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络上不时出现哈尔滨伏尔加庄园的照片,也有家乡的朋友发给我,我始终没什么兴趣,毕竟是在国内看异国他乡的东西。我去过俄罗斯,看过原装正版,不想再看赝品。 <div><br></div><div>这次回来,朋友再四推荐,恰好有时间,便抽了半天去逛逛。<br><br>伏尔加庄园建在阿什河的河滩上,小时候对阿什河没什么好印象,听收音机广播,好像隔几年阿什河就在7、8月份时不时的泛滥一下,当然,现在已经不用担心了,中国人三峡大坝都能修建,小小的阿什河又算得了什么!</div> <div><br></div><div>我来的时候人不多,天气也好,庄园里漫步倒也惬意。<br><br>原本不打算写游记,没有历史的建筑,没什么好写的,拍了一些照片,看了看还是挺美的,不妨记述一下,分享几张照片也好。</div> <div><br></div><div>庄园里仿建了一些俄罗斯有迹可循的建筑,有些做餐饮,有些做文创,很多是空置的,想给这些建筑找到一个可商业化经营的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div> <div><br></div><div>伏特加酒堡,号称为中国首个以伏特加酒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专门介绍伏特加的历史、酿造工艺及俄罗斯酒文化,也有个小酒吧可以品尝,但是,说实话中国人喝伏特加始终喝不出它的神韵,可能是文化差异决定了口味差异,也许要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气候、特定的氛围中去体会。</div> <div><br></div><div>按照展馆的介绍,伏特加的特性符合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特点,甚至为伟大的苏联革命做出过贡献,据说普京总统也是伏特加的大好友。</div> <div><br></div><div>我来的时候普希金沙龙在维修中,并未开放,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作家,被誉为 “俄国文学之父”,他在中国老一代人心中颇有些份量,但流传最多的也许还是他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div><div><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要悲伤,不要心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在却常是忧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b></div></b></div> <div><br></div><div>普希金的死颇有戏剧性,中国人比较难以理解。<br><br>普希金年轻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与娜·尼·冈察洛娃相遇后一见钟情,坠入爱河,随即结婚。但后来,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籍纨绔子弟丹特斯在一次舞会上偶然结识冈察洛娃,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普希金对此十分气愤,与丹特斯决斗。<br><br>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禁卫军军官,决斗的结局可想而知,普希金负伤而死。<br><br>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可能是这个冈察洛娃,面对两个异性的竞争,其中一个还是她的丈夫,她自己不决定选择谁、放弃谁,而是任由他们决斗?这毕竟不是 《动物世界》。<br><br>虽然我们拼命想象那些骑士文化,但还是难以理解这种做法,你爱这个男人,就好好的过日子,摆明态度,总不至于让自己的男人去和别人决斗,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中国人总是少了几分浪漫?<br><br><br><br>转过弯,圣尼古拉教堂的金顶映入眼帘。这座复原的建筑,原型曾是哈尔滨的地标,文革期间被毁。如今重建于此,虽不在原址,却也承载着老哈尔滨人的记忆。</div> <div><br></div><div>圣尼古拉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原坐落在哈尔滨南岗博物馆广场中央,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12月18日落成,1922年成为俄国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大主教所在地。</div> <div><br></div><div>圣尼古拉教堂在1966年 “文化大革命” 期间,被红卫兵夷为平地(图片来自展馆)。</div> <div><br></div><div>现在这座教堂是按照原建筑 1:1 的比例复建的,教堂内的圣像壁、钟楼、唱诗台等也尽可能的装饰如初。<br><br>只可惜,历史并不能被复制,它只是被人们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讲述罢了。</div> <div><br></div><div>那些当年的红卫兵们,绝大多数应该还健在的,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来此参观过,不知道他们的良心今天又作何感想?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那个疯狂的年代,来逃避自己内心的谴责。<br><br><br><br>就照片而言,伏尔加庄园还是挺漂亮的,但看来看去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大概是少了那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少了那无数人的足迹磨砺,少了那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气息,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空壳。<br><br>这里没有虔诚的信徒,没有摇曳的烛光,没有低沉的诵经声,只有游人稀碎的脚步声和相机偶尔的咔嚓声。</div> <div><br></div><div>太阳要落山了,我也该走了,这半天时间挺悠闲的。<br><br>人们来这里,饱览了俄罗斯的风情,带走的却是哈尔滨的记忆。这记忆,与真正的俄罗斯无关,只与这个下午的阳光、微风、流水和谈笑有关。<br><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br><br><br>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回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r></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