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假努力”的幻像与觉醒

人间清醒谢礼根文章

<p class="ql-block"> 书房内,学生张杰挑灯学习,墙上贴满励志标签,整夜枯坐,执笔未见一字,书页翻动如飞,前有电脑视频播放,右放手机吸眼,眼神涣散似雾;写字楼里,那个身影加班至深夜,键盘声不绝于耳,成果却寥寥可数。他们似乎在努力,却又仿佛被什么无形之物困住——这便是“假努力”的典型场景:一种以行动的姿态掩盖停滞实质的生活表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假努力”非真勤奋,而是精心构筑的自我幻象。它如一台永动机般空转,发出巨大声响却未曾前进一步。心理学称之为“努力幻觉”,个体通过表面上的忙碌获得心理慰藉,规避真正的挑战与可能带来的失败恐惧。那些堆砌如山的笔记、无休止的会议、机械重复的劳动,若非以明确目标为导向,便沦为现代的苦役——将巨石推上山坡,只为看它再次滚落,周而复始,永无止境。</p> <p class="ql-block">  究其根源,假努力诞生于三个温床:其一是对不确定性的逃避,犹如鸵鸟将头埋入沙中,以行动的喧嚣掩盖方向的缺失;其二是空虚焦虑,在“内卷”浪潮中,人们生怕被抛下,于是用可见的忙碌证明自身价值;其三是对舒适区的顽固坚守,表面辛苦实则轻松——因为机械重复不需承受创新失败的风险,也不需经历直面核心问题的精神煎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假努力与真努力之间存在本质分野。真努力如凿井,深钻一处直至清泉涌出;假努力则如撒网,广撒浅尝却无一获。前者以目标为导向,拥抱挑战性学习,在能力边界不断突破;后者以过程为麻醉,沉溺于熟悉区域的无尽循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假努力者却只要“鱼”而拒绝学习“渔”的艰辛过程——他们收集渔具而从不出海,清点鱼网而从未撒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识破假努力需三面镜:一是目标之镜,问自己所做是否真正趋近目标;二是结果之镜,察实际产出而非虚耗时间;三是成长之镜,观自身能力是否拓展深化。破除此障,需有“断舍离”的勇气:断绝非必要忙碌,舍去表面文章。重要的是建立清醒的自我认知:选择真正重要的方向,采取战略性的努力,接受过程中的暂时失败。</p> <p class="ql-block"> 当努力脱离实效的锚点,它便成为一场盛大而空洞的演出。生命最深的悲剧从不在于未曾努力,而在于耗尽心血却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奔跑,如笼中仓鼠,蹬转车轮而未曾真正前行。唯有撕开假努力的面纱,让每一分汗水都浇灌在可能开花的地方,人的主体性才能从虚假忙碌中解放出来,从而在有限生命中触摸到无限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价值不在努力的形式,而在努力的实质;不在付出了多少时间,而在这些时间换来了怎样的成长。真努力者沉默深耕,假努力者喧哗表演。唯有当我们停止表演给自己看的戏剧,才能真正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那是一部没有观众亦无须掌声,却充满实质重量与精神光芒的生命史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