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水产馆与广交会的渊源

越秀山边

<p class="ql-block"><i>如果将眼前的水产馆与举世闻名的广交会划等号,您会感到难以置信吗?</i></p> <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的建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文化宣传和科学普及需求密切相关。该馆不仅是广州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水产渔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更是新中国突破经济封锁打开的一个外贸窗口。</p>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高度重视渔业和水产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广东作为渔业大省,需要展示水产资源、捕捞技术、养殖成果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水产馆的建立旨在向公众普及水产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并促进渔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文化公园作为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承担着教育功能。水产馆通过标本、模型、图文等形式,生动展示海洋生物、渔业工具和水产加工技术,成为广州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基地。 馆内长期开展生物标本展览、渔业知识讲座等活动,成为广州中小学课外实践的重要基地。许多老一辈广州市民对其中的巨型鱼类标本(如鲸鲨模型)印象深刻。 <p class="ql-block">水产馆大门上“0001”号牌匾,象征着它是广州政府认定的第一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之一,承载着这座城市一段波澜壮阔、值得骄傲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这块编号为GZ-01-0001的牌匾意义非凡,它指向的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一个极具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51年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正是为这次大会而建的核心展馆之一,其旧址是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i>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大门 </i></p><p class="ql-block"><i>(图右为工矿馆、右上为水产馆)</i></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又处于抗美援朝时期。西方国家对华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作为中国南大门和传统外贸港口的广州,对外贸易几乎陷入停滞。如何打破封锁、活跃城乡物资交流、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p> 在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同志的亲自倡导和主持下,决定借鉴“庙会”的形式,举办一个规模空前的物资展览交流会。其核心目的是“繁荣经济、巩固国防”,通过展示华南地区丰富的土特产品和工农业成就,打通省内、国内乃至与社会主义国家及港澳地区的贸易渠道,为新中国突破经济封锁打开一个窗口。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于1951年10月14日(正值广州解放两周年纪念日)开幕,会期两个月。 <p class="ql-block"><i>南方大厦的框架和远处爱群大厦</i></p><p class="ql-block">会址就选在当年抗战时期被炸成废墟的西堤灾区(即现在文化公园的位置)。通过军民共同努力,在废墟上建起了一个宏伟的展览城。</p> 整个展览会占地12万平方米,规模巨大。它不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是由一组设计精湛、各具特色的展馆组成,包括:<br>水产馆、林业馆(著名的“竹制薄壳场馆”,建筑学上的奇迹,由著名建筑师夏世昌、黄庭玮等设计)、食品馆、物资交流馆、工矿馆、水果蔬菜馆、农业馆、文化馆等12个展馆。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竹、木、苇席等简易材料,但设计上中西合璧,美观实用,堪称当时岭南建筑的一大杰作。 <i>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产馆</i> <h3></h3><h1><b>重大意义与活动</b></h1><br><b>经济上的巨大成功:</b>大会吸引了全国乃至苏联、东欧、东南亚、港澳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前来参观和洽谈。现场零售额和签订的合同协议总额惊人,极大地促进了华南地区的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为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恢复立下了汗马功劳。<br><br><b>政治与外交的窗口:</b>它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在困难条件下经济建设的新面貌,打破了“共产党不懂经济”的谣言,是新中国外交和外贸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br><br><b>市民的盛会:</b>大会不仅是贸易活动,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会。期间举办了各种文艺演出、游行、电影放映、体育比赛等,盛况空前,入场观众超过150万人次,极大地鼓舞了民心。<br><br><b>奠定了文化公园的基础:</b>展览大会结束后,由于其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华南分局决定在原址上筹建一个永久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p class="ql-block">1952年,大会旧址被改建为岭南文物宫。1956年在时任广州市长朱光的提议下,正式更名为广州文化公园。当年的部分展馆(如水产馆、林业馆等)被保留下来,成为公园的核心建筑。</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i style="color: inherit;">水产馆模型 </i><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由著名建筑师林克明等人设计,虽然材料俭朴,但设计精美,是公园的标志。</span></div></h3> <i>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公园的风车</i> <i>节日里的文化公园</i>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水产馆见证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诞生</b></p> <h1><br></h1><h1><b>广交会的历史机缘</b></h1><p class="ql-block">第一届广交会并非偶然诞生,而是新中国在国家建设初期面临严峻国际形势下的一个战略性创举。</p><p class="ql-block"><b>打破西方经济封锁与禁运:</b></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对中国实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这使得中国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获取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外汇、物资和技术。广交会的创办,旨在建立一个直接与外国客商(特别是来自港澳、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的商人)联系的窗口,突破封锁,开辟一条新的对外贸易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换取宝贵外汇:</b></p><p class="ql-block">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急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机械设备、技术和重要物资。而进口需要支付外汇。出口农产品、土特产和轻工业品成为获取外汇的主要手段。广交会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和交易中国商品的绝佳平台,能够大规模地创收外汇,被誉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外汇的输血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b></p><p class="ql-block">广交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外交和宣传窗口。通过这个平台,新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增进与友好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经济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的优势:</b></p><p class="ql-block">选择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p><p class="ql-block">毗邻港澳:香港和澳门是当时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大量外国客商可以通过港澳方便地进入广州。</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对外贸易传统:广州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口通商”),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拥有丰富的外贸经验和商业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基础设施:</b>广州有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经验和场馆设施,市内拥有当时相对较好的接待能力和交通条件。</p> <h1><br></h1><h1><b>广交会会址发展历程</b></h1><p class="ql-block">首届广交会(当时正式名称为“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于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水产馆等展馆构成广交会核心展区。广交会在广州文化公园共举办了三届。</p><p class="ql-block">1958年秋季第4届和1959年春季第5届广交会,在侨光路2号陈列馆举办。</p><p class="ql-block">1959年秋季-1973年11月15日结束,第6届至第34届广交会分别在起义路1号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主馆)、 侨光路陈列馆(工艺馆)、 谊园(园林馆),以三馆联动的形式组成广交会会馆。</p><p class="ql-block">1974年4月15日,第35届广交会在流花路展馆隆重举办。会期仍为一个月,即每年春季4月15日-5月15日;秋季10月15日-11月15日。</p><p class="ql-block">2004年春-2008年春,第95届-第103届在流花路展馆和琶洲展馆(A区)共同举办。</p><p class="ql-block">2008年10月15日,第104届至今琶洲展馆(A、B、C区全面启用),广交会整体搬迁琶洲。</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感受今天的辉煌和荣耀,切莫忘记来时的不易和艰辛。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强烈反差中,坚定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道路。</p> 因年代久远,以上历史资料由多方资料汇集而成,难免会出现错漏。欢迎读者纠正,并讨论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