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甘南经松潘返回到都江堰后,随队车友提议去距今有2300年历史的阆中古镇去看看。久闻其名,今日相逢。抵达阆中古城时,下午两点的太阳像一口大焖锅,轰然扣在头顶。我却迫不及待冲出门——仿佛慢一点,古城就会在高温里蒸发。</p><p class="ql-block"> 走在阆中古城中,保宁醋和张飞牛肉的招牌门面和广告牌扑面而来,下塌的酒店对面正好也是一个保宁醋博物馆。本想着看看古城的历史文化,看来这保宁醋和张飞牛肉会给我带来阆中的文化典故。</p> <p class="ql-block"> 从状元坊入城。纵观古城两侧,像岁月遗漏的绿线,把唐宋的格局、明清的风貌,展示得严丝合缝。走着走着,一股酸香劈头盖脸涌来,暑气顿时稍有退潮。我循味望去,整条南街像被醋海淹没:乌亮的陶瓮沿街排开,红绸封口,金漆“保宁”二字在日光小里晃眼。老板娘摇着蒲扇招呼:“来一口?透心凉!”我捧一小盅,轻抿,酸味浓郁,在喉间化出一缕甜。看到旁边招牌才得知,这保宁醋始于唐,盛于宋,明代列为贡品。它用嘉陵江水、麦麸、中药制曲,四十多味本草,和保宁府的脾气一样——外柔内刚。”她指向一口清代老缸,缸壁结着紫黑色的“醋宝”,像铁锈,又像伤痕。“这是活历史,”她说,“只要加水,它还能复活。”</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出巷口飘来卤香。“张飞牛肉”冠名的铺子比醋坊更张扬,“张飞牛肉”霸道香气横冲直撞,霸道地缠上每一粒尘埃。油光瓦亮的腱子肉裹着酱色筋膜,在砧板上微微颤动,看着食欲大增。</p><p class="ql-block"> 我花99元称了一块牛键子肉,老板随手送一把牛肉干,递过来:“来,尝一下”,第一口险些咬到舌头——咸香、麻辣、回甘层层炸开,久久回味在味雷上”,“不错,不错,”我连连说道。“这么好的牛肉与张飞有什么关联呢?”我不解的问道。顿刻,老板面露自豪的神态娓娓而谈,“张飞公元214—221年镇守阆中七年,史载他“修城池、兴水利”,军中缺盐缺肉,便订下“杀牛者肉归官”的规矩保障给养。民间乐于把这位猛将与美食相连,于是编出“张飞犒军用特制牛肉,三军皆醉”的传说,故事越传越真,名字也就坐实了”。</p><p class="ql-block"> “哪这保宁醋呢?”,老板音提八度说道: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 年)在阆中设“保宁军”,因醋坊集中产于府治所在地,人们便直呼其醋为“保宁醋”。公元 936 年,其“色如琥珀、香醇酸柔”的特质已列为贡品,官方文书皆书“保宁醋”,使这一名称随贡品走向全国,沿用至今。原来这保宁醋和张飞牛肉是阆中人打的二张历史“牌”呀,像一场味蕾的急鼓,把我从历史长河中,敲回到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浅留半日。次日清晨,又在醋香与卤香味中醒来。此刻,古城尚未完全苏醒,屋脊上还留着昨夜的梦。我悄悄告别,不敢惊扰,只怕一出声,2300多年的历史光阴便会散落一地。</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酒店巷口,看旁边的早点摊上,一缕缕热气腾腾升起,烟火气扑面而来,在空中久久不散,像给整个阆中古城盖了个无形的、温暖的印章。阆中古城,我一定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