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寻踪 药园探珍|南京史迹寻访明朝系列之三十一

点石成金

<p class="ql-block">地域:南京市钟山风景区南京中山植物园北园</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9-5资料选辑、9-6上午照片拍摄</p><p class="ql-block">主题:为《本草纲目》李时珍——游中山植物园之药用植物园</p><p class="ql-block">编辑:点石成金</p> <p class="ql-block">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p><p class="ql-block">活动通知</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期</p><p class="ql-block">明朝系列之三十—</p><p class="ql-block">一、本期主题</p><p class="ql-block">为《本草纲目》李时珍——游中山植物园之药用植物园</p><p class="ql-block">二、活动时间</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6日(本周六)</p><p class="ql-block">上午8:30——10:00</p><p class="ql-block">三、集合地点</p><p class="ql-block">中山植物园北园门前</p><p class="ql-block">四、交通路线</p><p class="ql-block">公交20路、315路至中山植物园站下</p><p class="ql-block">五、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1、中山植物园8:30开门,南京当地户籍60周岁以上者免票,请参加活动的群友注意携带身份证。60岁以下者需购票入内。</p><p class="ql-block">2、天气依然炎热,请群友根据自身条件慎选参加。活动全程在中山植物园北园内,活动时间两小时左右。</p><p class="ql-block">3、公益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互不承担任何安全责任,活动参与人均视为认可此条款。</p> <p class="ql-block">在活动举行前,主持人云中漫步依照惯例,向群友发送了供大家预习的如下图文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通史》之记载~~</b></p><p class="ql-block">李时珍与南京</p><p class="ql-block">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历尽艰辛,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易稿,终于完成了他伟大的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但出版成了个大问题,李氏仅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出版这部鸿篇巨著,故于万历八年(1580)携徒庞宪由家乡到南京谋求解决。此时的南京已成为全国的出版业中心又是书商云集之地,所以李时珍选择南京印刷出版《本草纲目》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李氏在南京期间,对《本草纲目》又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他在南京接触到许多刚刚流行起来的名贵药材,如“山漆”,并且有机会和泉州一带的舶商广泛接触,从他们那里深入了解和考察到一批海外药材及边远少数民族药材的状况。“山漆”始载于《本草纲目,草部》:“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在卷二十六《茴香》中载:“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俗称舶茴香......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别,但气味同尔。北人得之,咀嚼解酒。”从上述药物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李时珍在南京考察期间和各少数民族的贸易商人以及海外舶商有着密切的交往,像山奈、曼陀罗、月季花、阿芙蓉、炉甘石、番木等,都是此时经过考察新增的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药学宝库。宣德八年(1433),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回国,带回了不少海外奇珍,其中就包括不少异国草药,并在南京狮子山麓静海寺、牛首山等地栽种,如丁香、乳香、紫檀木、婆罗树等。其中种植于永宁寺的蘑葡花,其花瓣似莲,外紫内黄,当时有人误认为是栀子花。李时珍也曾到静海寺研究郑和带回来的各国花草,以补充《本草纲目》。李时珍不仅“搜罗百氏”,还“采访四方”,他经常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深入南京的摄山(今栖霞山)、茅山、牛首山等地进行调查、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本草纲目》中介绍国外药物的章节内容充实丰富,与他在南京的考察活动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李时珍在不懈努力完备《本草纲目》的同时,仍不停地为出版刊行事宜四处奔波。几经周折,终于在万历十八年(1590)联系到金陵书商胡承龙,出资刻印。万历二十一年(1593),该书正式在南京刊印,三年后正式首刻问世,很快就风行全国,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必藏之书。金陵版较为符合李时珍原作的面貌,是《本草纲早、最珍贵的版本。至今存世之版本共7部,其中5部收藏于国外,国内仅有2部,分别藏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版《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及科技学术价值无可估量,德国柏林皇家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日本学者森立之批改过的“金陵本”尤为珍贵。这是中医学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b>南京中山植物园</b></p><p class="ql-block"><b>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b></p><p class="ql-block">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矗立着中国最早成立的一座植物园。这座植物园的建设团队囊括了当时的诸多专家,包括林学家傅焕光、植物分类学家陈嵘、艺学家章君瑜、建筑大师杨廷宝等,其规划、设计、建造不仅见证了中国植物园建设发展的历史,而且充分展现了中国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成就。走进中山植物园,让我们一起探索植物王国的奥妙感受中国园林建筑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规划设计立意高远、兼及广博</b></p><p class="ql-block">紫金山是钟灵毓秀之地,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p><p class="ql-block">1926年,中山陵工程开工不久,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就决定在陵园内建立一座植物园。建筑师吕彦直、金陵大学农林科主任过探先东南大学植物及森林学教授陈焕,共同组成植物园计划委员会,负责筹建植物园。1929年,由林学家傅焕光、陈嵘勘定。陈嵘选择以明孝陵为中心,划地约200万平方米,作为植物园园址。该处地理环境优越地形多样,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适宜各类植物生长的区域。</p><p class="ql-block">勘地已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钱崇和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秦仁昌等进行了实地勘察,对植物园予以规划,拟就草图,最后由国艺学家章君瑜主持总体规划设计。章君瑜先生依据庭园设计原理,绘成计划图。各区设置布景均利用天然地形,道路、建筑、池塘、竹林等图中均标示清楚。</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植物园正式定名为“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其宗旨为搜集及保存国产草木本植物;输入外国产的、有价值的植物种类;做植物分类、形态、解剖及生理、生态、繁殖之研究;供学校学生实地考察;引起一般民众对于自然美及植物学之兴趣,并明了植物伟大之效用,及对于人生之重要;为城市民众怡养性情之所。根据植物园的建设宗旨及所处地理环境,规划出13个专类园区:蔷薇区、应用树木区、分类植物区、枫树区、果木区、蔷薇科花木区、牡丹芍药区、灌木区、松柏区、 水生植物区、热带植物温室区、应用树木温室、花草湿室。</p><p class="ql-block">规划说明中对各展览区位置、展区面积及栽培植物种类予以一一阐述,可请详尽。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植物园的规划设计立意高远、兼及广博,其备了现代植物园的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b>建筑大师设计办公大楼</b></p><p class="ql-block">走进南京中山植物园北园,这里绿树葱茏、繁葩竞秀、芳草如茵,让人心旷神怡。孙中山铜像背后是一座颇有民族风格的大屋顶建筑,红墙青瓦,飞檐翘角,庄重典雅,引人注目。这座建筑是谁建造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建于1954年,是植物园的综合办公楼,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办公楼分为三层,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植物园于1929年正式开始筹建,并于1930年兴工。到1937年底,植物园已建成多个展览区。抗日战争期间,植物园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因缺乏经费,植物园发展缓慢。</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思来总理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于1954年4月重建植物园。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植物园正式定名为“南京中山植物园”。彼时,国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建造了试验研究温室,购置了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创造了必要的研究工作条件。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这座综合办公大楼。大楼三楼还设立了科普馆,通过视频动画、实景还原、互动触摸、幻影成像等多种形式展示植物科学知识。</p> <p class="ql-block">活动集合地点:中山植物园北园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6w8xas" target="_blank">链接|初夏之南京中山植物园</a></p> <p class="ql-block">众群友在中山植物园北园大门口集合打卡后,即进入园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本期主题</b></p><p class="ql-block">为《本草纲目》李时珍——游中山植物园之药用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中山植物园简介</b></p><p class="ql-block">南京中山植物园位于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南侧天堡城南峰主坡,占地面积186公顷(2790亩)。</p><p class="ql-block">早在1926年7月,中山陵建造工程开始不久,就决定在中山陵园内建立一座植物园。</p><p class="ql-block">1929年初,陵园主任技师<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aO1A5d_hL5QIrfX3hcF_Q"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傅焕光</a>等勘定明孝陵、梅花山和前湖一带土地3000亩作为园址,邀请钱雨农、秦昌仁两位植物学家详细勘察,由陵园技师章君瑜主持总体规划。</p><p class="ql-block">1929年11月,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成立,为南京地区园林科研机构之始。经过近10年的苦心经营,植物园在海内外有了较大的知名度。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科研中断,各种植物仅残存十分之二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植物园做了一些恢复工作。但因缺乏经费,发展缓慢。</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1960年发展成为南京植物研究所,以后一直保持园所一体的机构体制。1970年划归江苏省领导,改称江苏省植物研究所,亦名南京中山植物园。1978年,中山植物园被确定为中国四个重点植物园之一。1993年,实行江苏省与中国科学院的双重领导,定名为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亦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p><p class="ql-block">中山植物园药用植物园面积2公顷(30亩)。收集药用植物700余种,隶属131科429属。 原产中国的特有中草药小檗、喜树、七叶树、盾叶薯蓣、七叶一枝花和黄莲等都荟萃于此。园内按药用部位及生态习性分为根及根茎药区、花果及种子药区、茎叶全草药区、藤本药区和阴性药区。药用植物园是药用植物资源引种、保存和发掘利用的重要研究基地。</p> <p class="ql-block">药用植物园的李时珍塑像</p> <p class="ql-block">三、李时珍</p><p class="ql-block">据《明史》:李時珍,字東壁,蕲州人。好讀醫書,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蘇恭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後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雑,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乃窮搜博採,芟煩補闕,歴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藁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増藥三百七十四種,釐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餘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詳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p><p class="ql-block">未幾,神宗語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時珍官楚王府奉嗣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金陵版《本草纲目》</b></p><p class="ql-block">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历尽艰辛,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易稿,终于完成了他伟大的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于万历八年(1580)携庞宪由家乡到南京谋求印刷,因此时的南京已成为全国的出版业中心,又是书商云集之地,所以李时珍选择南京印刷出版《本草纲目》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李时珍在南京寻求付印期间,对《本草纲目》又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回国,带回了不少异国草药,并在南京狮子山麓、牛首山等地栽种,李时珍经常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深入南京的摄山(今栖霞山)、茅山、牛首山等地进行调查、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并长住净海寺研究。《本草纲目》中介绍国外药物的章节内容充实丰富,与他在南京的考察活动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李时珍在不懈努力完备《本草纲目》的同时,仍不停地为出版刊行事宜四处奔波。几经周折,终于在万历十八年(1590),通过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的推荐,联系到金陵书商胡承龙,出资刻印。万历二十一年(1593),该书正式在南京刊印,三年后正式首刻问世,很快就风行全国,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必藏之书。金陵是《本草纲目》最早、最珍贵的版本。至今存世之版本共7部,其中5部收藏于国外,国内仅有2部,分别藏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版《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及科技学术价值无可估量,德国柏林皇家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日本学者森立之批改过的"金陵本"尤为珍贵。这是中医学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sbITR3eTm1ofpfrzALjCg" target="_blank">南京中山植物园,一个可以“穿越”的植物世界</a>作为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植物标本收藏中心之一,南京中山植物园拥有超过 7000 种活体植物。此外,这里还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植物学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o7IS0txCjrpBRW9XcqTMg"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课程回顾】在盛夏的植物园,给自然一个深深的拥抱</a>在南京中山植物园的绿色怀抱里,近40名7-11岁植物王国小探险家们集结完毕,参观特别开放的植物园标本馆后,一场知识与乐趣交织的奇妙探险就此拉开帷幕!<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XaN1t_KHUvvyvmkbThy3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傅焕光:紫金山上栽树人</a><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aO1A5d_hL5QIrfX3hcF_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紫金山上栽树人(续)</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2Yj8QtomFBfbh1e8ILBwg" target="_blank">李时珍与《本草纲目》</a>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NpORw5Up5Fj_d-pa2JokQ"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李时珍之于金陵</a>万历七年(1579年),62岁的李时珍携《本草纲目》书稿亲赴南京,意图借助这座文化重镇的出版资源完成刊刻。彼时南京作为明朝陪都,汇聚全国顶尖书坊与学者资源‌。他寄居城北静海寺三年,期间常赴牛首山、栖霞山实地采药,验证书中记载,并修订内容‌。王世贞作序的转折‌……<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jTIaYk7sc9z51rT9M7jv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中药谜团|抱憾的《本草纲目》,后人的无心之举,失传在历史长河的神奇中药</a>李时珍为了《本草纲目》发动了子孙三代,全家老小一齐努力,共同手书了这部传世名作,中医巨著。李时珍离开了,但是他的足迹布满了大江南北,他的事迹流传在百姓的口耳之间,身背药囊、手持药锄、踏遍山野、嚼得草根的清瘦、健谈的老神医,活在了患者与百姓之间。</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d7I7mYQ4K7UP9MYZ0fhmA" target="_blank">王世贞,如果李时珍是《本草纲目》的“妈”,那他就是“爸”</a>李时珍求见了王世贞好几次,可是王世贞一直闭门谢客。直到王世贞看到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世贞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这才让李时珍见到了王世贞。王世贞正要为《本草纲目》作序,可是这毕竟是利益家国的大事,一个人修的本草难免有一些纰漏。于是李时珍决定再回去整理一次,王世贞答应等李时珍整理好之后一定给他作序。于是,又是一个10年,10之后,白发苍苍的李时珍再次带着《本草纲目》来见王世贞,王世贞把早已给李时珍作的序交给了他,并让著名的客商胡承龙一起帮助李时珍……<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QMSplA6elvx7uaV-Hma5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王世贞和《本草纲目》</a>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是医疗工作者的典范,其倾注毕生心血编纂的《本草纲目》乃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该书定稿后,却遭遇重重困难,几乎未能印刷出版。幸得苏州人王世贞鼎力相助,才顺利刊行……<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LbMOnEs4BWyQseJWShUf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在南京由胡承龙刻印而成的《本草纲目》是该书祖本</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fnDVglBnuhqlpE6dG8s7Q" target="_blank">世界上唯一可流通金陵版全本《本草纲目》现身伍伦拍卖</a>明万历二十一年金陵胡承龙刻《本草纲目》是唯一一部李时珍直接参与校对刊刻的版本,也是唯一一部由李氏家族自己编纂的版本。全52卷分16部60类,共收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万余首,附图1109幅,堪称明代以前中国传统医药的集大成者。<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H0PZr75jGazq29xMX3bL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典耀中华 |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穿越400多年为李时珍圆梦</a>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以《本草纲目》为切口聚焦中华医学典籍,通过“时空双向互穿”的独特方式,不仅让今人回到古代叩问先贤,也让李时珍穿越到当下,弥补了他未曾亲眼见证《本草纲目》刊刻出版的遗憾。一起来了解李时珍是如何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和出书难,历经近三十年修撰巨著的动人故事吧!<a href="https://health.baidu.com/m/detail/ar_4473179719014701879"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a></p> <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为云中漫步(萌爷爷)收集整理。</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清)张廷玉等《明史》、范金民等《南京通史》(明代卷)、王鹏善《钟山志》、张智峰等《极美钟山.人文篇.匠心独运》、石三友《金陵野史》、李朝润《玄武新志》等。</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短视频源自群友:云中漫步、老羊、兰花、金牛、紫色、行者、桥桥奶奶、满意不、钟山怡人、当当、萍缘、阿康、顶怀、阳光、拾小妹、点石成金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