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编号:3622420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字/图片/编辑:stevenG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纪念张爱玲逝世30周年而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间如穿梭一转眼来到了2025年的九月。明月高挂洛杉矶的夜空上,中秋即将来临,华人们都在话说团圆的日子。而我却想到这位三十年前离开的人,她就是撰写《小团圆》作者-张爱玲。大家对这位民国才女并不陌生,她的出身、婚姻、以及曲折坎坷的人生,就不在此多叙。只因中秋之际,对这位与我母亲同辈人的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值得一提的是我与张爱玲,都是天秤座,农历生日只相差一天;而且童年时代彼此都同城住在天津;并且有着相同的优缺点;优点责任心强、善解人意、因事制宜、适应力强、爱好和平、大度、与世无争。缺点优柔寡断、自卑心软、挫败感强、缺乏朋友、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容易受人影响、比较懒惰、纠结往往遇到事情最后,都以伤害自己而告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更巧的是命运都让我们在三十多岁,孤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动身之前离开母国的那一片刻,都决心将此生挥别尘世于异国他乡,因而我们有着相同的人生价值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浩荡现实离奇,我们是世间风物中的一种,人间草木中一株,冥冥之中似有定数,上天认定张爱玲与月光有缘。1995年9月8日,中秋节的前一天,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在洛杉矶的公寓里与世长辞,终年75岁。张爱玲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张爱玲的遗体在东洛杉矶,惠提尔市的玫瑰岗墓园火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9月30日(张爱玲的生日),张爱玲的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由林式同母亲事先准备好的,红玫瑰白玫瑰花瓣连同骨灰,一同撒入太平洋中。她生前早已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走的是那样的安祥尊容。她的出生她无法来选择,而对死她自己来做主,将骨灰撒出不留尘埃!真不愧为大家公认的“千年李清照百年张爱玲”,常常被后人们颂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几天就是张爱玲的祭日,我于8月31日星期天,驱车来到她生前最后的住所,位于西洛杉矶的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上一幢公寓。(10911 Rochester Ave., #206, Los Angeles)</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起这幢公寓我来过多少次,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第一次到这里,是2003年我在西洛杉矶的一家中餐馆做送餐员。有一天就是这幢公寓的206室叫了中餐外卖,当时餐馆老板大卫对我说:“这个客人是越南裔小费一般,但是你可以看到这206房间,是已故著名作家张爱玲,八年前她离世的地方!你顺便在公寓各楼层每户人家,发些菜单Men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后我就经常光顾这幢公寓,时常会让我联想起张爱玲临终前,在这里生活的一些场景……看到林式同整理张爱玲遗物的那张照片,总让我感到涩楚难过的留下眼泪来!下面是林式同当年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在清理张爱玲的房间之前,我曾顾虑到那是女士的寝室,有些东西整理起来可能不太方便,于是我请了在台湾教过的女学生朱谜来帮忙,她在图书馆做事,心很细,一定会胜任的。打电话给朱谜,她正好在星期三(九月十三日)那天有假,我们约定早上一齐去清理房间。正对着电梯口,一条笔直的走道,四面没有窗,灰灰的日光灯,整天亮着。到了尽头,靠左边,就是张爱玲住的房间。一打开门,房里弥漫着沉郁的空气,我很快的把所有的窗户打开,这是注意到对街没有窗,不会有人看得到这边的情形。我非常惊讶地感到所有东西都好像在哪儿见过,她在购买时所作的选择,居然和我的差不多。奇怪!地上摆着许多纸袋,包着不同的东西,门旁靠墙放着那一张窄窄的行军床,上面还铺着张爱玲去世时躺的那床蓝灰色的毯子,床前地上放着电视机、落地灯、日光灯,唯一的一张折叠床倚在东墙靠近门的地方,厨房里搁着一把棕色的折叠椅,一具折叠梯,这就是全部的家具了。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轻便好拿,包括电视,她原来有个小的,只有五六寸,大概太小了,看不清楚,搬家后买了一个新的,大一点,有十几寸,也不重。张爱玲买了大量的灯泡,因为她怕黑怕冷清,电灯电视一天到晚开着,这习惯她曾经和我谈起过,“有时还借电视声音催眠。”对门朝北的床前,堆着一叠纸盒,就是写字台,张爱玲坐在这堆纸盒前面的地毯上,做她的书写工作。她打稿不用一般的写字纸,在旧信封上、买菜单上、收据上、报纸上,都有她的字迹。墙上没有挂任何东西,连一张日历也没有,真可算是家徒四壁了。有些遗物我没有保存下来;譬如厨房用具及食品,房间里的清洁用品,牙膏牙刷等没有纪念性的东西,我就把它丢了。还有在坊间可以买到的,而且从图书馆也借得到的报纸、定期杂志,和通俗侦探小说等等,如果上面没有张爱玲的笔迹,我也没有留下来。去世时用过的毯子及行军床,因为不干净,也在被丢之列。家具并不多,也不方便寄,就没有打包。朝东窗前的一堆纸盒,就是张爱玲的写字台,一具折叠梯,可以拿到冰箱上面柜子里的东西。太阳灯是为了医皮肤病新买的,盒子还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张爱玲临终前的全部家当!实际访问故居是多余的,她并没有留下多少可供凭吊的东西,就像林看到的那样,甚至连书桌也没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今天我此行是代表所有的张粉、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友前来凭吊!仿佛大家看到了,在她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所住的公寓窗口只放有一些纸盒。她就坐在地毯上,以这些叠着的纸盒为“桌子”写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2005年我盘下这家中餐馆,只要是206室订餐,我定下规矩减免5%直到2008年,因“金融海啸”餐馆被迫转让而截止。一眨眼都20年过去了,而张爱玲最后居住的这所公寓206室,将永远铭记我的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她的幽居生活。1995年9月8日她在中秋节之前离开,对这个节制孤独的人来讲不得不说是某种隐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她的一生纠结着时代和命运、东方和西方、人生和文学、真实与虚幻,从不寂寞,却很孤独。读张爱玲,仿佛在读人生的不完满。回顾张爱玲,亦抹不去笼罩她人生的那些阴影。纪念张爱玲的人,念念着她那些美丽的小断片,和悲伤的大命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秋佳节适合重温张爱玲的短篇《金锁记》,与曹七巧一起体会女人夕阳情。女人过了40岁,后面的数字一年比一年模糊,是真糊涂也是假忘记。对红尘俗世仍有依恋,对爱情亲情了然于心。如果把媚眼往大街上一抛,好男人不是已婚就可能是GAY,中等男人看不上眼更入不了心,坏男人资质太差糟糕透顶不如回家吃自己。中年女人若想觅得第二春,加减乘除之后可能归零。像张爱玲,24岁爱上胡兰成,伤心伤身又破财,三十几岁赴美,遇上第二任丈夫赖雅(德裔美国人),36岁再婚,47岁丈夫赖雅就病故了,短短11年她守寡到老,至死都是孤单一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爱玲对爱情向来是世故的,欲拒还迎中有一种老套的精明。我特别喜欢她的《金锁记》,小说的开场与收尾皆以三十年前的上海月光为隐喻,写出了中年女子的发慌寂寞、爱在心口难开的冷井情深,与青春不再的往事如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爱情,让人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月光,让人照见自己的欲望,叹息面具之下的不堪一击。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临水照花人的青春咏叹调,即便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爱玲是一个很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在她看来,衣服是一种语言,她喜欢色彩艳丽、风格鲜明的衣服,着装个性大胆,连她自己也承认是“clothes-crazy”,而这也正如她本人一样特立独行,引人注目。在小说《色·戒》《小团圆》等作品中,张爱玲无数次描述女主人公的着装,旧上海的服饰风情亦随之而来。她拥有170的好身材,同时还会自己设计衣服。早年张扬傲气爱时髦,“趁早出名”,喜欢油腻的甜点,西式下午茶。她也喜欢电影,写作了很多剧本,她的作品多次被改变搬上银幕。晚年在异国他乡漂泊举目无亲,贫穷、失意、深居简出,叫人很难寻着她的踪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爱玲生钟爱月亮,她用一支绝世才华之笔, 创造了一个个朦胧的月亮世界, 只是她笔下的月亮多半伴着凄凉,月亮更成了她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也许是宿命,张爱玲最终在中秋月圆之夜前,溘然长逝,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同一轮明月,不一样的感觉。民国文人笔下的中秋月,有个人情怀寄托,有理性的思辨,有朴素的信仰,有凄凉婉约,也有诗意的寄托。今天读来仍别有一番情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2025年中秋到来之即,我望着一轮明月自言道:张爱玲若你守望从前的胡兰成,我便守望从前的你。守得阁楼玲响,定不负相思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秋的月带走了你,带走了小团圆,却没有带走你留给这世间的丝丝暖意。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文字是你献给这世界最后的礼物。一笔一划之间,你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为我们画上了长长的省略号。此时我望远同城月光下,仍然期待着期待小团圆和你的月亮世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