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闸镇彻底消失了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  上海市中山西路宜山路口东南角华宜大厦(中山西路2020号)的后面,是曾经的小闸镇。1950年代的小闸镇隶属上海县漕河泾镇管辖,1984年随漕河泾镇划入徐汇区,1985年正式归入新设立的田林街道。</p>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九年(1859),蒲汇塘筑堰堵港形成闸口,因堰体规模次于龙华口坝堰得名“小闸”。筑堰后形成固定泊船点,漕运船只装卸货物渐成集镇雏形。镇区主体位于蒲汇塘两岸,后形成河东、河西两大聚居区,街道格局呈丁字形。当小闸镇仍属于郊区农村时,被称为“小闸南瓜”的黄狼南瓜曾经非常受欢迎。历史上的小闸镇以蒲汇塘水运为交通枢纽,陆路交通主要与土山湾和虹桥镇关连,今日的文定路和钦州北路走向想必还有当年土路的影子吧。</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小闸镇启动“城中村”旧区土地征收和综合改造工程,到2022年镇内90%以上的建筑被拆除,当时的建筑以1980年代及以前的一至三层砖混、砖木结构民居为主(下照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小闸镇内最早建成的高层住宅,可能要算宜山路515号环线广场商住楼了,交付时间为2003年左右,包含两栋29层塔楼与商业裙楼,采用玻璃幕墙与铝板结合的现代设计风格,是集办公、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  环线广场沿街裙房的书城,因为脱胎于新华书店,故称“新华博库”,习称“博库书城”。然而它不属于上海新华书店,实为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在2005年开到上海的跨省经营连锁店。想想上海那些曾经常来常往的书店,除了福州路上海书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南京西路新华书店、淮海中路新华书店、静安寺新华书店、徐家汇新华书店等统统关门大吉了,生活圈子里还看得到的唯有博库书城。书城一楼的“漫书咖”已经不在,路过时曾见贴出公告招租一楼商铺,今开出一家“宠爱国际动物诊疗医院”。</p> <p class="ql-block">  较早建成的高层住宅还有小闸镇街123号南林公寓(2004~2005年),由两栋18层塔楼组成。南林公寓与环线广场比肩而立,都是紧靠蒲汇塘西岸的。</p> <p class="ql-block">  要说早,改革开放后在小闸镇这片土地上最早落户的,应该是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学校由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著名教育家潘序伦先生始创于1928年,名字取自《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1937年校舍位于北苏州路1040号,后因日寇入侵上海沦陷,1942年学校主体辗转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返沪,于1947年春迁入徐虹北路柿子湾新建校舍;解放后的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1980年复校但面临校舍、资金等问题,在各方努力下获得了中山西路2230弄的小闸镇土地并由上海市财政局拨款建设,于1987年举行落成典礼。遗憾的是潘老没有等到这一天,他在1985年11月8日93岁高龄时逝世了。该校于1992年改名为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016年,立信与前身为195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创建的上海市银行学校且历经合并、改名、停办又复校等一系列变化后在2003年重组的上海金融学院合并,才有了今天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立信现有徐汇、松江和浦东三个校区,设有15个二级学院。</p> <p class="ql-block">  学院大门口西侧2号楼立信书局内的立信会计出版社,初名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是一家出版会计、财经类图书,印制会计用品的专业出版社,由潘序伦先生与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创办于1941年。</p> <p class="ql-block">  立信以东的文定路口是中山西路2240号鼎力创意园区,一个集创意产业、文化艺术、科技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2017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  而隔一条文定路,路口一角今为文定路225号邻里汇(鸿泰·乐尔之家),一座集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社区活动于一体的田林街道现代化养老综合体,徐汇区首批“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示范点。</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东,我记得曾经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中山西路水果批发市场,地址似为中山西路2332号。经上网查询,查到一家成立于1989年初的华中果品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中山西路2368号)。2000年华鼎广场(中山西路2366号)竣工,大楼下的裙房最早好象是农工商大卖场,现为美千居商业广场。</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解释一下,我前面说的东南西北方位是按照路牌上的东南西北,可能跟感觉上的东南西北不太一样。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小闸镇一带的马路多不是正东西或正南北的,完全可能让你分不清东西南北。例如中山西路路牌上是东西向的,而与中山西路部分重叠的三汇路路牌标的却是南北向,而斜向与中山西路相交又几乎与中山西路成直角穿过的最后一小段凯旋路路牌上,也同中山西路一样标着东西向。</p> <p class="ql-block">  立信之西相邻的地块目前正在建设中,地图上标为中山西路2026号田林社区。施工铭牌显示,工程名称为“田林社区175a、175c街坊商品住宅项目”,建设地址为“宜山路以南,中山西路以西,华石路以北,蒲汇塘以东”,把原小闸镇的一大半都包括在内了。开工日期则为“2012年12月12日”,竣工日期空白。</p> <p class="ql-block">  转到文定路,上述建设地址范围内的尚汇豪庭,占据了马路两边的大部分。既有三段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高层公寓,又有红砖、坡顶的多层洋房,呈现西低东高、南北向布局。住宅小区分华石路88弄/文定路237号一期、文定路468弄二期(北区)、田川路357弄/文定路337号珺悦三期,建成于2015~2021年间。</p> <p class="ql-block">  文定路476号科技幼儿园,是创办于1994年的一所徐汇区公立转制幼儿园,全国首家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示范园,现设田林、漕河泾两个园区。其办园宗旨为“一切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好奇、好问、好学、好动”的健康乐群儿童为目标,构建科技特色园本课程体系,注重科学启蒙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接着,就来到了蒲汇塘上小闸桥。此地自古就有一座木桥,本名“延寿桥”,清乾隆十六年(1751)易为石桥,立碑有记;嘉庆三年(1798),乡人众捐重建;咸丰四年(1854)初,在兵灾中被拆除。有方志记载称: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上海县首任知县周汝楫到任并举家迁沪,附近的周沈巷宅基相传为周汝楫后裔聚居地。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他的八世孙周尚义看到蒲汇塘潮水急湍时常造成覆舟惨况,随即将情况呈报上海县知县,于是官府在遗贤渡附近修筑小型闸门以控制水势,由此本地得名“小闸”。另有方志记载则称:清道光十六年(1836)江苏巡抚林则徐疏浚蒲汇塘时,在肇嘉浜和龙华港交汇处筑坝形成水闸,乡人立下《小闸留坝碑》,可惜此碑未存世故难成实据。再有就是本文开头的说法,清咸丰九年(1859)筑堰堵港逐渐形成乡间集镇,人称“小闸镇”。总之,小闸”的由来众说纷纭,至今难以定论。原存小闸桥为小闸镇唯一的历史遗存,但亦是1984年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了,不过桥面仍保留着清光绪年间(1875~1908)铭文石刻(下照1上左来自网上)。而最近一次改造,我发觉桥面又大大加宽了,古铭文石刻已无踪影。</p> <p class="ql-block">  小闸桥连接起一条小闸镇街,显然桥东的文定路曾是小闸镇街东段,这条西段文定路至今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墓地(今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旁以其谥号命名的文定路未打通。</p> <p class="ql-block">  桥西,除了前述环线广场和南林公寓,剩下来的地块都已建成了一个公园,今年五一劳动节开放。节日里我恰巧路过,“地勘公园”几个大字醒目呈现在我面前。而曾经的小闸镇街(下照2上),则变成了公园内的主干道“银杏大道”(下照2下),原路牌(下照3)亦被摘除。这意味,“小闸镇”从此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留下的仅有点滴回忆。</p> <p class="ql-block">  我有点纳闷:这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址,公园完全可以叫做“小闸公园”呀,为什么不给人留一点念想,却非要取名“地勘公园”呢?看了主入口内的“上海地勘知识科普”牌子才明白:上海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现象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发育历史。全市地面沉降发育特征与趋势伴随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格局的调整、城市发展进程而演化,可以1965年为界分为快速沉降期和基本控制期两个阶段。2000年以来本市进一步加强了地面沉降防治力度,2009年至今地面沉降速率已持续控制在6毫米/年以内。小闸镇地面沉降监测站是上海首个地面沉降监测站,站内首座基标岩在1962年建成,作为市区首个基标岩对本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972年和1974年又在小闸镇各埋设了1座钢丝束导正基岩标,1999年再增建1座大口径基岩标、1口地下水监测井和1个GNSS监测点,4座基岩标组成了地面沉降测量基准网,将长期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可靠支撑。原来如此,地勘公园名符其实!</p> <p class="ql-block">  地勘公园以银杏大道为中轴线,轴上一个主入口广场和一个中心广场,东有台地花园、游憩步道、健身场地、阳光草坪等,西有地勘亭、儿童游乐园、服务驿站等。</p> <p class="ql-block">  从公园东南口出来突然发现,小闸桥西原接小闸镇街转向西北,直通与宜山路、钦州路相交的五岔路口,变成公园后现改筑了一段新的文定路转向西南,今与钦州路丁字相交了。小闸桥面和新辟文定路及原小闸镇街108弄地块是目前唯一没有完工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此地沿宜山路往东北约1公里处,还有一条与今蒲汇塘下游大致同向的蒲汇塘路。查阅相关资料,蒲汇塘路确实是填蒲汇塘而来。对照地图可知,蒲汇塘在今桂林路之前是由西向东的,与今宜山路蒲汇塘路口基本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转向南(偏东)连接蒲肇河与肇嘉浜相通,并经日晖港流入黄浦江。而宜山路近蒲汇塘路口,今有一条柿子湾路,是原蒲汇塘弯道的佐证。1949年前后,蒲肇河、肇嘉浜先后填筑为漕溪北路、肇嘉浜路,淤塞的蒲汇塘原下游段也于1957年被填埋,分别筑路为宜山路(部分)和蒲汇塘路。</p> <p class="ql-block">  今蒲汇塘自桂林路起就逐渐转向南了,在宜山路桥北更有一个明显向南的转折。这是因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上海知县刘郇膏自小闸起向南开挖穆家塘,使蒲汇塘与漕河泾相连,从而蒲汇塘借道穆家塘(即今蒲汇塘下游新道),在漕河泾镇经龙华港(旧称百步塘或白婆塘)流入黄浦江。</p> <p class="ql-block">  小闸镇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小刀会刘丽川的故事:清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在上海率众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汇成反清浪潮,一度占领了上海县城,小刀会起义指挥所曾设置在豫园点春堂。至咸丰五年(1855),清军联合英法联军围攻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分两路突围,刘丽川率150余人经徐家汇至小闸镇时,因蒲汇塘上的石桥被清军拆除,导致起义军陷入绝境,最终刘丽川在清军和民团的围堵下战死。</p> <p class="ql-block">  田川路,一条仅600多米长的马路,紧贴这段蒲汇塘东岸,河畔还同步建设了滨水绿道,集交通与景观功能于一体。南稍老鹰公园内则建有一座丽川亭,以纪念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我在想,田川路非地名命名,或许也与纪念刘丽川有关:“田”代表田林,“川”应该指刘丽川了。正如南市老城厢的丽水路,在清末叫障川路,原意是为了纪念镇压上海小刀会事件,当时的上海道台应宝时向江苏道台李鸿章请示,李鸿章决定将新辟的新北门城门命名为“障川门”,而通向该城门的道路也就叫“障川路”了,名字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实际上取此名的本意是指“障刘丽川”,解放后的1958年改路名为“丽水路”,我查了百度百科等并无以浙江丽水更名的说法,然而水通川,应该有暗寓纪念刘丽川之意。真是:“蒲溪鏖战迹无寻,怀古芦亭纪俊英。回首点春堂上事,风云叱咤震申城。”</p> <p class="ql-block">  话说周汝楫八世孙周尚义促成闸门建成后,还为闸门看守人员建造了三间住房。后来闸门被废弃,三间住房被改作“遗贤庵”,相传此庵为周氏家庵。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募捐改建后,遗贤庵易为道庙,以供奉城隍神为主,但未见正式庙名,只有俗称“东蓬场庙”。民国九年(1920),翻建西厅一埭及两庑,庙屋扩至二十余间。民国十一年(1922),乡人在庙内西厅创立“法华乡立第四小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学校改称“市立小闸小学”。清末民初,每逢东蓬场庙庙会,塔灯高竖,香火兴旺,市面兴隆,为小闸集镇增添不少风采。不过,东蓬场庙今已无存,也无人能说清楚此庙的来龙去脉。但是,市立小闸小学却留存了下来,它就是后来迁址柳州路620号的田林第一小学。同样来自小闸镇的还有一所张家厍小学,1993年整体迁址宜山路655弄7号后变身为田林第四小学。结果在2023年,田林一小百年校庆之后竟被并入了30岁的田林四小,正式更名为田林第四小学(柳州校区)。</p> <p class="ql-block">  今天,当你游走在原小闸镇的土地上,如果非要找出一点小闸镇痕迹的话,恐怕只有蒲汇塘小闸桥侧这块“中山西路小闸镇街133号”福褆健康公馆门牌了。可是,毕竟小闸镇街已不存,沿街地址改为文定路也是早晚的事,那么这块小闸镇街最后的门牌或许具有一定的收藏意义。</p> <p class="ql-block">  兜兜花园,沿华石路的尚汇豪庭前口袋公园,以“兜兜花园,邂逅自然”为愿景,打造市民家门口的休闲绿地,让周边居民们推窗可见景,出门即入园,扮靓城市微空间,“兜”住市民幸福感。步入兜兜花园,绿道蜿蜒流转贯穿整条绿地,云朵廊架、波浪坐凳、涟漪铺装,随处可见设计巧思。漂浮的云朵造型廊架是兜兜花园的亮点,地面则模拟出雨滴坠落湖面水波荡漾、层层涟漪的艺术效果,漫步其中便能感受造型变化的唯美浪漫。上海话里的“兜”字有“闲庭漫步”的意思,那就让我们在兜小闸镇域中,乐见小闸镇的巨大变迁吧。</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hl1i8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秘境探访(续)</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下一篇:</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by9eug"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漫步于东西上澳塘港畔</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