐落在伊斯坦布尔的贝勒贝伊社区,紧邻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的亚洲端,对面是欧洲一侧的奥尔塔科伊(Ortaköy)。</p> <p class="ql-block">外立面既有巴洛克又有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贝勒贝伊宫 ,曾是拿破仑三世的“行宫”,宫殿后露台能把大桥、海峡与马尔马拉海一次看全。</p> <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由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于19世纪下令建造,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夏宫。宫殿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等欧洲风格,同时保留了奥斯曼的传统元素。其外部采用白色大理石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部则装饰有水晶吊灯、镀金天花板和精美的丝绸地毯。</p> <p class="ql-block">贝勒贝伊宫的主要特色包括主厅、蓝色房间、后宫部分、金銮殿、图书馆和风景优美的花园。宫殿的花园和海滨区域提供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壮丽景色,是摄影和静思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尽头处两座精致的海亭——大理石亭——像一对珍珠耳坠悬在海面之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船继续向南航行就可见到一白色建筑,它就是著名的库莱利军事中学。</p> <p class="ql-block">库莱利军事中学</p><p class="ql-block">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岸的 Çengelköy 山坡,正对欧洲岸的贝西克塔什,距海峡水面仅数十米,船行海峡时抬头可见,是亚洲侧最显眼的海岸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城堡式石砌主楼 + 两翼对称翼楼,中央五层塔楼呈“U”形环抱小庭院,兼具奥斯曼巴洛克装饰与19 世纪欧洲军事学院形制;屋顶红瓦、拱窗与露台栏杆形成典型的博斯普鲁斯“海防宫殿”外观,在山海之间极具辨识度。</p><p class="ql-block">主楼紧贴海岸悬崖,像一艘停泊在海峡边的石舫,随潮起潮落与海面光影互动。</p> <p class="ql-block">小妹在船尾脚踏凳子一种随性的潇洒风彩。</p> <p class="ql-block">随着游船往南航行将在东岸即亚洲一侧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第一大桥。</p> <p class="ql-block">船从桥下穿过时的“惊呀”瞬间:</p><p class="ql-block">游船驶近海峡最窄处,先是远远看到两座 165 米高的“门”字形钢塔像巨人般分立两岸,两根粗逾半米的钢索在空中画出一条优雅的抛物线。当船头完全进入桥下阴影的一刹那,我们几乎同时抬头:</p><p class="ql-block">桥身似乎“压”得很低,却又无比轻盈,像一条悬浮在欧亚之间的银色长虹。</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跨海大桥</p><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最靠南端、也是目前三座桥中体量最大的跨海大桥。</p><p class="ql-block">官方名称:7·15 烈士大桥</p><p class="ql-block">民间旧称:博斯普鲁斯第一大桥。</p> <p class="ql-block">1973 年通车后,欧亚公路首次连成一体,伊斯坦布尔城区平均通勤时间由数小时缩至 20 分钟。</p><p class="ql-block">• 日均车流量 18–20 万辆,占整个城市跨洲机动化出行的 40 % 以上,对土耳其全国 GDP 的直接与间接贡献长期保持在 2 % 左右。</p><p class="ql-block">• 带动两岸房地产、会展、物流、金融区快速北扩,形成今日“博斯普鲁斯经济带”。</p> <p class="ql-block">桥头油画般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抬头可见 1 km 跨度的钢索“切割”天空,阳光透过索面洒在海面形成“钢索雨”。</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这是一幅双桥同框的照片,在照片的上端即北端为法提赫苏丹穆罕默德大桥即二桥再往北即为黑海了。</p><p class="ql-block">两座悬索桥一前一后、一南一北,把博斯普鲁斯海峡最壮观的弧线收入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名片;白天,它们承担欧亚大陆之间日均数十万车流的动脉使命;夜晚,灯光巨龙在海面上隔空相望,成为游客镜头里最经典的“跨洲瞬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伊斯坦布尔飞往上海回国的东航飞机上在机窗中拍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可清晰看见二座跨海大桥的视频。</p><p class="ql-block">当飞机继续爬升,两座桥逐渐变成两条发光的刻度线,标出这片古老土地最现代的刻度;而博斯普鲁斯海峡本身,则像一条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青铜腰带,把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的层层记忆系在这座城的腰间。那一刻你会明白:从空中俯瞰伊斯坦布尔,其实是在俯瞰人类用三千年时间写就的一行诗,而那两座跨海大桥,只是诗人最新添上的两个闪亮的标点。</p> <p class="ql-block">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二座大桥都在海峡最窄处建造。这个黄金水道给土耳其带来了巨大财富。</p> <p class="ql-block">飞机上升数百米时,机身微微右倾,整个伊斯坦布尔像一幅被瞬间摊开的立体地图铺展在舷窗之下。</p><p class="ql-block">首先闯入视野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那条幽蓝的缎带,在午后阳光里泛着碎银般的闪光。缎带之上,两座大桥仿佛两条拉满的弓弦——北边的法提赫·苏丹·穆罕默德大桥(第二大桥),桥塔是简洁的H形,钢索像竖琴的琴弦一样整齐地垂落,车流微小得像慢慢爬行的彩色蚂蚁。再向南,稍近的那条便是赫赫有名的博斯普鲁斯大桥(第一大桥),桥塔略矮,却更优雅,桥身在海面投下一道纤细的倒影,仿佛把欧亚大陆轻轻缝合。从高空俯瞰,欧亚两岸的城市肌理看得更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最昂贵的房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豪宅,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的鲁梅利堡垒。它是由奥斯曼帝国时期著名的帕夏之一泽基帕夏于 19 世纪末建造的。这座豪宅保留了新古典主义和奥斯曼建筑风格,是博斯普鲁斯海峡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该豪宅的建筑风格引人注目,位于海滨,共有四层、21 个房间。</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桥塔在视野中迅速缩小,而两岸的 清真寺和 宫殿被桥框成一幅古典与现代同框的明信片——那一刻,你才真正体会到“一脚在欧洲、一脚在亚洲”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海风吹拂,头巾飘飘。</p> <p class="ql-block">亚洲一侧的风光与欧洲一侧风格迥异。</p> <p class="ql-block">万吨级货轮航行在海峡上,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海峡之一。</p> <p class="ql-block">沐浴阳光,尽情享受浪漫快乐之旅。</p> <p class="ql-block">这些岸边的独幢别墅价格不菲。</p> <p class="ql-block">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岸边错落有致的小栋别墅仿佛是镶嵌在翠绿山坡与深蓝海水之间的珍珠。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别墅的露台上,将古老的木制地板和精致的铁艺栏杆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居民们推开那扇面朝大海的落地窗,带着咸味的海风便迫不及待地涌入室内,轻抚过白色亚麻窗帘,也唤醒了沉睡中的盆栽鲜花。</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别墅的主人早餐往往比较丰盛:新鲜出炉的芝麻面包、浓郁的土耳其红茶,以及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岸的欧洲市场带回的羊奶酪和蜂蜜。一家人围坐在露台的小圆桌旁,脚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远处是缓缓驶过的货轮和偶尔掠过的白色海鸥。他们并不急于交谈,更多的是在静默中共享这份辽阔与宁静,目光追随着海峡中船只的轨迹,仿佛在阅读一本永不完结的书。</p> <p class="ql-block">当阳光明媚时,海面像一匹无边无际的蓝色绸缎。男主人或许会在别墅下方私家的小码头上整理他的钓鱼线,孩子们则赤着脚在浅水处追逐着透明的小鱼。女主人抱着一摞书,半躺在花园里的吊床上,身旁的矮桌上放着一杯薄荷味的土耳其咖啡,书页被海风吹得沙沙作响,她却并不在意,因为思绪早已被眼前的美景带得很远。</p> <p class="ql-block">海滨公寓式酒店</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广播电视塔</p><p class="ql-block">1. 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位于海峡亚洲一侧的山丘上,南距博斯普鲁斯海峡北口仅2 km,可俯瞰海峡、王子群岛与欧洲老城全景。</p><p class="ql-block">2. 高度建筑总高:369 m,海拔高度:约589 m,为伊斯坦布尔市区绝对制高点。3. 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未来派”流线形塔体,外轮廓随视角变化呈动态曲线,既呼应伊斯坦布尔起伏地形,又通过风洞测试优化抗风性能。混凝土核心筒外覆不对称金属幕墙,两侧全景观光电梯像两条“光带”贯穿塔身,极具科技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连接黑海与马尔马拉海的天然水道,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交汇点。在伊斯坦布的行程中,我们安排首先乘坐游船,穿越了这片古老的海峡。</p> <p class="ql-block">造型别致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顺着蜿蜒的滨海步道慢慢走去,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座袖珍的清真寺——雪白方体上覆着一枚灰青圆穹,两座细挑的宣礼塔像一对并肩而立的铅笔,直直插入天空。</p> <p class="ql-block">从海上看过去,亚洲岸像一条被薄雾轻拢的淡墨长卷,而那一座座小清真寺便是画师随手点下的白色苔点——不密,却恰到好处地让整条岸线有了呼吸。它们一律只有两座宣礼塔,瘦得像两支插在沙里的芦秆,塔尖略略向内弯曲,仿佛在向海峡颔首致意。圆顶覆着灰铅色的铜皮,经盐风多年吹打,泛出温柔的孔雀绿,像一枚枚古老的铜镜,把天光和海色悄悄收拢,又悄悄返还。</p> <p class="ql-block">那座圆柱形白色“水塔”式建筑物,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少女塔以北约 200 米处的一座海上平台/人工岛上,叫做火控塔。</p><p class="ql-block">也有人简称它为 “Haydarpaşa Tower”。建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原用于港口消防监控(火控塔),顶部装有可旋转的雷达或监视装置。</p> <p class="ql-block">通体白色,圆柱形,远望极像一座水塔,因而常被游客误认。塔体建在离岸约 100 米的人工基座上,正对 Haydarpaşa 老火车站方向,与少女塔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导游发帝介绍少女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视频中出现的海上建筑为著名的少女塔。</p><p class="ql-block">少女塔,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最南端、亚洲一侧的一座袖珍小岛上。</p><p class="ql-block">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粼粼波光中,少女塔像一颗被海水捧在掌心的珍珠,静静伫立在离岸仅200米的小岩岛上。这座建于1110年的巴洛克式灯塔,塔身洁白,轮廓柔和,呈优雅的圆柱形,顶部是深灰色的锥形屋顶,简洁的线条与天空和海水的辽阔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10年,雅典统帅阿尔西比亚德斯率先在此设海关哨所。</p><p class="ql-block">• 12 世纪,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将其改建为石质防御塔,并用铁链横锁海峡,控制船只通行。</p><p class="ql-block">• 1453 年奥斯曼帝国时期增建城堡与灯塔,节日鸣炮、奏军乐的传统由此开始。</p><p class="ql-block">• 19 世纪两次瘟疫期间被用作隔离医院;20 世纪先后充当雷达站、海军信号台。</p><p class="ql-block">• 2021-2023 年土耳其政府实施“建国百年修复工程”,拆除非历史加建,恢复12 世纪地基,2023 年5 月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少女塔”之所以被叫这个名字,是一段凄美的传说“命名”的。</p><p class="ql-block">公主与毒蛇</p><p class="ql-block">拜占庭的一位国王得到神谕:他最宠爱的女儿将在18 岁生日那天被蛇咬死。为躲避命运,国王在海峡中央的小岛上筑起高塔,把公主与世隔绝地关在里面。</p><p class="ql-block">18 岁生日那天,国王亲自带了一篮珍奇水果为女儿庆贺,没想到一条毒蛇就藏在果篮里,最终还是咬死了公主。公主香消玉殒,塔从此被叫作 ——“少女塔”</p> <p class="ql-block">少女塔不仅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上航标”,更是伊斯坦布尔把历史、传说、建筑之美与浪漫情怀浓缩于一身的永恒地标。</p><p class="ql-block">少女塔不仅是一段爱情故事的背景,更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千五百年来贸易、战争、卫生、技术与文化演进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船过欧洲区,我们来到了多尔玛巴赫切宫,这座新皇宫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少女塔,这座十二世纪由拜占庭皇帝下令修建的军事建筑,如今依然屹立在天际线上,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少女塔的位置堪称绝妙:它位于海峡南口最狭窄的咽喉处,仿佛一枚天然的印章,盖在欧亚两洲的交界线上。从塔顶的环形观景台360°俯瞰,一侧是亚洲乌斯库达尔,起伏的山丘和清真寺的细长宣礼塔,另一侧则是欧洲岸边的多尔玛巴赫切宫、加拉达石塔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在晴朗的日子里,甚至能望见远处横跨海峡的三座大桥如银链般悬于海天之间。黄昏时分,夕阳将塔影拉得悠长,金色余晖洒在塔身,使其宛如被点燃的象牙;而夜色降临时,塔顶的导航灯与两岸灯火遥相呼应,少女塔又变成漂浮在墨蓝海面上的橙色微光,成为伊斯坦布尔最浪漫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海面上泛着鱼鳞般的红光。</p> <p class="ql-block">从亚洲一侧可看停泊在欧洲一侧邮轮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见的又是加拉达石塔,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而与之相对的伊斯坦布尔广播电视塔,在亚洲区熠熠生辉,与加拉达石塔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游船玻璃上清晰的映照了岸上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一个半小时的游程很快就要结束了,心潮却难以平伏。</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海峡两岸比较的话,看上去西岸(欧洲)要比东岸(亚洲)繁华漂亮得多。</p> <p class="ql-block">金角湾已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船从金角湾的欧洲一侧出发,折回后,又从亚洲一侧回到金角湾。</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金角湾对君士坦丁堡的防卫举足轻重,曾是拜占庭帝国的海军基地,拜占庭帝国还在金角湾沿岸修建城墙。金角湾也是个古代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金角湾是最热门的观光景点,一些标志性建筑放眼可及。</p> <p class="ql-block">岸边的这座清真寺不知叫什么名字,与海里的黄色圆顶游船浑然一体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又见金角湾了</p> <p class="ql-block">船一拐进金角湾,像有人突然把幕布掀开——</p><p class="ql-block">加拉达石塔就那样鹤立鸡群地立在陡坡上,灰白的塔身被阳光烧出一圈橘红,像一支被点燃的蜡烛,笔直地插在欧亚交界的咽喉。</p> <p class="ql-block">邮轮码头是一张靓丽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苏莱曼清真寺</p><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市内的第二大清真寺,由苏莱曼一世下令从1550年至1557年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的,是土耳其第一建筑师希南最重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人们见到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被历史与文明同时拥抱”的震撼——那是一种时空交叠。</p> <p class="ql-block">从金角湾的码头,起航和返航,游船都会穿过横跨金角湾的那座铁桥——加拉塔大桥。</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海峡之上,可以远观两岸的皇宫、清真寺、富人们的别墅,还有正垂钓的渔人,可纵览城市风光。曾这样形容,前一秒看到奢华贵气的皇家建筑,后一秒又被列为世界遗产的传统小屋所吸引;前一分钟人还在欧洲的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后一分钟便拥有了亚洲的悠闲自在。</p> <p class="ql-block">金角湾码头停泊了各种游船。</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船返航从加拉塔大桥下穿过与另一只游船相交而行。</p> <p class="ql-block">加拉塔大桥。</p><p class="ql-block"> 加拉塔大桥位于海峡西南端,横跨金角湾,是连接欧洲新城区和老城区的主要大桥,建成已有160多年,这座充满了市井烟火味的大桥,也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它见证了伊斯坦布尔的历史与今天。</p> <p class="ql-block">加拉塔大桥旁边、供轻轨列车通过的这座桥叫阿塔图尔克大桥。它位于加拉塔大桥上游约 200 米处,桥面上铺设有 T1 有轨电车轨道,列车往来于 Eminönü 与 Kabataş 之间。</p><p class="ql-block">在游船上团友的小孙子在跳欢快的劈雳’舞。</p> <p class="ql-block">站在金角湾托普卡帕皇宫面向海峡一侧喂海鸥是件很享受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夜色一落,蓝色清真寺像被月光点燃:六座宣礼塔挑起金辉,圆顶一重一重叠出幽蓝光晕;灯影铺在金角湾里,碎成千万颗流动的蓝宝石。远处船笛低低一声,仿佛替这座城轻轻说了句晚安。</p> <p class="ql-block">2012年,伊斯坦布尔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市区的部分历史城区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像在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中穿行。海风轻拂,船行其间,左手欧洲、右手亚洲,两岸清真寺的尖塔与古堡的轮廓缓缓后退,仿佛时光在水中倒影。耳边是鸥鸣与远处清真寺的祷告声交织,水色深蓝,阳光洒落时像给整座海峡镀上一层金边。那一刻,你既像过客,也像被历史轻轻拥抱的人。</p> <p class="ql-block">法国诗人拉马丁说:如果人只能欣赏世界一眼,那一眼应当投向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阳光把金角湾涂成碎金,海鸥忽然从水面炸起,像千万片白刃划开天空;它们绕着清真寺圆顶盘旋,尖塔刺进羽云,宣礼声一响,鸟群与霞光一起震颤——半秒之间,整座古城仿佛被轻轻拎起,悬在光与翅的漩涡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有感:</p><p class="ql-block">一是,海峡辽阔与震撼海面像一条流动的绸带,把欧洲与亚洲轻轻分开,却又温柔地连在一起。船只在海峡上穿梭,仿佛时间从未停止,从拜占庭到奥斯曼,再到现代土耳其,一直在流动。金角湾的弯曲如一把镰刀,环抱着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在明媚的阳光下,整个城市像被镀上一层金色的光,美得令人屏息。</p><p class="ql-block">二是,历史与信仰的重量清真寺的占尖塔与宣礼塔林立,奥塔科伊清真寺就在岸边,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拜占庭的城墙、奥斯曼的宫殿、热那亚的塔楼……每一砖每一瓦都在低声讲述帝国兴衰。宣礼声响起时,整个海湾仿佛都安静下来,那一刻,你会突然明白:这不是风景,这是活着的文明。</p><p class="ql-block">三是,文化交汇的眩晕一边是欧洲,一边是亚洲,你站在这,左脚和右脚仿佛踩在两个世界的门槛上。咖啡香、烤玉米、烤鱼三明治的味道混在一起,街头艺人吹着萨克斯,背后却是千年古刹。你会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东方”或“西方”,这是它们相遇的地方,而你,正站在它们交汇的浪尖上。</p><p class="ql-block">四是,那不是美景,那是一种被文明亲吻过的感动。很多人站在金角湾岸边,会沉默,会眼眶发热,不是因为它有多壮观,而是因为它太真实、太厚重、太像一场梦。</p><p class="ql-block">你终于亲眼见到了地图上那条“分开世界”的线,却发现它其实一直在连接世界。</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的三大名片介绍</p> <p class="ql-block">当年瓦良格号回国从黑海穿越海峡时,被土耳其阻挠不得通过,后来经过艰苦谈判付出不菲代价两年后才得以通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年前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境遇。</p> <p class="ql-block">当年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跨海大桥时,岸上站满了围观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p><p class="ql-block">今天,当你乘游艇从金角湾缓缓驶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左手是欧洲的拜占庭古堡,右手是亚洲的清真寺尖塔,海面湛蓝、海风湿润,一切看似风平浪静。</p><p class="ql-block">可就在这片看似平静的蓝色水道里,二十多年前却曾上演过一段“惊涛中的生死航程”——那正是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被拖回中国时最艰难的一幕。1999 年,无动力的“瓦良格”号被拖船牵引,准备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回国。土耳其在美国等北约国家压力下,以“船体过大、威胁航道安全”为由,将其硬拦在黑海口内;索要 10 亿美元“风险保证金”,并附加 20 余项严苛条件,致使巨舰在黑海漂泊了整整 16 个月。</p><p class="ql-block">那期间,锈迹斑斑的舰体顶着风浪,被迫一次次折返,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海弃儿”。直到 2001 年 11 月 1 日,土耳其暂时关闭海峡,才让这艘无动力的钢铁巨兽在 11 艘拖船、15 艘救援船的簇拥下,一寸寸挪过这条窄窄的水道。</p><p class="ql-block">刚出海峡,它又立刻在爱琴海遭遇罕见风暴:碗口粗的拖缆被狂风撕断,巨舰一度失控漂向希腊岛屿,距岸仅 80 公里;一名希腊拖船水手在抢险中殉职,才最终稳住舰体。今天游船甲板上的你,看到的是两岸灯火、海鸥盘旋;而当年同一片水域里,却是锈舰低鸣、拖轮嘶吼、无名英雄的牺牲。</p><p class="ql-block">所以,当你举起相机对准欧亚大桥的剪影时,不妨也按下心里的“快门”,把这段历史定格——</p><p class="ql-block">记住:脚下这片碧蓝,曾是我们第一艘航母差点被“卡脖子”的地方;眼前这道海峡,曾让我们付出 10 亿美元的担保、16 个月的等待、乃至生命的代价。</p><p class="ql-block">今日辽宁舰驰骋大洋的雄姿,正是从这道被历史风浪镌刻的海峡里,一寸寸“挪”出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