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拉萨到夏河,我追寻着藏传佛教的脉络,终于在安多地区的学术中心——拉卜楞寺,找到了信仰与学问完美交融的典范。记得第一次比较深入地接触藏传佛教是在西藏拉萨的大昭寺,看着磕长头的信众,我被那种虔诚深深震撼。后来也到访过青海的塔尔寺,又被其艺术魅力所折服。然而我对藏传佛教的诸多派别和教义始终懵懂懂懂。听说甘南的拉卜楞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所“世界藏学府”,于是决定前往这座学术圣殿,希望能在那里解开心中疑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驾车驶过蜿蜒的夏河,远远地,一片宏伟的建筑群映入眼帘。初遇拉卜楞寺,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它是一座从历史走来的学术圣殿,金色的屋顶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红色白色的墙壁交错排列,这就是有“第二布达拉宫”之称的拉卜楞寺。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大师创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历代嘉木样大师的扩建,在二百八十年中,发展迅速,成为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落。历史上拉卜楞寺并非一帆风顺。1958年,寺内部分建筑曾被捣毁炼铁;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佛殿被用作其他用途,寺门关闭,僧众离散。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逐渐修复,1980年正式对外旅游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最大的特色是它完备的教育体系——六大扎仓(学院)。这也是我此行的重点考察对象。 闻思学院(铁桑浪瓦扎仓):修习显宗,是寺院的中心。大经堂阔十五间,深十一间,可容纳喇嘛三千多人念经。续部下学院(屠万巴扎仓):专修密宗。 续部上学院(居多巴扎仓):同样专修密宗。时轮学院(镀扎仓):修习天文历算,建于1763年。 医学院(曼巴扎仓):学习医药知识,建于1784年。喜金刚学院(季多扎仓):修习法事,建于1879年。这种分学院制体现了藏传佛教教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不像汉传佛教的寺院多以宗派划分。在拉卜楞寺,僧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资质选择专业,进行系统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要理解拉卜楞寺的价值,需要先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印度,由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建。公元7世纪后,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互相调和,产生了大乘密教。藏传佛教就属于北传佛教中的密乘佛教体系。藏传佛教主要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和格鲁派(黄教)等派别。拉卜楞寺属于格鲁派,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格鲁派由宗喀巴大师创立,强调先显后密,显密兼修。</p> <p class="ql-block">走进拉卜楞寺,其建筑集藏汉艺术之大成,雄伟壮丽,让人叹为观止,它是建筑与艺术深度融合体,也是藏式美学的巅峰之作。寺院整体呈现下宽上窄的梯形架构,采用了外石内木的设计。外部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内部则采用木材,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建筑的坚固性,又使内部空间更加温暖和舒适。色彩运用极具象征意义:红色主要用于寺庙的护法殿、灵塔殿以及一些个别殿堂;白色使用较为普遍;而黄色的使用则具有严格的等级意义。“小金瓦寺的墙体全部使用黄色,表示了作为嘉木样活佛私人佛殿建筑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内藏书种类之多,数量之浩繁,学术价值巨大,有6万多册藏经,在全国佛教寺院中首屈一指,7万多块古老的木刻经板极为珍贵。这些经书包括金汁书写的印度《贝叶论》、一世嘉木样大师亲书的《贤劫经》等稀世珍本,早已被海内外叹服,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光辉。</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拉卜楞寺僧房巷中,遇到了喇嘛桑吉,我主动上前打招呼,他是个年青人,来寺院己有三年了,交谈中他告诉我,自己曾经是个急躁的人,但在寺院学习后,学会了平和与忍耐。他还说“佛教不是远离世界,而是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服务众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他这么说,联想到现在的社会,现代佛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对人们生活的有什么影响呢?想想也总结了几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宁静与减压:佛教的冥想和正念练习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关注当下;生活的智慧与人际关系:佛教强调慈悲、宽容和无私,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健康与养生:许多佛教徒提倡素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瑜伽、气功等方式保持身心健康。生活的简单与内心的富足:现代佛教提倡简约生活,鼓励人们减少物质欲望,关注内心的富足。社会责任与慈善:佛教徒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对于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自己就是这么理解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拉卜楞寺著名的转经筒长廊行走,2000多个转经筒环绕整个寺院,是全世界最大的转经筒长廊。我跟着信徒们一起转动经筒,思考着藏传佛教的魅力所在。拉卜楞寺不像我参观过的其他寺院,它更像一所综合性大学。这里不只有宗教教育,还开设天文、历算、医药、艺术等专业课程。这种将宗教信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使得藏传佛教得以系统保存和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到游客中心停车场,放飞无人机,盘旋在寺院上空,用不同的焦聚去拍摄,宏大的建筑群尽收眼底,阴沉的天空掉下了雨点,赶快收回无人机,钻进车里。淅淅沥沥小雨敲打在车窗顶上,干脆打开遮阳帘,看着水珠汇集散开,组成不同的形状,思绪万千。不想走了,夜宿停车场,雨也停了,偌大的寺院安静在群山之间,只有零星的灯光透着那么些光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亮了,天晴了,回望那片金光闪耀的建筑群,我意识到这里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藏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承者。拉卜楞寺作为安多地区的宗教、文化、教育中心,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对藏传佛教的学术研究和教义传承有着深远影响。在这里,我初步理解了藏传佛教各派别的差异和特点,也感受到了佛教智慧对现代生活的价值。或许正如寺中看到的一句话所说:“佛教不是答案,而是通向答案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趟拉卜楞寺之后,我对藏传佛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形式,而是开始欣赏其内在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信仰与学问、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在这座安多名寺中和谐共存,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更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明珠。</p> <h3>(照片拍摄于拉卜楞寺)</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