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二战影片的欧旅

梦白浪

题图是哪里?答案:奥 斯 维 辛<div><br></div><div deep="9">去年深秋的欧旅,粗略估计旅程有4500公里,相当于在国内进行下述城市的火车和长途车:<br data-filtered="filtered">北京——济南——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宁——贵阳——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石家庄——北京<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旅游关注点依顺序大体是:二战历史、古代历史、艺术史、建筑史、自然风景。<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痛恨战争,但喜欢看战争电影。因为“战争留给人们的启示与思考是长久的、深刻的,在我们的心中形成终生不散的块垒”</div><div deep="9"><br data-filtered="filtered">以反映二战的电影为导游、圆梦影片涉及景点,满足矣。<br data-filtered="filtered">当然,这些战地和纪念地并非都是老幼咸宜、喜闻乐见。<br data-filtered="filtered">限于篇幅只简单介绍部分,很多地点还要以后详述。<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以大战前夜为背景的影片,如《音乐之声》前面已提过,无需重复。<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br></div><div>西德/法国影片《锡鼓》<br>根据根特名著改编,新德国电影代表作之一,获197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br>涉及地点:格但斯克<br></div> 格但斯克市的波兰邮局是欧战爆发地之一。1939年9月1日晨,德军向这所象征波兰主权的建筑发起攻击。<br> 电影中安排主人公奥斯卡的舅舅在这里工作,以怪诞手法描绘舅甥在战火中继续牌局。<br>舅舅随后被德国人处决。<br>对格但斯克了解不多,赶来主要是因为这部德国经典作品——有些电影镜头实在让我反胃。 战地旧址依然作为邮局开放,楼体很大一部分空间开设纪念馆,反映那场战斗及但泽时期城市风貌。 波兰影片《卡廷》<br>途经地:华沙<br>1940年的这起事件最终以俄罗斯官方道歉告一段落,2008年拍成压抑的片子。既然不能去卡廷现场,就将华沙的卡廷纪念馆列入行程。<br> 纪念馆位于华沙以北、沙俄时期军事堡垒的东南角,阴森异常,胆虚者建议放弃。进门隧道墙壁用灯光打出缓缓下行的人流,似乎两万多名冤魂都被招回,随我一同进入。佩服里面的服务员大姐,整天坐在古堡内,看护地里挖出的众多遗物,非内心强大者不可为之。<br>为了照顾未成年者,骇人场面有屏风遮挡,身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探看。 法国影片《虎口脱险》 <br>地点:巴黎<br>相比之下,法国影片令人赏心悦目。1966年的这部作品开创了笑眼旁观战争创伤的先河(当然因此也受到舆论抨击),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br> 根据影片内容,我将其发生时间设定在1940年秋至1942年秋。<br>来了巴黎才发现这风刮得有多离谱:三个英国佬落地分别在动物园、歌剧院和巴黎西北角,彼此距离都超过15公里。<br>编导原来计划把剩下两个飞行员也写成故事,一个落在香榭丽舍大道,一个直接掉进德国兵营,这样戏弄被俘者多少不够厚道。<br>前半部剧情都发生在巴黎,至少要看看外景地——好友海军大将特意去了土耳其浴室。我曾设想去动物园和“漆桶跌落事件”发生地,结果只去了歌剧院,还在外观维护中。<br>乐而不尽兴。 捷克影片《类人猿行动》<br>地点:布拉格<br> 1942年5月下旬捷克伞兵消灭海德里希的“类人猿行动”先后两次被搬上银幕,个人更欣赏早期的黑白片,风格和道具更接近历史。<br> 我把布拉格这座教堂也称为“伞兵教堂”,最后交火发生的地下室于五十年代被开辟为纪念馆。<br>一个人在里面呆了二十分钟,梦回那场战斗(幸好没有别的游客打扰我)。地下室阴气同样很重,本来就是骨殖放置处,电影中可以看到白花花的一堆,当时向地下室灌水后漂得满地都是。<br> 从服务柜台提供的地图,我得知袭击海德里希的具体地点所在,自然也要实地查勘,那里已是沧海桑田。<br>在行动地树立的纪念碑。 美国影片《安妮日记》<br>195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等3项奖。<br>涉及地点:阿姆斯特丹<br> 刚刚看完,时间上也属于巨片,长达170分钟,在104分钟设置了幕间休息。<br>原著多年前拜读,本身印象平平。能将日记改编为电影且如此长度(只综合反映了几天的内容)而不使观众困倦,确实是大手笔,应该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br> 电影号称在小屋故地拍摄,我想只能是拍街景,里面空间狭小难以工作。<br>片中饰演帅小伙彼得的演员理查德贝梅尔三年后饰演了《最长的一天》82空降师二等兵“荷兰人”舒尔茨,“实现”了他对安妮诉说的当兵梦想。<br><div>2017年他仍在电视剧中出现,并担任导演。</div> 片中德国小伙满脸稚气,天使面孔的魔鬼。<br> 1944年8月4日,外面在砸门,几个人无奈地准备接受命运摆布。<br> 我来到安妮小屋,才发现这里需要预约,而且排起长队,因而放弃。 片头的教堂 原来的街门入口 街头的安妮雕像。我献上一朵玫瑰 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br>1993年上映的巨作,使“奥斯维辛”类影片又达到了新高度。1994年奥斯卡奖获12项提名、夺走最佳导演等7项奖。<br>涉及地点:克拉科夫<br> 斯皮尔伯格带领摄制组来到克拉科夫时,全美犹太人协会曾出面阻止,反对打扰亡魂。斯皮尔伯格不仅亲自返美解释,还将摄制组转到距离奥斯维辛几十公里外的地区,搭建布景完成了拍摄工作。<br>原本这个无名小镇完全被克拉科夫的声望所遮盖。如果把华沙视为波兰的北京,克拉科夫就是华沙的西安、欧洲知名古都,现在去奥斯维辛的“观览”车基本来自克拉科夫。<br>安妮全家被德国人发现后驱逐到奥斯维辛,其父坚持到次年一月被红军解救,安妮和姐姐丧生于德国中部的卑尔根营地。<div><br>辛德勒去世五十年的时候我来到克拉科夫,辛德勒工厂现在是市内另一处“景点”,事先不知道,兴趣也不大。</div> 从克拉科夫乘火车去奥斯维辛,但没有入内(不想走进那片被改造得如同美景公园的地域,感觉荒诞),在纪念品商店逡巡良久,买了柜台上唯一的一本中文导览册。 美国电影《最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div>地点:诺曼底<br></div> 1962年的全景巨片《最长的一天》是一部数星星剧:约翰韦恩带头,罗伯特米彻姆、亨利方达、理查伯顿等明星一大堆。可惜既生瑜何生亮,角逐奥斯卡时败给了另一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只获得最佳黑白片摄影、最佳特技奖。<br>《拯救大兵瑞恩》获1999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奖(对其理念和一些角色设计不感冒,我没有买碟)。<br> 1944年6月,黎明前的夜幕即将被撕裂,用火与剑。<br>诺曼底登陆八十年之际,在这两部名片的指引下,我的行程。。。。。。不尽如人意。比如大兵们踏上了海滩,我却没有(时间不足!)。 诺曼底交火一个多月,所有村镇都不能置身事外,沿途战斗纪念馆多如牛毛。<br>“拯救大兵”为美军陵园作了高能无言宣传,园内也有一个纪念馆,是我唯一见到有沙威安检的地方。他问我有没有带“纳伊芙”,脑子里有限的法语单词怎么也对不上这个字样,后来明白是他讲的是英语(法语发音“骨多”),简直要爆笑,我带那家伙干啥!切法棍吗? 美国电影《巴黎战火》<br>地点:巴黎<br> 1966年的这部老片子前一篇已经介绍过了,是欧游回来的马后炮。<br> 片中有句名言:得见巴黎,此生无憾(See Paris and die) 波兰电影《下水道》 <br>1957年的经典影片。<br>地点:华沙<br> 华沙起义比巴黎起义早、延续时间长、结果悲惨得多,至少专门为此拍了两部影片,各有千秋。<br>华沙有相当规模的纪念馆,我事先地图查到,但不知怎么回事,实地就是无处寻觅。好在城内还有个小型纪念馆可以凭吊。 英国电影《遥远的桥》<br>1977年的这部作品似乎终结了西欧全景战争巨片的创作,同样是全明星阵容,未获得奥斯卡奖。<br>地点:阿纳姆<br> 1944年9月的“市场——花园行动”战役使这个荷兰小镇名声大噪同时彻底毁灭,荷兰人哀叹“我国再也经受不起元帅(蒙哥马利)的第二次折腾”。 <div>肖恩康纳利尚未出名时,在《最长的一天》饰演一个英国大头兵,而在本片中已经是英国将军、主角之一。</div><div><br></div>缺心眼的皇家空军将空降场设在距离城市那么远的地方,我从市南端的大桥(战略目标)到空降师临时司令部也颇费周折。<br>两处均设有纪念馆,司令部北侧草坪建起高大的纪念碑。 作战正值华沙起义接近尾声,波兰伞兵急切渴望去解救同胞,却被白白消耗在阿纳姆,伤亡高达七成。<br>今年2月,饰演波兰伞兵旅长、苏萨华斯基将军的老戏骨吉恩哈克曼去世,享年95岁。 美国电影《战场》 <br>地点:巴斯托尼<br>这是最早反映比利时巴斯托尼战斗的影片,近纪录片风格,194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与剧本、最佳黑白片摄影两项奖,打破了当时好莱坞战争片票房。在其之后,电影《坦克大决战》、《巴顿将军》、电视剧《兄弟连》都以一定篇幅再现了这场战斗。<br> 巴斯托尼现在有四五处遗址及纪念馆。<br> 剧照来自《兄弟连》。 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影片《帝国陷落》<br>地点:柏林<br>二战时欧战的最终目标是柏林(虽然不是最后停火的城市),至今仍如同强力磁石,牢牢地吸引着二战军迷。<br>好像苏德乐于拍关于柏林的片子,西方则漠然视之。 苏联电影《解放》系列之《最后一击》提到地铁隧道内的战斗,煞有介事地标出“市中心站”——今天确实还有这一站。<br>乘地铁时路过,这几站都显得老旧,简单的单排桁柱支撑一如当年。 <div>2004年的这部影片曾获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未能像《锡鼓》那样获奖。2019年主演冈茨去世,也曾欷歔一片。</div> 小胡子办公地和最后藏身的地下室都被抹得一干二净,盖起了多层居民楼。出于好奇,还是旧址溜达一圈,只能看到简单介绍的牌子。 玩火自焚的下场 英国电影《第三人》 <br>被誉为英国战后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经典,《公民凯恩》两位主演联袂,个人认为很精彩,但仅获得奥斯卡1950年最佳黑白片摄影奖。<br>地点:维也纳<br> 欧洲战后疮痍满目,无力复兴,初期通过马歇尔计划得以苟延。<br>影片反映了四国共管奥地利时期的混乱,著名的黑风格电影。大概因为有名,维也纳设立了关于该片的博物馆,我没有去。<br><div><br></div><div>为《虎口脱险》配音的尚华、于鼎在片中依然有“对手戏”,不过不是主角,场景寥寥。</div> 城市东南的墓地在片中多次出现,男女主角的相遇、分手都在这里进行,寓意死亡孕育出新生。 欧洲不仅在电影里频繁成为修罗场,今日还是战火未息之地,令人感慨。<div><br>以《安妮日记》的片尾图像结束本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