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雅典宪法广场</p><p class="ql-block"> ——从王权象征到民主圣地</p><p class="ql-block"> 王俊杰</p><p class="ql-block"> 2025.09.05</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6日,从北京组团前往希腊旅游。按照规划行程,游览景点主要包括:雅典娜神殿、宙斯神殿、伊瑞克提翁神庙、无翼胜利女神庙、阿迪库斯露天剧场、戴奥尼索斯剧场;1896年现代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大理石竞技场;国会大厦、宪法广场、无名英雄纪念碑及卫兵交接仪式;米克诺斯岛和圣托里尼岛。在这些游览景点中,有的游客喜欢目睹雅典卫城宏大的建筑奇迹,有的游客喜欢聆听宙斯等十二诸神的演绎故事,有的游客喜欢体验爱琴海的风情浪漫,有的游客喜欢崇尚奥林匹克精神。对于我,已从事法律实务36年,更喜欢探究苏格拉底以反诘法等逻辑规则的运用,打破权威独断,推动民主论辩,对任何未经检视的信念和假设都抱持怀疑态度,并进行严格审查的批判性思维精神。</p> <p class="ql-block">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在雅典城的心脏地带,米黄色的国会大厦台基下,有一片面积约两万五千平米(约3个半足球场)的水泥砖砌成的长方形场地,名为雅典宪法广场。在广场中央靠近国会大厦台基一侧,建有纪念一战期间参战将士的无名战士纪念碑。纪念碑前有2名卫兵持枪护卫,并每半小时进行一次换岗仪式表演。站在略显空旷的广场上,凝视着卫兵程序化的交接仪式,脑海里翻腾着宪法广场的历史波澜。</p> <p class="ql-block"> 1832年,新独立的希腊为彰显王权威严,择地筑宫,其前庭正是宪法广场雏形。铁丝网如不可逾越的鸿沟,将民众隔绝于王权圣域之外。王权借物理区隔构建尊卑秩序,将民众排除于政治核心之外,令权力在封闭场域中自我神圣化。</p><p class="ql-block"> 1843年,民众的怒吼终使这权力的铁幕崩裂。万千雅典市民冲破禁制,涌向广场,以集体行动,强行重赋空间的政治属性,将被规训的“王庭”转化为彰显公意的广场,要求奥托王民主立宪。国王被迫签署宪法,“宪法广场”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1944年,纳粹德军的铁蹄践踏于宪法广场之上。希腊国内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人民遭受苦难。民众的抵抗运动此起彼伏,组织罢工,并聚集在宪法广场进行示威,表达对占领者的不满和对罢工的支持。纳粹德军向手无寸铁的人群开枪扫射,宪法广场沦为暴力镇压民众的刑场。</p><p class="ql-block"> 1974年,实行高压统治,废除民主政治的军政府轰然倒台。雅典市民群聚广场,要求解除党禁,确立民主议会制度,宪法广场又成为民主重生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宪法广场再次成为民众抗议政府紧缩政策的风暴中心。民众聚集广场,愤怒的标语如林,控诉之声昼夜不息。讨论政治、经济替代方案。极大的展现了打破威权,批判性改进社会现状的实践勇气。</p> <p class="ql-block"> 雅典宪法广场,公民以血肉之躯在公共空间中对权力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其源头活水,可溯至两千四百年前在雅典街巷间游走的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柏拉图与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街头诘问,以“精神助产术”唤醒公民独立思考。他饮下毒鸩时那句“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以死捍卫法律尊严,实则为后世立下民主精神的基石。柏拉图在《克里托篇》中构建公民与国家的神圣契约,亚里士多德则定义爱国为“对权威的质疑不是背叛,而是公民的神圣责任,是促进共同体良善生活的实践”。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下,以质疑、辩论、追求真理为终极目标,创设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的逻辑推导理论,不仅推动了古希腊民主论辩求真求实的先河,更是为世界科学与哲学发展,以及司法辩论制度的确立起到了奠基性作用。</p> <p class="ql-block"> 当朝阳为无名战士纪念碑镀上金辉,卫兵铿锵的脚步声与和平鸽的鸣叫声在宪法广场上空交织,广场上聚拢的人群,他们或许要抗议,或许要庆祝,或许是观看卫兵的换岗仪式,或许只是来喂喂鸽子。但无论做什么,脚下的水泥板都会记得,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往民主自由里走。我恍然看见,还有在晨曦下辩论的古老身影,从未离开过他们深爱的雅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