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元节,是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的日子,是一个秋尝祭祖又表达着祈祷祝福的华夏传统节日。<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中元节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下元解厄。而“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因而这三天就分别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元节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故乡旧俗在农历七月十五当日晚,僧人乘船,吹打乐器,诵盂兰盆经,俗称“放焰口”。另有放河灯一习,即:把糊好的“莲花灯”放入河中,顺流而下,河中星灯明火。传说溺死者若得此灯,则可复生。家家烧纸,上坟祭祖,超度亡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庆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010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中元节的传说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中元节(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目莲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莲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目莲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从小就诚心向佛,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他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正在地狱里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目莲救母目犍莲於是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看着自己的母亲受煎熬,内心真是痛苦不堪,便立刻求佛祖指点他营救母亲脱离苦海,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你母亲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生前罪孽太深重了所以才会有这种报应。要救她,不是你独自一人办得到的。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你必须在七月十五日当天,为各地的出家人准备百味五果,供养他们。这样,集合了所有僧侣及众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难。”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於是目连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并普渡了别人的父母亲。 佛教称为「盂兰盆」法会。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公元265年)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b></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