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到白露,人们往往会想起杜甫的名篇《月夜忆舍弟》:</p><p class="ql-block">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p><p class="ql-block">这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避乱秦州时所作。白露之夜,明月高悬,想起散落在各地的弟弟们,杜甫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一不小心就吟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联的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的9月7日至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为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在中国古人的五行观里,秋天属金,白色也属金,所以白露也可以说就是秋露。进入“白露”,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空气中的气态水达到饱和,便会凝结成为液态水。清晨地面就会出现许多露珠,寒生露凝,这便是“白露”得名之原由。 </p> <p class="ql-block">从白露节气开始,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取代,随着冷空气南下,降水增多。农谚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之语。蚊虫也开始减少,民间又有“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的说法。吴语地区有谚语“白露身弗露,赤膊变猪猡”,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 </p><p class="ql-block"> 这种昼夜温差的变化源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地面散热加快,加上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转守为攻、频繁南下,而南方的暖空气则日渐退缩,导致气温呈现阶梯式下降。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中生动描绘了这一现象:"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展现了白露时节露珠晶莹、天高云淡的典型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这三候生动记录了白露时节动物为适应气候变化而做出的行为调整。“鸿雁来”,指雁类开始从北方南飞避寒;“玄鸟归”,玄鸟即燕子,这些春分时节北来的候鸟此时纷纷启程返回南方故地,故称为“归”。“羞”在甲骨文中是一只手拿着羊,本义为进献食物,引申指美味食品。后来这一含义往往写作“馐”。“群鸟养羞”指各种留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等食物以备冬日之需。这三种物候现象共同构成了白露时节独特的生态画卷,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农事活动的重要参照。</p> <p class="ql-block">“露”字不见于甲骨文,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篆文。露的本义是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形成的。而古人看到露水从天而降,因此对露有着一种莫名的尊重和敬仰,认为露是上苍用来润泽万物的。《说文解字》中说:“露,润泽也。”清儒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解释道:“当云所以润泽万物者也。”南朝字书《玉篇》解释“露”字为:“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汉代辞书《释名》云:“露,虑也。覆虑物也。”“覆虑”就是“覆露”,《汉书-晁错传》有“覆露万民”之语,后人注曰:“覆,荫也。露,膏泽也。”所以“覆露”就意为荫庇、沾润,往往形容统治者或上层对下民的恩泽。《初学记》引《瑞应图》说:“露色浓为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南朝《晋中兴书》曰:“甘露降,耆老得敬,则松柏受之;尊贤容众,则竹苇受之。甘露者,仁泽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饴。”可见,“甘露降”是帝王统治者施仁政、德泽万民的征兆。</p> <p class="ql-block">晨露本身在古代文化中被认为具有特殊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认为不同植物上的露水具有不同功效,如治疗眼疾、美容养颜等。这些说法在今天看来并无多少科学道理,但这种“收清露”的习俗却是古人在白露节气最特别的一种仪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屈原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的诗句,但却是用露水的纯净清澈象征自己对高洁品性和完美人格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白露时节,随着气候转凉、秋燥渐显,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多与养生保健和应季食材密切相关。在福建福州,流传着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民间认为白露当天的龙眼个大味甜、营养丰富,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之效,甚至有“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说法。</p> <p class="ql-block">江浙一带则盛行采集“十样白”煨汤的习俗。人们在白露当天采集十种名称中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与乌骨白毛鸡或白鸭同炖,认为食用后可滋补身体、祛除秋燥。这一习俗既有顺应白露之名的象征意义,又利用了秋季禽类肥美、草药有效成分积累丰富的时令特点。北京地区讲究在白露时节饮用秋梨汤或食用秋梨膏,以起到健脾润燥的效果。梨性凉味甘微酸,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特别适合缓解白露后因空气湿度降低导致的口干、唇干等症状,展现了北方地区应对干燥气候的饮食智慧。</p> <p class="ql-block">南方一些地区则保留着酿制“白露米酒”的古老传统。湖南资兴市的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家家户户会在白露时节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酒待客,这种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既保留了谷物的营养,又通过发酵产生了有益微生物。江苏太湖地区也有类似习俗,白露米酒成为当地祭祀禹王时的重要祭品和宴客饮品。白露米酒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以饮食养生”的传统理念,在微凉秋日里为人们带来温暖与甘甜。</p> <p class="ql-block">江苏南京地区有饮用“白露茶”的习俗。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认为白露时节的茶树经过夏季酷热,正处于生长最佳时期,此时采摘的茶叶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轻轻呷一口,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因此深受老茶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墨客也会在白露节气竞相吟咏,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佳作。《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千古名句,堪称白露意象最经典的文学表达。这首诗将苍青芦苇、晶莹白露与秋水伊人的形象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既描绘了白露时节特有的自然景观,又借景抒发了对理想中"伊人"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这种将自然节气与人类情感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奠定了白露在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地位。于是,秋日里清冷、凄美的芦苇、芦花画面成为了后代白露诗篇的一个重要意象。唐代颜粲在《白露为霜》中写道:“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诗人在白露节看到水边芦苇变白、篱下菊花盛开,不禁想起《蒹葭》诗,勾起了思乡之情。杜荀鹤的“秋风忽起溪滩白,零落岸边芦荻花”、李煜的“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等词句,都以芦花的萧瑟渲染秋意的凄凉。</p> <p class="ql-block">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传世佳句,既点明时令,又借白露的清冷表达了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诗中,白露成为触发乡愁的媒介,清露盈盈的景象令人顿生寒意,而这份寒意又与诗人孤寂忧国的心境相呼应。魏晋诗人左思的《杂诗》则以"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开篇,通过描绘柔条变劲、绿叶转黄的秋日景象,抒发了"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的怀才不遇之感。这些诗作共同构建了白露与怀人思乡之间的文学关联,使白露成为表达羁旅愁思的经典意象。</p><p class="ql-block">而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句,展现出了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虽然也写白露时节的雁去叶落,但意境更为苍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这些作品突破了白露诗传统的悲秋格调,为白露文学意象增添了豪放雄浑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从李白的“酣高楼”到苏东坡的“白露横江”,白露诗篇贯穿中国文学史,不断被赋予新的艺术表现和情感内涵。这些作品既是对白露节气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也是历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透过这些诗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露时节的自然之美,更能体会到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精神追求,这正是白露文化魅力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