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说清初年间,洪家源有三栋雕梁画栋、名盛一时的大宅屋在同一天披红上梁: 汪山垅口一栋;秤钩湾一栋——敬义堂;蘸水莲花一栋。数代之后,几百年过去,如今汪山垅口和蘸水莲花两栋宅子已无传人,具体基址已无人知晓。有传承的只有敬义堂。</p><p class="ql-block"> 虽然敬义堂原来的雄伟建筑已无存世,但后裔却瓜瓞绵绵,兰桂齐芳。</p><p class="ql-block"> 敬义堂居民是洪寿仙公次子文壁公后裔(本地俗称二房)。</p><p class="ql-block"> 寿仙公谱名学雄,字寿仙,号鹤齐,生于明末,激昂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赐封文林郎,积德怀仁,孝友传家,一生育有九子三女,后裔传至今天尚有五大房族数百男丁,寿仙公的故事洪氏宗谱有传记。</p><p class="ql-block"> 二房文壁,字幼白,号燕山,活跃于清初康熙雍正年间,文壁公家族世代注重读书、文化传承,是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p><p class="ql-block"> 文壁五个儿子四个秀才:明睿、明远、明命、明烛都是秀才;孙辈十人,五个秀才:启钧、启鑪、启材、启湛、启涛秀才;曾孙辈三十三人,亦有四个秀才:达霁、达霖、达震、达靊,而且是秀才中的尖子——岁贡生;后裔中不仅有文秀才,还有武秀才:攀庆、攀钧、科选。可谓书香门第,秀才世家。 </p><p class="ql-block"> 老辈人都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敬义堂门口外还耸立有三个只有得了功名的人家才能竖立旗杆的旗杆夹底座: 现今苑育货店和苑财新屋中间路边曾有两个旗杆夹的底座加夹石;“老三房”旁边、现在苑国苑忠屋门前有一个旗杆夹底座加两块夹石。</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怀念我们敬义堂当年那栋一进四重、都是楼上楼下几十间主房、次房、厢房的大宅,她说宅内妇女们从自己的房间上到二楼,穿着绣花鞋顺着两边的楼道到各房叔婆妯娌家串门,绕一圈来回是湿不了脚的,只可惜敬义堂大屋于头次共产(第一次土地大革命)失败后,因为宅内出了个共产党苏维埃箬田区委副书记洪德芝,大宅被国民党清乡团烧毁了。到我这辈手里只能看到汗九的妻子爱祯嫂居住的东南角那两间老房还耸立着两块马头墙比较完整,西南角垮塌的大墙都只有半截了,我伯祖科均以一担谷的价格送给大房科业做了一排连四间砖瓦房。我依稀还记得科业连四间西边还有一副青石大门框竖立着,半截矮墙延绵到杨嶺老屋的大墙边,我幼时跟着伯祖母住三房老屋,经常出入这门框回爸妈家,后来什么时候被什么人拆了,竟然没有一点映像,也不知道这个门跟奶奶说的大屋有多少关系,奶奶在世时没有弄清楚的想法,现在就没有办法了。科业和爱祯的房子中间依然由没垮塌的老墙连着,大门洞依然耸立着,五六级台阶入大门前的斗口,台阶、斗口地面、大门框、门槛和门墩石、大门内厅地面、三重天井地面都是大理石精心打磨而成,门槛约有四五十公分高,二十来公分厚,可能是被高温烧烤的原因,门框门槛上都有许多裂痕及缺口,进门左边那条门框还被不懂事的小孩子撬下来了,幸好没砸到人,科业用青砖重新补砌好这一边门框。每到夏天大门口这里虽有裂痕但依然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面是我们纳凉的好去处,大热的中午和晚饭后各家人都搬来竹床拿着大蒲扇,聚在这里一边纳凉,一边天南海北侃大天。老屋后重被我父亲登连、叔父登太改建成了一排五间大瓦房,五间大瓦房外东西两边还另附建了灶房;老屋中重是一片瓦砾堆,2000年,我妈妈和妹妹水琴出资、我操持帮我三弟应寿子建了两房一厅的小平层,和东面我1996年建的灶房连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他们建设的那四间老房和一个大堂屋现在还保持原貌,原老屋东北角外面我两个弟弟汗友汗江各建造了一栋三层洋楼,西北角外五弟汗强建了一栋两层平房和老屋后重连成老长一片;爱祯嫂原来两间老房和原来汗先哥老屋一半让苑育哥建了一栋大洋楼,苑育哥新洋楼前面是他早些年建的两层砖混结构的平房,开了个杂货店;西南角原来科业建造的四间瓦房传给了科业祧孙汗贵和汗启,科业夫妻去世后,没人打理,十年前已垮塌了,汗启在原屋基西边建了一栋三层楼房,汗贵的地基还空在那里长满了绿植。大门外正南过马路我做了一栋三层小楼,苑龙哥靠河边建了三层洋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还住在敬义堂旧址周边仍然用敬义堂名号的有七八户人家几十口人丁;文壁长子明德公后裔迁大山垅旦丘居住,人丁比居住敬义堂原址的后裔更众多。历史以来,敬义堂是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魅力和才能,可惜多数的人和事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渐行渐远,已经无法窥见过多详情。今趁有些口口相传的琐碎事还没有彻底遗忘的时候,记录一下,以为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