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明臣(3)李鸿章

刘江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编号:4719936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文/编辑:刘江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网络图片诚心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近,我又拜读了张鸿福著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1)平步青云,(2)洋务巨擘,(3)帝国烽烟这部历史长篇小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鸿章,原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生于1823年2月15日,卒于1901年11月7日,享年78岁。李鸿章的一生,如同一个巨大的舞台剧,从繁华的起点到沉重的落幕,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与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在《自序:我写李鸿章》中是这样评价李鸿章的:李鸿章的发达缘于奉曾国藩之命创办淮军救援上海,他乘坐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从安庆跨越千余里太平军的占领区到达西洋文明最集中的地方上海,从此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和风生水起的洋务事业。他在当办洋务,被群起而攻之,骂之为崇洋媚外,骂之为汉奸,甚至以为要断送大清江山社稷。但李鸿章不为所动,发挥了超凡的韧性,因为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落后与差距,认为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只有实行变革中国才有出路,“穷则变,变则通”。李鸿章的见识,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精英阶层。然而李鸿章不幸却当了大清国的“奸臣”,成了晚清的箭靶子。李鸿章的功与过,历史会给于公正的评价。即便我们这些自觉比李鸿章聪明的事后诸葛亮,生在李鸿章的时代,大多数人也不会比李鸿章更聪明、眼界更辽阔。所以,我不敢说这是写李鸿章最好的小说,但我敢说这是一部最走心的小说,值得一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鸿章的早年生活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父亲李文安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官员,对李鸿章的影响深远。在父亲的熏陶下,李鸿章自幼便对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也让他背负了巨大的负担。他必须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获得官职和家族的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的河流中,每个事件都有其深远的影响。1840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个事件对李鸿章的未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战争的失败和国家的屈辱让年轻的李鸿章深感震撼,他开始思考如何振兴国家,改变民族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853年2月1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场运动震撼了清朝的统治,也激发了李鸿章的雄心壮志。他决定投身军旅,为国家效力。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李鸿章显示出了出色的领导和战略眼光。他的才华和勇气得到了上级的赏识,被提拔为江苏巡抚。然而,在仕途的辉煌背后,李鸿章也遭受了争议和批评。他的崛起被一些人视为权谋和利益的产物,他的政策被指责为过于妥协和软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870年,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职位让他成为了清朝的重要决策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他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然而,他的政策也引发了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抗议。他的现代化主张与保守派的主张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而他对外的软弱态度也被一些人视为卖国行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的河流中充满了波折与变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对李鸿章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李鸿章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备受批评,他的领导能力和政策被一些人视为失败的原因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战争的阴影下,李鸿章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声誉受损,地位动摇。晚年的李鸿章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了余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即使在晚年的困境中,李鸿章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主张。他积极参与外交活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期待,希望中国能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和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京去世,享年78岁。尽管他在人生中经历了种种争议和挫折,但他仍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鸿章的一生,既有功绩也有过失。他是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他的行动都深深地烙印在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长河中。他的一生,如同一个多面镜,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鸿章辉煌了一辈子,老了落下个“卖国贼”的名声。这就是晚年时期的李鸿章留影,照片中他拿着扇子坐在椅子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气魄消失不见,只有老态龙钟、微曲的背和有点歪斜的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22px;">提起李鸿章,人们总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同治中兴的功臣;也有人骂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有人赞他力主洋务运动;也有人指责他在甲午战败后成了“卖国贼”。</span> <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大臣,李鸿章成了众矢之的,这也难怪。但梁启超却觉得不能把大清的失败全怪到李鸿章一个人头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鸿章的一生,可以说是大清盛衰的镜子,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海战,他几乎经历了所有的大事件。一个人的命运,真的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时,昔日的功臣也成了众人口中的误国者,这就是身处乱世的悲哀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年的李鸿章,真的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好不容易官复原职,却饱受争议。东南互保本是权宜之计,却被视为抗旨,面对列强他想维护国家利益,却又难免受制于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谓人生如戏,李鸿章算是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李鸿章也不例外,他身上有晚清那个动荡年代的烙印,注定逃不开那个时代的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再强大,也难以对抗时代的洪流。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给后代留下的钱可是真金白银,这点无法抹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岁的毛泽东如此评价李鸿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只有20岁的毛泽东曾用李鸿章注解《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庄子》能瞬间联想到李鸿章,将之写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可以说是非同凡响的发散性思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用“水浅而舟大”评价李鸿章,是感叹李生不逢时。舟大代表事业大和能耐大,水浅代表资源少、环境差。李鸿章作为大清国思维最前卫、办事能力最强的封疆大吏,其在很多问题上的思路,已经超出了大清国官僚集团的理解上限。再加上清王朝内部问题重重,从而使得李鸿章只能调动极其有限的资源来追求一个过于超前的目标。其失败,更多是时代的悲剧、集体的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这段话时的毛泽东,正是立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的风华少年。这个时候的毛泽东,看问题别有一番犀利,也别有一番视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虽然很多人喜欢从道德和动机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但毛泽东却更强调能力与格局的问题。在他看来,李鸿章当年打内战是一把好手,对付太平军(发)和捻军(捻),可谓内战内行,这就是一洼水可以浮起一叶草(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所以说李鸿章:“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等到李鸿章要打外战时,就不免一败涂地。可谓外战外行。但这并非道德问题,而是能力与格局问题。因为把握一国大政,和列强角力,外交、谋略,不是内战思维所能应付。这就是“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启超对李鸿章一生功过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启超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同时也为其见识的局限和生不逢时感到惋惜。在那个风雨飘摇、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梁启超悼念李鸿章,既悲逝者,亦是自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启超尖锐地指出李鸿章“不学无术,不敢破格”。认为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在19世纪竞争进化之世,只知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还挟小智小术与世界著名政治家相角,虽鞠躬尽瘁却难有成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总而言之,李鸿章缺乏现代政治家的眼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启超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他认为人会受社会思想习俗所困,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被舆论唾弃、留下骂名,但梁启超觉得把失败责任都归于他一人并不公平,这会让其他官员推诿责任,使国民放弃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李鸿章去世时,一般人认为其功绩在镇压太平军与捻军,毁在中日之战,但梁启超观点相反,认为内战是兄弟阋墙,御外才是真英雄,不过他觉得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