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号 36535351</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 : </p><p class="ql-block"> 此文记录我十六岁前的岁月。贫困的家庭、命运的变故,曾在心中刻下难以抚平的伤痕。直至中年,方才领悟:那些不忍回望的往事中,不仅蕴藏着辩证的人生智慧,更暗含塑造命运轨迹的深刻力量。少年的苦难,最终换来了人生的清醒与坚定。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潜心写就、屡经修改的文章。原本只写给自己,也愿在合适的时刻分享给亲友与后辈,为他们呈现一段真实曲折的人生历程。若他们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挫折或变故,能从中获得一丝启迪、半分力量,便已足够。</p> <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之路坎坷曲折,少年时光尤其令人铭记。童年时家境贫寒,父亲独力工作,供养爷爷、奶奶、母亲、姐姐、妹妹和我。母亲是家中最温暖的存在。她尽心侍奉公婆、抚育子女,还义务担任街道居委会工作及法院人民陪审员。我记事时,母亲三十岁,精明强干、自尊好胜。全家七口的衣物由她清洗,过年新衣由她缝制,拆洗棉被、冬衣自然也落在她肩上。尽管父亲的收入有限,但在母亲的操持下,日子仍过得有滋有味。 </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子女管教严格:要求尊敬长辈、言语礼貌、真诚待人、心胸宽阔。她规范我们的生活作息,鼓励我们热爱生活。每年春天,她带着我们在院子里整理花池,种下早已备好的喇叭花、茉莉、向日葵和丝瓜,并教们浇水、松土、除草。 </p><p class="ql-block"> 我八岁时,她便教我分担家务:劈柴、做煤球、生火、洗衣。每个周日清早,我们同她一起打扫近六十户居住的胡同。在母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待人礼貌、讲究卫生、不与人争吵、热爱劳动,被长辈夸为懂事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父亲则是一位严厉专制、带有传统封建色彩的长者。他的决定从不商量,我们必须绝对服从,即便如此,仍常因不称他心而遭斥责。只要他在家,紧张的气氛就如一张巨网笼罩着我,令我时时压抑。 </p><p class="ql-block"> 长大之后,我曾反复思索父亲如此严厉的根源。答案或许只有一个:他望子成龙心切,企图以苛刻的管教使我们学会低调、隐忍、收敛,以期未来胸怀大略、成就大业。他的内心深谋远虑,他的初衷仍是出于爱。只是,这样的方式使我少年时代未能感受亲切的父爱,而我对他,也始终敬而远之。我时常盼望父亲长期出差,那样我才能如小天使般快乐,沉浸于母爱,做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命运并未眷顾我。十二岁那年小学四年级,刚过生日不久,深秋落叶、寒夜霜降,母亲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噩耗突如其来,使我陷入长久的悲恸,此后多日只能以泪洗面,夜夜失眠、噩梦纠缠、神情呆滞。母亲是为家务过度劳累而离世的。她未曾享过一日清闲,未曾吃过一餐像样的饭,未曾度过一天轻松日子。我内心深怀愧疚,总觉未能保护好她,自责与失落如影随形。我多次偷偷跑去墓地,痴想能找回一丝母亲的温暖。可现实残酷:父亲在外地工作,姐姐住校读护校,家中只剩我、年幼的妹妹与年迈的爷爷奶奶。我,被迫成了这个家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 一株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呵护与园丁的照看。而我不仅失去这一切,更早早扛起家庭重担。六十年代初,全国遭遇百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全民节粮度荒。我因劳累与营养不良导致全身浮肿,被迫休学三个月。休学期间反而更累——每隔两三日就要步行至远郊挖野菜、摸鱼、钓蟹、捉蛙,以补粮食不足。 </p><p class="ql-block"> 从未体验过丰足生活的人,无法想象好日子究竟是何模样。那时唯一的愿望,不过是吃饱穿暖、安稳上学。若说童年应无忧无虑、幸福甜蜜,我的快乐却仅如短暂一瞬。 </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家是港湾,可遮风避雨、疗愈身心。我却难以认同。也许那说的是现代家庭。而我六十年代的家,是一座压在我幼小肩上的沉重山峦。我支撑它,怨而不怒,哀而不哭,无欲无念,木讷前行,步步艰难……</p> <p class="ql-block"> 痛苦与磨难淬炼了我的意志。艰苦环境的摔打,使我在处事应变方面远超同龄人。经历过严冬的人,最不忍见其他生命无家可归。这样的经历让我格外重感情、存善心、行好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成为我的准则。我与同学关系融洽,常帮学习吃力者补课,自己也刻苦用功,成绩优良,曾参加市级数学竞赛并为校争光。 </p><p class="ql-block"> 白天的我生活在集体温暖中,夜晚回到家,却需独自面对孤独与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书籍成了我的寄托。我爱读臧克家、贺敬之的诗歌散文。每晚处理完家务,身体疲惫、心情低沉,却反难以入眠。我便读诗,让自己徜徉于苍茫自然、原始森林、蓝天大海乃至浩瀚宇宙……暂时洗去俗世烦忧,获得片刻宁静,并将这心境努力延长。我甚至能在梦中延续诗作的意境。 </p><p class="ql-block"> 我对文学的喜爱,不仅因诗句优美,更因它能净化心灵、陶冶性情、驱散迷茫,给人迎难而上的勇气。初中毕业时,我已从脆弱少年蜕变为淡定沉着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灾害渐止,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我的家庭也有所变化:奶奶去世,爷爷年届八旬却仍康健。姐姐从护校毕业,分至部队医院,开始了二十余年紧张愉快的军旅生涯。妹妹考入纺织厂技校,融入产业工人的大家庭。父亲调回本市,再度恋爱结婚、生儿育女,迎来人生的第二春天。继母品行端正、工作稳定,一切重新开始……我衷心祝福他们。 </p><p class="ql-block"> 征得父亲同意后,我决定走出家门,迎向更广阔的世界。我考取天津一所重点中专,因路远寄宿在校——从此,我离开了家。 </p><p class="ql-block"> 初离家的心情复杂难言:既有对亲人的眷恋与牵挂,也有如释重负的轻快,更有自立门户、开创新天的憧憬……这是我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扎实而沉稳,它凝聚着我十几年人生的沧桑,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回首往昔,我的少年时代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惨淡中见辉煌,痛苦中有欢欣,劳累中藏幸福,奋斗中有收获。一切令人心酸,也令人感慨;刻骨铭心,又荡气回肠。 </p><p class="ql-block"> 离家三十余载,少年旧事始终萦绕于心,如今终借文章一抒胸臆。清晰还原这段历史,是为找回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拥有它,我便拥有了忧郁之美,足以慰藉昔日受伤的心灵,偿还欠自己的情感债。</p><p class="ql-block"> 不回避人生坎坷,也不沉溺于苦闷,愿所有如意的与不如意的、小小的成就与深深的遗憾,都沉淀为历史。而我,将继续坦然前行。</p> <p class="ql-block">说明: </p><p class="ql-block">本文原创于1996年7月,同年9月刊于《天津渤海化工华丰周报》。2025年7月重新整理、配图、编辑,并于美篇发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