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洋玉髓的《秋意群像》 | 地质奇迹与水墨丹青的天成之美 | 五天论赏石修心</p><p class="ql-block">——修心|五天论赏石|石无言,心有悟</p> <p class="ql-block">引子:落在玉髓上的秋</p><p class="ql-block">秋天,像一位收笔的画师,不言语,只留色。在这组80块海洋玉髓中,我们见到了秋天的静美、肃穆、深邃,也看到了它的洒脱、明朗与超脱。它不是一块石头中抽出的秋,而是一整幅秋意图谱的拼接:有林有峰,有水有天,有花有草,有舟有人,有暮霭沉沉,也有金阳斜照。</p><p class="ql-block">赏秋,向来是中国文人心中最柔软的一章。从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到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从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到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秋天在千百年间沉淀为一种节气之外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一切凝于石中。石不语,秋已深。</p><p class="ql-block">我们试图理解这份沉静之美,于是借助“五天论”赏石的方法,展开一场更系统的赏石之旅。</p><p class="ql-block">“五天论赏石”是我们提出的一种赏石路径,从最初的自然形成(天然),到石质的内在张力(天赋),再到自然构图之巧(天工)、画面整体之章法(天成),最终抵达情绪与意境的唤起(天趣)。它既是结构,也是节奏,既是认知方式,也是心灵旅程。</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走入石中秋境,展开这场以石为笔、以心为纸的秋日书写。</p> <p class="ql-block">一、天然:形之秋</p><p class="ql-block">这一组玉髓的起点,是自然的天赋。我们不妨先看画面:</p><p class="ql-block">• 《一叶知秋》中,一片水滴状褐色物静卧水面,仿佛被风吹落的秋叶;</p><p class="ql-block">• 《秋荷》与《残荷图》则记录了荷叶由盛至枯的自然演变,风骨嶙峋;</p><p class="ql-block">• 《菊酣》《淡菊含芳》,则将秋天“菊为花魁”的象征自然嵌入石中,一枝一叶皆有态度。</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未经过人工雕琢。海洋玉髓在亿万年的地质运动中,由硅质流体冷却沉淀,与氧化铁、锰、铜等矿物交织沉积,自成图像。</p><p class="ql-block">最为动人的,是《平湖秋月》《晚秋》《秋日暖阳》《秋山疏林》这一组水天交融之作。它们多呈弯月状、流线状边缘,左侧山影沉郁,右侧水面清明,一笔天成,宛如镜中秋色。</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天然”的魅力:自然所为,天意已定。人的所有想象,仅是识得这“秋之信物”的一瞬。</p> <p class="ql-block">二、天赋:质之秋</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天然”讲的是形,那“天赋”则关乎质。质不在表,而在气——气清、气透、气润。</p><p class="ql-block">海洋玉髓之妙,在于其半透明的肌理、丰富的色层与柔润的光泽。此组玉髓尤为明显:</p><p class="ql-block">• 《湖畔金秋》与《驼峰秋岚》,一黄一金,在逆光中散发出琥珀般的温暖光晕;</p><p class="ql-block">• 《高士赏秋壶》《秋天的胡杨林》则以微米级的矿物沉积营造出宛若画笔晕染的色带,如渲染在宣纸上的彩墨;</p><p class="ql-block">• 《兴安秋韵》则展示出横向层积的“纹理节奏”,仿佛年轮缓慢铺展,诉说北方大地的沉稳与厚重。</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菊酣》这块,其质地几近玻璃态,但细节处却带有近似粉彩般的漫散,菊花的花瓣虽细,却层次分明,这不是形的巧合,而是质的神迹。</p><p class="ql-block">“天赋”所讲,正是这看不见的能量:光能穿过它,但在其中被分层、折射、柔化,于是秋意如气,氤氲在石中。</p> <p class="ql-block">三、天工:构之秋</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天然是“秋的存在”,天赋是“秋的体质”,那么“天工”就是“秋的表达”。</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构图入手:</p><p class="ql-block">• 《秋韵》《秋山疏林》均呈现出“左高右低”的空间引导,视觉自左而入,顺势流向右方空白,仿佛天地一线,层林尽染;</p><p class="ql-block">• 《渔舟唱晚》《可染秋韵图》构图中心多居画面左侧偏下,以山水、舟影为重心,带出传统中国画“右虚左实”的留白技法;</p><p class="ql-block">• 《陌上秋林》最为独特,画面如抽象水墨,橙黑交叠,仿若一列秋林掠过列车之窗,模糊而苍凉。</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并非人为安排,而是天然矿物在凝结时形成的自组织图像。我们称其为“天工”,正是敬畏自然的巧手。</p><p class="ql-block">最有“工笔构图”意味的是《秋荷》:一支荷梗自左下斜出,残叶横张,色泽沉稳。画面右侧则是一道竖直而纤细的线性矿物沉积,如同风中孤立的枯茎,与左侧形成“斜实对垂虚”的结构张力,画面左重右轻,却于静谧中显出肃然秋意。整体构图呈现出类似宋画中的“一枝出墙”式写意表达,既有秩序,也有洒脱。</p> <p class="ql-block">四、天成:章之秋</p><p class="ql-block">有构图,未必成画;成画,尚需章法。章法决定气场,决定呼吸。</p><p class="ql-block">“天成”关注的是画面的整体均衡、虚实节奏、动静安排。</p><p class="ql-block">以《秋天的胡杨林》为例,左下方是金黄树林,右上则为空天,一树独立,宛如章草之“折钗股”,有笔有顿。再看《淡菊含芳》的构图格外克制柔和:主枝自画面底部斜向左上伸展,顶端一朵淡黄之菊亭亭独立,如秋日暖阳下静开的微光。画面右下方次枝低伏,叶脉线条如书法游丝,起笔凝练,收势自然。右上虚留大片空境,形成“左实右虚,上扬递进”的章法之美,使人仿佛置身秋山静野之中,遥望一株野菊于清风中缓缓摇曳。整块玉髓光感通透,如水凝神,既有章法之雅,也有气息之清。</p><p class="ql-block">同理,《秋》以飞鸟取意,远山浅影,使整个画面有“疏可跑马”的清朗节奏,仿佛诗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p><p class="ql-block">最具“章法之静”的是《平湖秋月》:画面上方为弧形秋山,金黄澄澈,线条温润;中部横贯一抹沉稳暗影,似岸似林;下方则是一整片柔和的蓝白水域,如静湖倒映。整体呈“上实中沉下虚”的三段式结构,气息沉稳,意象澄明。它没有直白的月亮,却自有清光;没有水波,却胜似月下湖心。其章法不在复杂,而在留白中的含蓄节制,仿佛是秋夜微凉时,一场无人打扰的内心独白。</p><p class="ql-block">石不需“讲章法”,但自然却已“自成法度”。</p> <p class="ql-block">五、天趣:情之秋</p><p class="ql-block">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像什么”,而是“让你想起什么”。这,便是“天趣”的根本:是石触动了人,而非人解读了石。</p><p class="ql-block">这一组秋意玉髓中,有四块最为动情,它们不是描摹,而是沉默地唤醒记忆与感受。</p><p class="ql-block">《可染秋韵图》如梦如焰。黄红交织处,隐现一片染墨之林,画面中央浮起奇异的热力感与暮色感。它不似火,却使人想起炊烟初起的傍晚;它不似画,却仿佛燃烧过的秋天残页。那不是“看见”,而是“沉入”秋意深处。</p><p class="ql-block">《蒹葭苍苍》是轻柔的风,是秋草过耳。画面如被一阵风轻拂,草穗摇曳,动感十足,却无声。它唤起的是田野中微光倾洒的时刻,是你童年在田埂上奔跑而过时,衣角带起的那一阵草香。</p><p class="ql-block">《枫林晚》没有广阔山川,只有一树深红,立于澄明之地。那红,不是灿烂,是沉静,是太阳落山前最后一线暖光照在林中的颜色。它像是一次告别,一次你未说出口却早已知道的结束。</p><p class="ql-block">《云霞沐秋岭》最具诗意,整块玉髓像是一句未写完的古诗。远山沉没于霞光中,仿佛日暮途远,一骑归人。一切都未明言,却已尽在其中。你不需要解释它,它会自己走进你心里某个安静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天趣,不是语言,也不是技法,而是一块石头轻轻扣响你心中那一扇门。在这些石头面前,我们无需过度分析,因为每一次凝视,都是一次私人的回忆、投射与共鸣。</p>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公众号二维码,请长按,识别,加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