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如父子——一个退休教师的心声

翁昌年

<p class="ql-block"><b>1960年7月我离开母校告别恩师曾华鹏教授,奔赴苏北农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社会的千年古语,为中国人尊师重道的最高伦理。当今社会对此有新内涵,我们应该将师生关系伦理规矩转变为深厚情谊和责任担当,教师视传道授业为天职,爱生如子;学生努力学习,尊师如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发扬传统美德,建设新型师德师风。</b></p><p class="ql-block"><b> 学生毕业离校后,老师能否像父亲关爱孩子,继续教育帮助学生?我的恩师曾华鹏先生,在我1960年离开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几十年中,给我诸多关爱和帮助,在我人生低潮时,他的言行似冬日暖阳夏日清风,鼓舞我砥砺前行,助我克服艰难困苦,从青涩的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省重点中学的学科带头人,在江苏警官学院任副教授、分管教学业务的系副主任、图书馆长。我前进之路,步步脚印,都离不开曾华鹏教授的指引,他像慈父给我谆谆教诲,师恩如海,没齿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60年代初苏北农村中学缺资料,教研气氛不浓,我面对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一筹莫展,他给我寄资料,指点我突破难点,我逐渐胜任从初中到高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任务,至1984年我离开中学时,发表语文教学研究的9篇论文中,就有《鲁迅与外语》《学习鲁迅怎样批改文章》《鲁迅学习的故事》等。</b></p><p class="ql-block"><b> 进入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江苏警官学院)后,他未加修改就推荐我的论文《论鲁迅小说第一人称的写作技巧》在扬州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他的学生徐晓红回忆,先生从不推荐研究生的论文,他说,书读多了,自然写出好文章,是不需要推荐的。他破例推荐我的论文是对一个刚从农村到省城,从中学到高校工作学生的厚爱。</b></p> <p class="ql-block"><b>  数年后,竟有人举报此文为抄袭之作,曾老师知道后,写了鉴定书,他肯定我的文章“有完整的构思有明晰的论点,有严密的论证,有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作者采用独特的视角完成的一个科研成果”,“我认为,翁昌年的《论鲁迅小说第一人称的写作技巧》不存在抄袭的问题”,抄袭的指责不攻自破。我被恩师挺身而出保护学生的行为深深感动了!</b></p><p class="ql-block"><b> 事后先生告诫我:“你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学进大学,环境变了,高校是小社会,情况很复杂,要谨言慎行!”恩师历经沧桑,肺腑之言醍醐灌顶。他还说“今后此文章如有用,你尽管把我的意见填进去就是,此类事是不必征求我的意见的”(此文曾被江苏省写作学会评为三等奖)先生担心我这小小科研成果会被埋没,今天重读此信恩师的良苦用心使我泪目……恩师大爱,大爱无痕,铭记在心,永志不忘!</b></p> <p class="ql-block"><b>慈祥的恩师</b></p> <p class="ql-block"><b>推荐我的论文《论鲁迅小说第一人称的写作技巧》</b></p> <p class="ql-block"><b>鉴定书</b></p> <p class="ql-block"><b>  先生在赴京开全国人大会议途中,巧遇曾在江苏公专工作我的同事,他知道了我在新单位工作情况,来信告诉我:“知道你夫妇在新单位均担任中层干部,说明你们工作不错,得到领导信任,甚感欣慰!”90年代初,他请我校参加省职称评审会议的领导转告我副高职称通过了,我申报高职的事并未告诉先生,他却放在心上。90年代初我调图书馆工作,有失落感,曾老师说,高校图书馆长都是有学问的人,这是领导对你学术水平的认可,于是我服从调动,在图书馆努力工作近10年,直至退休。</b></p> <p class="ql-block"><b>来往信扎</b></p> <p class="ql-block"><b>  一次我请一位熟悉的同志将两盒茶叶代我送给曾老师,他不便退回,收下后在信中批评道:“希望以后不要再客气了,师生之情是比什么都珍贵的”!“师生之情“,我在这沉甸甸有温度的字眼里,感受到恩师深深的爱!</b></p> <p class="ql-block"><b>  恩师离开我们12年了,带不走我无尽的思念!回忆过往,我从教近50年,始终以恩师为榜样,学习他高尚师德,爱生敬业,对离校后与我联系的学生,仍以父兄的身份关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如有所求,我必尽全力相助。</b></p> <p class="ql-block"><b>乐观豁达的恩师</b></p> <p class="ql-block"><b>先生部分赠书</b></p> <p class="ql-block"><b>  侯集中学70年代学生魏霆声当了铁道兵,爱写作,被聘为部队报刊通讯员,我邮寄郭小川新诗选给他,为他修改诗稿,将他发表的诗文在学校宣传栏供同学阅读,鼓励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休假回来,我请江苏著名作家张成珠老师给他讲创作经验,他转业地方后在媒体工作,发表多部作品,成了江苏作家,2017年他在都市晨报发表《师恩如山》,写我与他数十年的交往。退休后他行万里路,写千首诗,我每首必读,必赞。</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3月7日噩耗传来,他走了!享年71岁,我亲爱的学生走得太早!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个热情赞美春天优秀诗人离开了精彩的世界和他的亲人,我写了《告别霆声 思念长存》,表达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彻心的悲痛!</b></p> <p class="ql-block"><b>霆声在旅游途中</b></p> <p class="ql-block"><b>青年时的霆声</b></p> <p class="ql-block"><b>部分作品</b></p> <p class="ql-block"><b>《师恩如山》</b></p> <p class="ql-block"><b>  陈美韫,侯集中学70年代学生,工科毕业当过市规划馆馆长,是徐州市作家,出版散文集《紫气东来》,50多篇散文小说在徐州日报、彭城晚报等发表,多篇在国内媒体平台获奖。至今仍常发作品给我,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你是作家,我只能拜读欣赏,因为是曾经的学生,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时我也实话实说,或锦上添花,提些建议,她也欣然采纳,她是个谦逊朴实有才气的女作家。</b></p> <p class="ql-block"><b>在旅游途中</b></p> <p class="ql-block"><b>与基辛格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散文集《紫气东来》</b></p> <p class="ql-block"><b>切磋旅游文学写作</b></p> <p class="ql-block"><b>  刘亚平是80年代江苏警院我的学生,教过他们基础写作和公安应用文写作,他是课代表,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在派出所任内勤,在信中告诉我他起草的文书常被所领导退回修改,多次反复才能通过,他纠结苦闷。我答复他:公务文书是代表单位而作,责任人是所领导,动笔前应充分了解首长意图,再执笔为文,才能正确表达公文主旨,被领导认可,他改进了方法,走得比较顺利,调市局信息科,后又在区分局任领导职务。</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由他分管组建的分局全省第一家“优精美高”出入境管理窗口通过省厅验收,我看到有关媒体报道后在祝贺的同时,建议他创造更多二三线城市可复制的经验,更出色地发挥示范窗口的作用,他谦虚地回答:“谢谢老师!一定谨遵师训,加倍努力!”</b></p><p class="ql-block"><b> 公安部主办市局承办国际执法培训项目"xxx执法官员研修班"在徐州举行开班典礼,他负责警卫,我鼓励说"任务光荣,责任重大,细心,再细心!谨慎,再谨慎!您一定会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务"他回答:"谨遵师命,尽心尽责“,圆满完成任务后受到表彰。我乐意听到我的学生工作出色,立功受奖的信息,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光荣。</b></p> <p class="ql-block"><b>开媒体新闻发布会 ,右2为刘亚平</b></p> <p class="ql-block"><b>后排右2刘亚平</b></p> <p class="ql-block"><b>  晏明是亚平同班同学,有出色的写作能力,89年毕业回家乡不久,在分局做文字工作,为了提高文书质量,暑假中专程来学校查找资料,我打开图书馆情报资料室,为他提供方便。他工作多次调动,先后任城市建设局、交通运输局领导职务,现任扬州市社科联主席,他勤奋好学,热爱业余写作,笔耕不辍,出版散文集《夜扬州》《扬州夜访录》,成了江苏作家、扬州市作协副主席,2023年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对他的新作我必拜读,不揣浅薄,写几句读后感或评论,以示支持鼓励。2024年初,我应他的要求为他的新书《扬州美食录》写了序言,江苏卜广勇先生说“耄耋之年的老师给正当壮年的学生新著作序,必将成就一段值得传颂的文坛佳话”,我为晏明骄傲!祝愿他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宽广!</b></p> <p class="ql-block"><b>获第六届朱自清散文奖</b></p> <p class="ql-block"><b>扬州美食录</b></p> <p class="ql-block"><b>我写的序言</b></p> <p class="ql-block"><b>晏明(左)</b></p> <p class="ql-block"><b>  刘持平是江苏警院83级干部专修科学员,是全国知名的刑侦专家,是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离校后我曾应他邀请去常州给他的同事讲过如何发现破案工作中的规律性的内容,写出高质量的破案报告,不断积累,进而撰写学术论文。他多次受央视、省台邀请做考古或警事节目嘉宾,我必收听收看,美评美赞!</b></p><p class="ql-block"><b> 他不仅有多部指纹学研究和刑侦学术著作问世,而且擅长写文艺作品,是江苏作家,前年我读了他的《花儿折了》,这样评价:“拜读大作,感慨系之! 《花儿折了》出于刑侦专家之手,敬意油然而生!作品跨度数十年,极富概括力的文字塑造了忠诚敬业优秀女警感人形象,主人公业务娴熟精进,热爱生活,既有公安干警群体的特质,又具鲜明个性,在公安题材作品中如此丰满女警形象难得一见”。</b></p> <p class="ql-block"><b>退休前任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5月他告诉我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决定出版他的《刑警沙洲探案录》,上下集共45万字,我当即表示热烈祝贺!并在美篇连发两文《期待江苏版<我是刑警>——与刘持平聊天记录》《一个刑警对良渚文化和古代玉文化的研究——与刘持平聊天记录》(续),写我的读后感并向广大读者推荐他的力作。</b></p> <p class="ql-block"><b>来信谈及学术研究打算</b></p> <p class="ql-block"><b>研究指纹科学著作</b></p> <p class="ql-block"><b>应邀赴美参与侦破留学人员章莹颖遇害案</b></p> <p class="ql-block"><b>接受央视采访</b></p> <p class="ql-block"><b>与50年前沈阳刑警学院老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指导青年民警</b></p> <p class="ql-block"><b>  曾华鹏教授是高山,是丰碑,是影响中国文坛的大先生,我以恩师为荣;我是普通教师,在数十年教师生涯中,牢记先生教诲,以他为榜样,努力做润物无声的春雨,勤耕不辍的园丁,以红烛微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温暖他们的心,我为他们事业有成喝彩,为他们的作品点赞,为我的学生自豪!</b></p><p class="ql-block"><b> 我的学生宗振华说:“翁老师,我现在也是老师,中学高级美术教师,受你们的影响,我们身上多少也都有你们的影子,影响我去教育教学我的学生。我的女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现在也是老师。您看这薪火相传,咱们这一脉会蓬勃长青的”,他说得何等好啊!中华优秀传统师德师风一定会生生不息,世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我的学生江苏师范大学硕导乔秋颖教授,荣获2022年首届高尚师德奖教金</b></p> <p class="ql-block"><b>秋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学</b></p> <p class="ql-block"><b>——谨以此文纪念恩师曾华鹏教授</b></p>

恩师

学生

江苏

老师

鲁迅

曾华鹏

先生

写作

工作

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