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靠近赤道的地区往往与酷暑高温相伴,但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却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成为赤道附近难得的清凉之地,更凭借优良的治安、丰富的文化景观与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p><p class="ql-block">作为非洲国家的首都,卢萨卡的治安水平尤为突出,是非洲大陆上治安状况最好的首都之一。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治理,通过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警力部署等措施,有效保障了城市的稳定与秩序。无论是本地居民日常出行,还是国际游客漫步街头,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安全氛围,这一优势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也为卢萨卡吸引国际投资与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卢萨卡中国城</p><p class="ql-block">坐落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市东北部,距市区约25公里,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华人商业聚集区,也是中非交流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作为集商贸与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区域,卢萨卡中国城业态丰富多元。区内不仅有涵盖日用品、家具、皮具等品类的商铺,满足华人与当地民众的消费需求,还聚集了川菜、粤菜、特色小吃等中式餐饮,让在赞华人能便捷品尝家乡味道,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体验中国饮食文化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除商业属性外,卢萨卡中国城亦是中非文化交融的纽带。每逢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华人社团常会在此举办庆典活动,邀请当地民众共同参与,在欢声笑语中传递中国文化,增进中非民众间的理解与友谊,成为卢萨卡城中一道兼具商业活力与文化温度的独特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卢萨卡博物馆作为赞比亚首都的重要文化地标,是系统呈现该国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与自然风貌的核心场所,为参观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赞比亚的窗口。</p><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聚焦三大核心维度:其一,通过古人类化石、史前工具等展品,追溯赞比亚早期人类活动轨迹与文明起源;其二,以殖民时期文献、独立运动实物为载体,清晰梳理国家从殖民统治到自主独立的历史进程;其三,集中展示各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与民俗器物,生动还原赞比亚多元的民族文化风貌。</p><p class="ql-block">馆内的坦赞铁路相关展品极具纪念意义,涵盖铁路建设时期的工程图纸、施工工具、工作人员合影,以及列车模型、纪念徽章等实物。这些展品清晰还原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赞比亚、坦桑尼亚携手建设坦赞铁路的历史场景,直观展现了中国支援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非洲自主发展的坚定行动,也定格了三国人民在合作中结下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作为兼具教育与纪念意义的文化空间,卢萨卡博物馆不仅让历史具象化、文化可感知,更承载着传承国家记忆、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是探访卢萨卡时不可错过的文化体验之地。</p> <p class="ql-block">卢萨卡民俗村</p><p class="ql-block">作为赞比亚首都展示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以实景化、沉浸式的呈现方式,将该国多民族的传统风貌浓缩于一处,成为外界直观了解赞比亚民俗文化的核心窗口。 </p><p class="ql-block">民俗村内的核心看点集中于“文化实景还原”与“传统技艺体验”。村内按赞比亚主要民族的建筑风格,复刻了传统民居,屋内陈列着各民族的生活器物、手工织物与祭祀用品;同时,现场常有民间艺人展示木雕、陶艺制作、传统乐器演奏等技艺,部分环节还允许参观者参与互动,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与民族文化的活力。</p><p class="ql-block">作为兼具保护与传播功能的文化空间,卢萨卡民俗村不仅守护着赞比亚的文化根脉,更通过鲜活的展示形式,让多元民族文化可触、可感,为探访卢萨卡的人们提供了一场深度的本土文化体验,也成为维系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p> 一踏入卢萨卡菜市场,最先撞进眼里的是满溢的热闹——明明叫“菜市场”,摊位却从水灵的菠菜、裹着泥土的土豆,一路延伸到装着肥皂的塑料袋、缝补衣物的针线盒,连孩子们的塑料玩具都能在角落里寻见,像个藏满生活好物的“大杂烩”,让人眼花缭乱。<br><br>可这份丰富很快被另一番景象冲淡:脚下是混着烂菜叶的污水,稍不留意就会踩滑;空气中飘着生鲜的腥气与垃圾的异味,直往鼻腔里钻;摊位挤得毫无章法,推车与行人在窄道里抢路,喧闹中透着股让人局促的混乱,那股“脏乱差”的劲儿,实在让人有些却步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赞比亚女孩的发辫,从不是简单的发型,更像藏着巧思的艺术品。指尖划过那些辫子,有的细如棉线,一束束紧密排列,在头顶织出规整的“经纬纹”;有的编到发尾还缀着彩色串珠,走路时轻轻晃荡,撞出细碎的光亮;还有的会在脑后分成三团,每团藏着四股小辫,悄悄对应着当地一年三季、十二个月的时光。 </p><p class="ql-block">编这样一头辫子可得花上大功夫,往往需要亲人或好友相帮,指尖在浓密卷发间穿梭缠绕,一来一回就是大半天。而当辫子终于成型,女孩们顶着这满头精致,走在阳光下时,那不仅是好看的装饰,更藏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代代相传的文化温度。</p> <p class="ql-block">在赞比亚的饮食体系中,Nshima(恩希玛)绝非普通的食物,而是被誉为“国菜”的核心主食,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语境,是理解赞比亚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Nshima的制作以赞比亚本土盛产的玉米为核心原料,工艺虽不复杂却讲究细节。首先将干玉米磨成细腻的玉米粉,随后按比例将玉米粉加入沸腾的水中,以木勺持续搅拌,使粉与水充分融合,形成质地均匀、软硬适中的糊状团块。制作过程中,搅拌的力度与时长直接影响Nshima的口感,需确保其无颗粒感且富有弹性,最终呈现出温润的米白色,散发着淡淡的玉米清香。</p><p class="ql-block">作为餐桌上的“主角”,Nshima的食用方式极具地方特色,通常搭配被称为“Relish”的配菜一同食用。常见的Relish包括炖煮的牛肉、鸡肉、鱼肉,或是用番茄、洋葱炒制的蔬菜,以及当地特有的豆类制品。食用时,人们会用干净的手取一小块Nshima,捏成小团后蘸取Relish,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吃法,既是对食物的尊重,也体现了赞比亚人随性而热烈的生活态度 </p><p class="ql-block">除了满足日常饮食需求,Nshima更承载着赞比亚的社交与文化意义。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或重要宴请中,一碗热气腾腾的Nshima是待客的基本礼仪,象征着主人的热情与诚意;在乡村地区,制作Nshima的过程常由家人协作完成,搅拌、装盘的互动间,传递着亲情与默契。它不仅是果腹的主食,更串联起赞比亚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情感,成为该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