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堂:一座城市的胜利记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Q来Q去

<p class="ql-block">  湖北省武汉中山公园深处,青砖灰瓦的受降堂静静伫立。1935 年,它最初以“大众会堂”面世,也曾被唤作“张公祠”,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而让它真正载入史册的,是 1945 年 9 月 18 日——中国人民十四年浴血奋战的胜利句点在这里落笔。</p> 受降堂始建于1935年,原为大众会堂、张公祠(纪念张之洞)。1945年9月18日,中华民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将军在这里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投降,故更名为“受降堂”,孙蔚如将军亲自题写了门楣上的“受降堂”匾额。<div>  现馆内陈列大量图片及部分实物,再现受降场景,纪念抗战历程,是武汉地区重要历史纪念建筑之一,是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丰碑。<br><br></div> 《大公报》 1945年8月15日的当日头版 这一天,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将军昂首步入堂内,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投降。为纪念这一洗雪百年屈辱的历史时刻,孙蔚如亲笔题写“受降堂”匾额,堂名由此沿用至今。<br><br>  今日走进受降堂,“浴血十四载”“武汉抗战”“持久抗战”“受降光复”四大板块铺陈出一幅壮烈的史诗长卷:一百多幅历史照片、近百件实物,无声讲述着武汉空战、万家岭大捷、鄂西会战的烽火硝烟;孙蔚如将军签署受降文书的大幅场景复原,让人恍若置身七十九年前那振奋人心的瞬间。 <div><br></div><div> 实物·影像·场景复原:穿越78年的历史对话</div><br>馆内陈列大量珍贵图片与实物:<br><br>•受降仪式现场复原长桌、国旗、将军戎装<br><br>•日军投降代表签字的历史镜头<br><br>•战俘管理证件、袖章、档案文书……<br><br>一切仿佛仍在低语那个秋天——枪声止息,胜利来临。 受降场景雕塑还原了当年受降的历史一刻,再现了日本第六方面军投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抗日御侮、浴火重生的胜利之姿。 <div><br></div><div><br></div> 下图为当年现场照片复印件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等日军代表神色黯然地退出受降会场。 第六战区日军战俘管理所通行证 <div><br></div><div><br></div> 上图左侧红色框的城市为当年全国各地部分受降点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2019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br>如今,它静立于武汉中山公园内,如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受降堂右侧,矗立着受降纪念碑。铭刻历史,胜利永铸,时间在此刻定格。</p>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建筑不语,却是历史的证人:在受降堂不远处的张公亭,见证过晚清革新、抗战烽火,把不屈与自强刻入民族记忆。</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一座受降堂,半部抗战史。它不仅是武汉重要的历史纪念建筑,更是镌刻在华夏大地上的胜利丰碑——提醒我们:山河重整的来路,是亿万中国人以血与火铸就;民族复兴的前路,仍需后来者赓续这份不屈与自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