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原始的美与震撼

行之

<p class="ql-block">非洲南部是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土地。这里有古老而瑰丽的沙漠风光,举世闻名的维多利亚瀑布,壮丽的桌山-十二门徒岩山脉与好望角海岸线,还有独一无二的野生动植物奇观,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与历史。与此同时,南部非洲也是一片不易抵达的目的地——从西雅图出发,需要耗费近40小时的飞行与中转,旅途颇为辛苦。正因如此,一次尽览这些心中向往的风景便成了我们的首选与期待。幸运的是,今年8月,我们随“看风景旅游”(Global View Tours)踏上了这段旅程,走访了七个国家,心愿终得以实现。此次同行的,还有我们在西雅图相识多年的好友——笛与秀子夫妇。纳米比亚,是我们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婉仪和我于8月3日晚抵达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第二天早上9点,我们乘旅游巴士出发前往索苏斯维来(Sossusvlei)。经过六个小时的颠簸长途,巴士于下午3点到达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索苏斯维来景区属于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Namib-Naukluft National Park),有自己的入口,是一个单独收费的园区。</p> <p class="ql-block">园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索苏斯维来(Sossusvlei)</p><p class="ql-block">位于纳米布沙漠(Namib Desert)的南部。纳米布沙漠是位于纳米比亚大西洋海岸与内陆大断崖之间的一道狭长的沿海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地质学家推测它的历史可追溯至5500万至8000万年前。在已知的沙漠中,唯有南美洲太平洋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能与之比肩。今年二月我们刚刚造访阿塔卡马,如今再踏足纳米布,也算是亲历了南半球两片最古老、最干旱的沿海沙漠。相较之下,纳米布的干旱程度略逊于阿塔卡马,但它却绵延2000公里,是阿塔卡马的两倍之长。</p><p class="ql-block">浩瀚无垠的纳米布沙漠中,游客所能抵达并真正感受其壮丽的,正是核心区域——索苏斯维来。这里以古老而雄伟的红色沙丘闻名于世。2013年,索苏斯维来作为“纳米布沙海”的组成部分,被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一条长约60公里的柏油公路,从入口延伸至沙漠深处。巴士驶入几公里后,左侧便陆续出现一座座绵延起伏的红色沙丘。它们依照与入口的距离命名,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著名的45号沙丘,它因距离入口45公里而得名。路边的红色沙丘令人惊艳,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遗憾的是,我们的座位在巴士右侧,拍摄受限,照片效果并不理想。下面是群主Jimmy分享的两座红沙丘美照。</p> <p class="ql-block">37号沙丘。</p> <p class="ql-block">39号沙丘。</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Dune 45)</p><p class="ql-block">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沙丘之一,高约170米,以优美的造型和相对容易攀登而闻名。沙丘由约五百万年前的古老沙粒堆积而成,由于含铁量丰富而呈现出迷人的红色。在晨昏时分,阳光与阴影在沙丘上交织出奇幻的层次感,使这里成为摄影师和游客不容错过的打卡胜地。</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脚下一棵死后不倒的骆驼刺树。</p> <p class="ql-block">骆驼刺树(Camel Thorn Tree)</p><p class="ql-block">是纳米布沙漠沙漠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它外形独特,通常枝干粗壮,枝条向四周伸展,形成伞状树冠,在荒凉的沙漠中格外醒目。它的深根可扎入地下数十米,汲取地下水,因此常年保持绿色,是沙漠动物赖以栖息和取食的生命绿洲。</p><p class="ql-block">骆驼刺树如同沙漠的守望者,孤独却顽强地生长。它常与沙丘、朝阳或夕阳同框,构成纳米比亚最具象征性的画面。国人感叹它即便枯死也不倒下,依然守望大地的执念,常将之比作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棵倒了大半的骆驼刺树常被视为倒而千年不朽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看风景群主Jimmy亲自带领团友攀登45号沙丘。</p> <p class="ql-block">定格攀登过程之一刻:前俩人是笛和秀子,第三人是巴尔干10国团友老张,接着是婉仪,第五人是土耳其团友海沨,第六人是此行认识的新朋友准。</p> <p class="ql-block">攀爬先是过一段缓坡,然后沿脊线上行。</p> <p class="ql-block">在沙丘上攀登并非易事。按照Jimmy的建议,大家都脱下鞋子,只穿着袜子,甚至有人干脆光着脚。即便如此,细腻柔滑的红沙依然使人步步艰辛:每向上跨一步,往往又会滑落半步。原本“一步一个脚印”,很快就变成了“一步一个大坑”。这时,一只纳米布沙漠甲虫轻盈地从沙坡上爬过,身后留下了一道宛如浮雕般的艺术图案(小图),让我们这些在沙丘上踩出一个个笨拙大坑的人顿感惭愧。</p> <p class="ql-block">这种甲虫依靠收集清晨的雾气生存。它背部布满亲水的微小凸起与疏水的细密凹槽,雾滴在其表面凝结后顺流而下,最终汇聚到口中。这种独特的生存智慧,还启发了现代用于集水的仿生技术。</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脚下的红沙丘和黄沙漠。</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队伍延伸在45号沙丘美丽的脊线上,最前面的团友已经登顶。</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另一侧暗红色的沙丘和沙漠。</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登上了沙丘顶端。放眼望去,一道道宛如刀锋般锐利的沙脊在大地上蜿蜒盘旋,线条优美而壮丽,气势巍然。</p> <p class="ql-block">注意到我们所在沙脊上的波浪起伏,那是游客从侧面踩出沙坑后造成的脊线塌陷。经过风力与重力共同作用,这些缺口被逐渐修饰成了光滑美丽的波浪曲线。</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捷径是从沙脊直接往下滑落,轻松又刺激。大家边拍边下,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忽然传来团友Lei的惊呼:“我的手机不见了!”她把手机放在沙坡上换相机拍照,不经意间手机就被流沙吞没无影无踪。我和婉仪在她的上方,立刻在沙坡上摸索寻找,同时呼喊其他团友帮忙。Lei自己也说不准手机的失落位置。即使知道,沙坡上人动沙子也在动,流沙里的手机也不在原处了。我们只能盲目地探索,一次次挖下去,触摸的都是细细的流沙。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失去信心放弃了寻找,这无异是大海捞针啊。Lei绝望地哭了起来。只有婉仪仍在机械般地不停摸索。</p><p class="ql-block">集合时间已过,我们不得不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婉仪的手指在十二三厘米深的流沙中触到了一件硬物,再一抓,竟然是手机!当婉仪举起从流沙中掏出的手机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见证奇迹的一刻,大海可以捞针啊!</p><p class="ql-block">婉仪坐在沙坡上奇迹发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回到停车场时,巴士已经离开。后来我们才得知,由于园内唯一的Lodge极为紧俏,房间不足,Jimmy和几位团友不得不住在园外。按照规定,凡是不在园内住宿的游客,必须在下午六点前离开入口大门。巴士不能再等我们,只得离开,回头再接人。我们这十三位迟到的团友因此得以幸运地目睹45号沙丘日落时的绝美景色;另一方面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日落后沙漠气温骤降,而御寒衣物和鞋子都留在巴士上,那是一段饥寒交迫的难忘经历。只是想到为Lei找到失落的手机,便觉得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了。</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美景:日落时分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幅全貌。</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美景。</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美景。</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美景:巨大沙丘下这棵顽强生存的骆驼刺树是生而千年不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太阳已落,停车场里只剩下最后一辆车。十三位团友(我和老张不在图中)依偎在车的背风处,紧紧挨在一起取暖,共同抵御骤降的寒冷。</p> <p class="ql-block">在寒冷中我们和沙漠的守望者一起,送走美丽的日落晚霞。</p> <p class="ql-block">巴士终于来了,接我们到了园内唯一的 Lodge 用晚餐并办理入住。在索苏斯维来,能住进园内的Lodge是令人艳羡的事——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园中欣赏日出与日落,成为少数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Lodge 的每一间客房都是独立的小屋,茅草屋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颇具特色。室内空间宽敞,设施齐全。屋顶与墙壁之间特意留有通风空隙,靠自然调节温度,没有暖气和空调;浴室的热水则由太阳能热水器提供。</p><p class="ql-block">在平常的季节里,这里无疑是一处充满诗意的居所。然而我们却恰好遇上了索苏斯维来最寒冷的两夜。厚厚的被子早已凉透,穿着单薄的睡衣钻进去,仿佛进了冰窟。只好加上一件抓绒衣,头部也用衣服包上,才慢慢暖和过来。</p> <p class="ql-block">Lodge客房内部。</p> <p class="ql-block">次日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前往死亡谷(Deadvlei),满心期待着在日出时分欣赏金色阳光洒落沙丘的壮丽景象。巴士行至柏油路的尽头后,我们下车换乘四驱吉普,沿颠簸的土路继续驶向几公里外的死亡谷。没想到今天是个阴雨天,大风裹挟着雨滴扑面而来,把我们热切的希望彻底浇灭。</p> <p class="ql-block">从停车场到死亡谷仍有约1公里距离。团友们聚齐后徒步前往。死亡谷是一个白色黏土盆地,四周环绕着高大的红色沙丘。其中最高的大老爹沙丘(Big Daddy))高达 325 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之一。下图是徒步途中所拍。队伍前方白雾覆盖的盆地就是死亡谷,左侧高耸的尖峰是大老爹沙丘。</p> <p class="ql-block">死亡谷(Deadvlei)</p><p class="ql-block">曾经是一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措查布河滋养的</span>郁郁葱葱的沼泽地,生长着大量的骆驼刺树。大约600-900年前,沙丘阻塞了河流,切断了死亡谷的水源,导致这些树木死亡。<span style="font-size:18px;">极度干旱的气候使枯死的树木免于腐烂,保存了完好的形态。失去水分的骆驼刺树在强烈的阳光下被烤成黑色,静静伫立了近千年,仿佛一片凝固的“枯木雕塑群”。</span></p><p class="ql-block">谷内寂静无声,没有生命迹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色的枯木和白色的泥沼地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span>白雾的笼罩更衬托出一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极端神秘和奇异的美感</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难怪这里</span>是摄影师和旅行者心中的圣地,即使没有日出美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面仍是如此令人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死亡谷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Jimmy带领我们走到谷地中段,在那里有一条通向沙脊的小径。他告诉我们,可以从这里爬上沙脊,再沿着沙脊向右行进,这就是登顶大老爹沙丘的捷径。</p> <p class="ql-block">今天攀沙丘比昨天艰苦得多。沙子又湿又冷,袜子也成了沉甸甸的负担。我选择光脚丫,踏在沙坡上,脚底冰寒刺骨。</p> <p class="ql-block">登上沙脊往右看就是大老爹峰顶。大部分团友没有继续前往大老爹。婉仪和我也没有去。</p> <p class="ql-block">从沙脊上俯瞰,谷底的白雾已然散去,随之消散的还有那份神秘感。失去了阳光的沙丘仿佛也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景致难以再令人振奋。这正是我放弃继续前往“大老爹”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回到谷底攀爬沙脊的起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望那条沙脊,</span>超现实般的景象又重新映入眼帘。我们悠然漫步在谷底,这里才是捕捉绝美画面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超现实画作:红色沙丘,黑色枯树,白色盐碱地,仿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置身异星球。</span></p> <p class="ql-block">大老爹沙丘。</p> <p class="ql-block">时间近午,太阳终于出来了。蓝天白云下的死亡谷焕发出了新的魅力。相信此时在大老爹俯瞰,一定相当迷人。很遗憾,我们该离去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谷口前往停车场。停车场背后是大妈妈沙丘(Big Mamma Dune)。</p> <p class="ql-block">谷外沙丘,阳光洒落其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苏醒过来,我</span>们感到了它的脉搏和灵魂。</p> <p class="ql-block">大老爹沙丘临别存照。到了死亡谷外才真的领略它君临天下、傲视群丘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昨晚住园外的团友今天都入住了园内的客房,全体团友一起从死亡谷回到园内Lodge午餐、休息。Lodge本身景色非常美丽,今天剩下的时间我们就在这看沙漠日落和夜晚星空。</p><p class="ql-block">Lodge美景。</p> <p class="ql-block">沙漠客栈日落。</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夜幕降临,Jimmy给大家介绍了如何用手机曝光10秒拍星空的方法。不少团友现学现用,拍出了不错的星空,我拍的却不理想。回到客房,我穿上所有的御寒衣服走到后门宽大的观景平台,继续练习。</p><p class="ql-block">沙漠客栈星空。</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今晚拍的最后一张星空照片,无比宝贵。在十秒倒数归零、手机快门开启的那一瞬,一道流星猝然划破夜空。耀眼的白光转瞬即逝,却在我心底点燃了无法言喻的惊喜与震撼。或许此刻,星空下还有他人与其邂逅,我的镜头却记录了它的存在,将瞬间化作永恒。那一刹那,我的心被彻底点亮——感恩造物赠予我这独一无二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8点,我们动身前往纳米比亚大西洋沿岸的小镇——鲸湾港(Walvis Bay)。这又是一段6个多小时的长途旅程,但沿途的休息停留点各具特色,颇有趣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索利泰尔(Solitair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索苏斯维来沙漠客栈以北,车程约一小时多。第一印象仿佛置身美国西部片的取景地。</span>这种独特的氛围是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居点偏远的位置,和</span>四处散落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国老爷车残骸共同</span>营造而成。</p><p class="ql-block">西部风情:乡村小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锈迹斑斑的老爷车、沙漠植物。</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有名的莫过于这家麦格雷戈面包店(McGregor's Bakery)。它以香甜可口的苹果派闻名遐迩,还有美味的鸡、牛肉卷,成为游客到访时必尝的特色美味。</p> <p class="ql-block">巴士离开索利泰尔,沿C14公路向西北开了40来分钟停了下来。路两侧分别矗立着一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回归线标志牌(Tropic of Capricorn Sign)</span>,标志着南回归线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游客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大多数人都会被下图中醒目的黄色取景框吸引拍照留念,却很少有人留意到框顶的“Rostock Ritz”字样。Rostock Ritz是一家沙漠Lodge,当游客们将照片发布到各类社交媒体时,实际上便为它做了一次次免费的宣传,太聪明了。</p><p class="ql-block">全体团友合影,必须放入游记,也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Rostock Ritz做次广告吧。</span></p> <p class="ql-block">奎塞布山口观景点(Viewpoint Kuiseb Pass)</p><p class="ql-block">海拔约905米,视野开阔,是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地观景点。主要景点是奎瑟布峡谷和裸露的锯齿状沉积岩层。</span></p> <p class="ql-block">观景点四周遍布锯齿状沉积岩层,景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特、超凡脱俗,</span>宛如月球表面。</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一站停留在箭袋树野餐点和观景点(Quiver Tree Picnic Spot and Viewpoint)。三棵箭袋树孤独地伫立在无垠的荒漠上,像守望者般静静凝视远方。它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清晰而坚定,极<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摄影感,又散发着梦幻气息,构成一幅沙漠奇迹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箭袋树(Quiver Tree)</p><p class="ql-block">或箭筒树,是南部非洲特有的一种多肉植物。它是一种芦荟科植物,并不是真正的树木,因高大挺拔而被称为树。它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和南非的干旱地区,名字源自纳米比亚的桑人(San,布须曼人)传统。桑人把这种树的枝干中间掏空,用作装箭的筒,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树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鲸湾港(Walvis Bay)</p><p class="ql-block">位于纳米比亚大西洋海岸中部,是一个宁静的港口小镇。纳米比亚绵长的海岸线上,只有不到 1% 的水域具备适合大量滨鸟栖息的避风浅滩,而鲸湾港的潮汐泻湖正是其中的瑰宝,被誉为观赏火烈鸟的最佳地点。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当地进入夏季,成千上万只候鸟自北半球迁徙而来,其中火烈鸟的数量更是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p><p class="ql-block">巴士停在火烈鸟泻湖(Flamingo Lagoon)岸边时,我们眼前只有百余只火烈鸟在悠然觅食。司机笑着告诉我们,现在正值冬季,能与这些美丽的身影相遇,已是难得的幸运。</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我们只是在鲸港湾停留观鸟,然后到北边半小时车程的纳米比亚第二大城市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入住。不料订房经纪犯了个错误,把今晚我们入住的酒店订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鲸港湾。</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们入住的火烈鸟别墅精品酒店(Flamingo Villas Boutique Hotel)是一家高档酒店,内部装饰典雅,家具华美大气,还拥有宽敞的观景阳台。对于刚刚经历了两晚沙漠客栈刺骨寒冷的我们而言,这里无疑就是一处温暖舒适的安乐窝。</p> <p class="ql-block">找回失落的手机后,Lei一直对婉仪说,要请她吃一顿海鲜大餐以示感谢。婉仪和我都觉得,能在沙漠里找回手机,这样堪比大海捞针的奇迹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馈赠,也是Lei的福报,所以一直婉拒了她的好意。Lei是位美食家,特地找到当地最有名的海鲜餐厅——Anchors Waterfront Restaurant,还请她的上海老乡老张大哥出面做说客。旅途中,能与好友一同品尝当地盛名的海鲜确实颇具吸引力,我们最终答应同行,但坚持不让她请客。那天一起前往的还有老张和海沨。</p> <p class="ql-block">去餐厅沿海滨步行约半小时。这里是富人区,沿岸都是美丽的海滨豪宅和花园草地。我们缓缓前行,海风拂面,景色迷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到达这家海滨餐厅时,正赶上大西洋海上日落,拍下了这绝美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在Anchors Waterfront Restaurant,我们点了一桌海鲜:蜗牛、鱼喉、鱼饼、鱿鱼串、炸鱿鱼、生蚝、烤蚝、烤鱼以及鲜嫩的大虾。每一道都鲜香四溢,口感各有千秋,让人欲罢不能。其中尤以蜗牛的滑嫩及汁的鲜美、鱼喉的爽脆、和鱼饼的酥香最为惊艳,堪称此行必点的三大亮点,值得强烈推荐。</p><p class="ql-block">最终我们没有拗过Lei,她坚持为婉仪买了单。这顿大餐约合每人21美刀,真是肴美价廉。感谢Lei,物色到这家餐厅,今晚的美味海鲜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p> <p class="ql-block">鲸湾港一夜的休整让我们彻底恢复了元气。早上八点,在地导西奥(Theo)的带领下,我们乘巴士启程前往埃托沙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途中在纳米比亚第二大城市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稍作停留,游览了西奥-本·古里拉布大道(Theo-Ben Gurirab Ave)。这条大道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两侧商店与历史建筑鳞次栉比,既承载着德国殖民时期的遗产,又映照着独立后的新气象,与当代城市生活交织成独特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斯瓦科普蒙德酒店及娱乐中心(Swakopmund Hotel & Entertainment Centre)</p> <p class="ql-block">与纳撒尼尔·马克苏利利街(N<span style="font-size:18px;">athaniel Maxuilili)相交处的美丽房屋。</span></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埃托沙国家公园途中,我们在中途休息站——奥乔(Outjo)邂逅了“红泥人”。</p><p class="ql-block">“红泥人”指的是生活在纳米比亚西北部库内内地区(Kaokoland)的辛巴人(Himba)。他们被认为是非洲最具特色的原住民族群之一。辛巴部落的女性常常上身裸露,下身围着由兽皮制成的短裙,全身涂抹以黄油和赭石调制而成的红泥膏(Otjize)。这种独特的装束与习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辛巴人的主要生计是游牧畜牧业,尤其以养牛和养山羊为核心。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辛巴人会在村口或旅游点摆摊,出售串珠首饰、铜环等手工艺品,或收取一定费用让游客参观、拍照,这也成为他们重要的补充收入来源。</p><p class="ql-block">奥乔位于埃托沙国家公园南入口西南约110公里处,是进入公园的必经门户。作为游客常驻足的中途站,这里几乎总能遇见红泥人身影。</p> <p class="ql-block">1美刀只有一个红泥人得到,但其他红泥人不介意一起让我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曾同游北极和巴尔干的团友Aries与红泥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地导西奥也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人越来越多,红泥人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轮番出场做起秀来。</p> <p class="ql-block">离开奥乔不久,路边陆续出现一个个巨大的“蚁丘(anthills)”。从近到远分布在旷野之间,地导西奥笑称这里是一座“蚁丘城”。他解释说,这些其实是白蚁丘(termite mounds),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这些白蚁丘规模惊人,有的占地数十平方米,向地下延伸数米。它们堪称天然的“恒温器”,能巧妙地调节白蚁群落内部的温度、湿度与气流。白蚁竟能凭借土壤建造出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城市”,其惊人的智慧与能力,令我们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埃托沙国家公园(Etosha National Park)</p><p class="ql-block">是非洲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公园面积超过 22,000 平方公里,核心区域是一片广阔的盐沼——埃托沙盐沼(Etosha Pan)。这里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包括非洲五大兽之四(狮子、大象、犀牛和豹)。由于环境干旱,非洲水牛是五大兽中唯一没有出现在公园里的动物。</p><p class="ql-block">埃托沙国家公园南入口安德森门(Andersson Gate)</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住宿设施均由纳米比亚野生动物度假村旅馆(Namibia Wildlife Resorts Lodges)统一管理,设有多个营地。我们入住的是位于南入口附近、最为知名的奥考奎乔营地(Okaukuejo Camp)。</p><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茅顶小屋,离水坑边只有50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在行程介绍会上,Jimmy曾告诉我们,埃托沙公园的游猎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只要守在水源点即可。由于气候干旱,野生动物必然会前来散布在公园各处的水源点饮水。这些水源点被称为水坑(waterhole),游客只需在水坑旁静候,就能像“守株待兔”般观赏到动物出没。</p><p class="ql-block">我们所住的营地旁边就有一个装有泛光灯的水坑。入住后不久,我们便走到水坑边,果然遇见了一头前来饮水的犀牛。</p><p class="ql-block">水坑景致优美:一棵孤独的骆驼刺树伫立一旁,低矮的灌木丛环绕四周,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美不胜收。犀牛出现在画面右侧四分之一处的水边,而在画面下方,还能看到为游客安全设置的防护网。</p> <p class="ql-block">水坑日落美景。</p> <p class="ql-block">晚上睡觉前,我们看到了水坑边骆驼刺树下两头喝水的犀牛。</p> <p class="ql-block">这种守株待兔式的观野生动物挺新鲜有意思。我们想今晚睡个懒觉,明天守着水坑看一天动物也不错,<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点打算不参加第二天的乘车游猎了。但我不到5点就醒了,翻来复去睡不着。5点半我好奇地来到水坑边,什么动物都没有,只有</span>一轮明月高悬<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让我改变了主意,决定还是去乘车游猎。</span></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在营区瞭望塔拍的日出。</p> <p class="ql-block">在肯尼亚,我们曾体验过乘坐四驱车在旷野上自由驰骋、追寻野生动物踪迹的那种兴奋与刺激。而在埃托沙公园内,情况有所不同——这里的土路纵横交织,通往一个个水源点,车辆只能沿着既定路线行驶进行游猎。大多数团友选择继续乘坐我们的旅游巴士,仍有少部分人选择自费搭乘吉普车,追求更贴近野趣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容易邂逅的“五大兽”就是犀牛。巴士刚驶上土路,我们就看见一头犀牛大摇大摆地横穿而过。坐在旅游巴士上拍摄野生动物往往会遇到各种限制:玻璃窗的反光、座位的遮挡,甚至好的拍摄角度还会被前后左右的人互相干扰。若是第一次来到非洲游猎,想要更近距离、更畅快地感受这份震撼,还是建议选择乘坐吉普车。</p> <p class="ql-block">乘车游猎相比整天守在营地的水坑边,更有机会目睹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场景。在下面的视频中,一头犀牛正驻守在水源旁,两头角马缓缓走近。大家都屏住呼吸,期待是否会发生地盘争夺的戏剧性场面。</p> <p class="ql-block">结果却出乎意料——角马与犀牛和平共享水源,呈现出一幅和谐共处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在水源点之间的路边,可以看到一些其它动物。下图是较远处树林边几<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长颈鹿中的两只,没有大炮,拍得不够清晰。如果有长焦镜头,能带最好带上。</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两只近处的斑马就清晰得多。</p> <p class="ql-block">游猎时见得数量最多的野生动物就是斑马,这段视频记录了一大群。</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一群正在休息的斑马。它们有的站立,有的卧地,这是斑马独特的生存策略。</p><p class="ql-block">作为草食性群居动物,斑马的天敌包括狮子、鬣狗和猎豹。群体休息时,总有部分个体保持站立,负责警戒观察,而卧地的斑马则能够安心休息。站立与卧地的角色会进行轮换,以确保每一只斑马都能得到休整。和马一样,斑马四肢具备特殊的“固定装置”(stay apparatus),无需耗费太多肌肉力量即可在站立中进入半休息状态,因此即使不卧下,它们依然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休息。</p> <p class="ql-block">巴士驶至盐沼边缘。这个面积达4800平方公里的广阔盆地,是埃托沙国家公园草原生态系统的核心。西奥介绍说,每到雨季,这里会化作一片浅水湖,吸引成群的野生动物前来聚集。</p> <p class="ql-block">离开盐沼前往下一个水源点途中,我们遇到了一支由斑马、角马和跳羚组成的庞大队伍,场面壮观,颇有几分马赛马拉动物大迁徙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它们是来水潭饮水的,秩序井然。前面的喝完便立即掉头离开,把位置让给后面的同伴。</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游猎,我们还见到了许多其它动物。这是一群红狷羚(Red hartebeest)</p> <p class="ql-block">两只正在mating的鬣狗(Hyenas),画面少儿不宜。</p> <p class="ql-block">游猎接近尾声了,非洲五大兽里,别说狮子和豹子,连大象的身影都没看到。我们抵达的最后一个水源点是羚羊平原(Gemsbokvlakte),这里有一处较大的人工水潭,名字来自于在此常见的羚羊。依靠稳定的太阳能供水,这里通常会吸引各种野生动物前来,是羚羊、斑马、角马、长颈鹿、大象、狮子以及众多鸟类的聚集地。可惜这一次,羚羊平原并未带来惊喜,水面上只有一头孤零零的角马和几只水鸟。不过,水边一只罕见的大鸟(照片右下方)却让我们眼前一亮——那是一只短尾雕,这种濒危的非洲鹰科猛禽极难遇见,算是此行的一份意外惊喜。</p> <p class="ql-block">短尾雕(Bateleur)</p><p class="ql-block">是一种色彩鲜艳的猛禽,中等体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色为黑色,披风和臀部为栗色,面部为红色,脚掌为红橙色。它们拥有光滑的黑色头部、长长的翅膀和极短的楔形尾巴,飞行时脚掌伸出身体。</span>它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开阔草原上的孤独猎手,捕食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腐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边短尾雕特写。</span></p> <p class="ql-block">西奥察觉到我们因没能看到大象的失望,便特意给开吉普车游猎的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遇见了大象。得到的回答同样是“没有”。这让西奥的心里顿时轻松了不少。我们随即踏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归程。返回营地的路上遇见了海沨等团友乘坐的吉普车,他们正赶往羚羊平原。后来才得知,他们在那里幸运地看到了大象。不由让人感慨游猎中的运气成分之大。</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游猎见过好几群跳羚(springbok),回营地路上见到的这群最整齐清楚。</p> <p class="ql-block">跳羚特写。</p> <p class="ql-block">快到营地时,路边一棵骆驼刺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非洲织布鸟巢(African weaver birds' nest)。在纳米比亚的旅途中,我们已经多次见过这种奇景,但往往只是车窗外一闪而过,难以拍到理想的照片。这一次西奥特意让巴士停下,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幼鸟不停地在巢中进进出出,只是相机里很难清晰分辨。这个庞大的公共巢穴由群居织布鸟共同建造,可容纳上百只鸟,是大自然的奇妙工程。</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团友们都不约而同来到营地水坑边守望,希望能见到犀牛之外的五大兽。今晚比较精彩,先出场的是一群长颈鹿和几只犀牛。它们在水坑边互不打扰,各自饮水。</p> <p class="ql-block">饮水的长颈鹿和犀牛。</p> <p class="ql-block">它们逗留了较长一段时间。犀牛先行离去,随后长颈鹿也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接着,狮子王登场了,令大家惊喜万分。虽然海沨他们乘吉普车游猎时已经见过狮子,“守株待兔”同样收获颇丰。团友Xuhe手持长焦“大炮”大显身手,拍下了狮子王饮水的高清动态影像,感谢他的精彩分享。</p> <p class="ql-block">翌日清晨,我们就要启程返回首都温得和克。六点多在餐厅用早餐时,团友准满脸兴奋地走过来,激动地说:“我看到大象了!” 原来,她与团友白兰花心思细腻,早餐前又特意去水坑边守候,没想到真让她们等到了大象的出现。至此,在营地水坑“守株待兔”,我们已经看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犀牛、狮子和大象三种</span>非洲五大兽,收获丝毫不逊于吉普车游猎,为这趟埃托沙公园之旅画上了圆满而美好的句号。</p><p class="ql-block">大象视频由团友准提供,谢谢她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回到温得和克,4点半在酒店大堂集合,由Jimmy带领前往市中心游览。随行的团友中,有6位是2023年10月巴尔干之行的老伙伴。Aries作为瓦尔特迷,在行程一开始就提议大家以“瓦尔特小分队”的名义合影留念,今天终于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在酒店大门前合影,顺序从左至右为:秀子、老张、Aries、Ping、婉仪和我。</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希尔顿花园酒店(Hilton Garden Inn Windhoek)位于市中心,步行即可轻松抵达温得和克的主要景点,无论是城市游览还是逛街购物,都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到酒店边的独立大道(Independence Avenue)。它是温得和克的主干道,贯穿市中心,在殖民时期曾被称为凯撒大街 (Kaiserstraße),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后更为现名。</p><p class="ql-block">独立大道街景,右边是工艺品市场(Craft Market)</p> <p class="ql-block">独立大道上的工艺品市场,是最能感受本地风情的热门打卡地。在这里,摊位色彩斑斓,常能邂逅红泥人摆摊,售卖他们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为街头增添了一抹原始而鲜活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Namibia)</p><p class="ql-block">建于1994年至1996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温得和克独立后唯一一座以非洲建筑风格建造的大型建筑,与主导市内大部分建筑环境的欧洲殖民时期美学截然不同。它的设计灵感源自北非建筑风格,刻意避免与旧殖民时期建筑风格雷同。这座雄伟的建筑是司法权威的象征,也是反映纳米比亚民主演变的重要地标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堂(Christuskirche)</p><p class="ql-block">位于市中心菲德尔·卡斯特罗大街(Fidel Castro Street)和罗伯特·穆加贝大道(Robert Mugabe Ave)交汇的圆形广场上,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温得和克的</span>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地标。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德国建筑师戈特利布·雷德克(Gottlieb Redecker)设计,建于1907年至1910年德属西南非洲时期,</span>被广泛认为是纳米比亚殖民时期的主要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独立纪念博物馆(Independence Memorial Museum)</p><p class="ql-block">是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span>纳米比亚反殖民抵抗和民族独立运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博物馆。</span>它建在殖民时期“骑士纪念碑”的旧址上,该址也曾是20世纪初德国人关押纳米比亚人的集中营。因此,新博物馆的选址具有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独立纪念博物馆由朝鲜万寿台公司承建,于2014年3月正式落成开放。整座建筑呈五层三角形结构,外立面由玻璃与闪亮的金色金属板构成,既现代又庄重,凸显纪念性。馆前矗立着纳米比亚首任总统萨姆·努乔马<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手高举宪法的</span>铜像,远看还以为这是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呢。</p><p class="ql-block">独立纪念博物馆与基督教堂同处于罗伯特·穆加贝大道上:一座代表纳米比亚现代主义与后殖民身份的国家象征,另一座则是德国殖民时期的重要标志。两座建筑一新一旧,风格迥异——前者带有鲜明的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特征,后者则展现德国殖民地的哥特式美学——在空间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构成了纳米比亚“过去与现在”的建筑对话。</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正立面。</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说法认为,独立博物馆是朝鲜为感谢纳米比亚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提供了铀而援建的。纳米比亚拥有丰富的铀矿资源,是世界五大铀矿生产国之一。但它的铀矿运营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监督,为全球民用核能市场提供铀。朝鲜虽不富铀,国内确实有铀矿开采(例如平山铀矿),没有证据表明纳米比亚参与了其核武器计划。朝鲜是纳米比亚的老朋友。冷战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都反对纳米比亚独立,而朝鲜却支持他们。所以独立博物馆由朝鲜万寿台公司中标建造也是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Jimmy领我们乘电梯来到博物馆的顶层。整个顶层是一个很大的餐厅,可欣赏温得和克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温得和克俯瞰: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温得和克俯瞰:墨宫(Tintenpalast)--纳米比亚<span style="font-size:18px;">议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晚许多团友都在顶层餐厅用餐。我们和笛、秀子一桌,美食飘香,风景如画,尽兴而归。</span></p> <p class="ql-block">温得和克日落美景。</p> <p class="ql-block">温得和克日落美景。</p> <p class="ql-block">温得和克日落美景。</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国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却只有300多万人口,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从飞机上俯瞰,几乎尽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只有零星的定居点点缀其间,大地保持着亘古未变的原始风貌。造化用千万年的时光雕琢出世界最古老的纳米布沙漠,以及巍峨壮美的索苏斯维来红沙丘。除以沙丘与干旱景观为主的纳米布沙漠生态系统外,纳米比亚还拥有埃托沙盆地的盐沼与草原生态系统,孕育着数量可观的野生动物群落。</p><p class="ql-block">在纳米比亚的七天里,纳米布沙漠让我们领略了世界最古老而壮丽的景观。我们曾攀登沙丘之巅,徜徉死亡谷,迎接沙漠的日出与日落;也曾仰望浩瀚星空,与流星不期而遇,在转瞬之间捕捉永恒。埃托沙国家公园则展现了另一番景象——野生动物的伊甸园。这里不像马赛马拉那样随处可见弱肉强食的血腥场面。即便在旱季,动物们仍会依循节律,在珍贵的水源点依次出现,哪怕相遇也往往和平共处,共享生命之泉。反观人类世界战火未熄,不禁要问:为什么?感谢你,纳米比亚,你不仅给予我们原始的美与震撼,更让我们直面人性,反思自我,此生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