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根,古韵松江

horse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谷水等,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是上海历史文化发源地,唐代建县,元代设府,山水风光旖旎,历史人文荟萃,素有“上海之根”的美誉。此次来上海,花了一天时间游览松江几个名胜古迹。首先来到方塔园。 六月的上海一般是很热的,但我在上海的这两天出奇凉快。在零星小雨中,走进方塔园,这是一座以观赏古代遗迹与历史文物为主的园林式公园,建于1978年,占地182亩,原址为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整个园景以宋代方塔为中心,融合明清古迹与江南园林,湖光塔影相映,林径幽深,展现千年历史与自然野趣。 方塔园是上海市五星级公园,具有唐宋风韵和现代园林气息,园内有国家级、市级、区级文物建筑多处,面积较大,如要游完,大概要3个多小时的时间。由于此次松江游的主要目的地是醉白池和和广富林,时间有限,我将游览目标聚焦于方塔园核心景观:宋塔明壁。 松江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是位于方塔园内的宋代佛塔,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4年),高42.5米,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九层楼阁式,塔身逐层收缩,檐角悬铜铃。虽经历代修缮,塔内仍保留宋代斗拱177朵,占原物63%。此外,壶门月梁、撩檐枋等均为宋代原物,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古塔”。‌‌ 方塔原为兴圣教寺的佛塔。这座寺庙在元末战乱中遭到破坏,但方塔却得以保存至今,成为松江地区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从方塔的建造工艺,可以看出宋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其砖木结构在提升稳定性和抗震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历经多次地震和战乱后依然屹立不倒。方塔,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松江明刻照壁是方塔园内的明代砖雕文物,原为松江府城隍庙 影壁,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该照壁高4.75米、宽6.1米,由近百块方砖砌成,现存雕刻面积约30平方米,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主体雕刻为一只怪兽形象,融合鹿角、狮尾、牛蹄、龙鳞等元素,足踏元宝、珊瑚、玉杯等财宝图案。 宋塔明壁不仅是松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时光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此外,作为物华天宝的“文博之府”松江府城,还有许多古建筑,如元朝的真教寺,唐朝的经幢等等。唐经幢离方塔园不到400米,在一所小学里,是上海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专程前去,由于正值上课时间,没有开放,留下遗憾。 到江南怎能不看园林。在松江有一座江南名园,这就是位于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醉白池。醉白池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原为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宅园“谷阳园”。明末书画家董其昌曾在此建造亭阁,清顺治至康熙年间(1644—1722年),工部主事顾大申重建园林,效仿宋代宰相韩琦仰慕白居易的风雅,将其命名为“醉白池”。 走进醉白池,零星的小雨使天气变得凉爽,公园内弥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宁静气息,喜欢这种人少的时刻。带着悠闲的心情,开始漫步公园,近距离欣赏这座古老的园林。首先看到这块雕刻园中景色的照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石雕照壁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屏障,更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醉白池分为外园和内园,外园以山水绿植为主,只见古木葱茏、环境清幽,漫步在其中可享受闹市中难得的古雅和宁静。水是园林的灵魂,一条“之”字形的人工湖,通过小桥和连廊,连成一个整体,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 外园的雕花厅是醉白池三大景点之一,以其精湛的木雕艺术闻名。由清代松江名士张祖南所建,距今约300余年历史,属三进两厅四厢房的江南古典民宅结构‌。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前厅、庭院、后厅贯通相连,中央植有香樟树,厢房回廊环绕,体现大气与温馨的融合‌。 雕花厅前厅雕百花,后厅雕人物,是一座艺术宝库,雕花精致,线条细腻,技艺高超,被誉为“上海地区雕花最精致的厅堂之一”‌。 沿着杉树林荫大道往深处走,便进入醉白池内园,它是醉白池的精华所在。内园以黄石堆砌的长方形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亭台楼阁、曲廊花墙,形成“园中园”的景致。 雪海堂是园内核心历史建筑,也是醉白池三大景点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景观特色闻名。因堂前广植梅花,盛开时如雪覆枝头、宛若花海而得名‌。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五开间传统厅堂建筑。 现悬匾额由邑人朱孔阳题写。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此面向松江各界代表发表演讲,强调教育救国与革命建设,并与代表合影留念。堂内专题展览记录了这段历史。‌<br> 醉白池内的荷花池位于园林中央,是园内核心景观之一。池水与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形成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观‌。荷池周围环绕着池上草堂、四面厅等主体建筑,夏季荷花盛开时,粉荷与古建筑构成诗画般的场景‌。 醉白池的“半山半水半书窗”亭(简称“三半亭”)是园内具有诗意的古建筑,其名源自“半山半水半书窗”的意境设计,体现了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 长廊墙上嵌着许多名人碑刻,其中最珍贵的要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手迹,字迹潇洒飘逸。据说这些碑刻是顾大申特意搜集而来。 醉白池的池上草堂是园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整座建筑凌空于池上,四周古木参天,碧波环绕,气势不凡。堂上匾额“醉白池”三字,是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的墨宝。<br> 草堂内陈设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古色古香,兼具典雅与历史感‌。 四面厅又名柱颊山房,是醉白池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为明代遗存。该建筑因四面均设花格长窗贯通而得名,厅前有300余年树龄的古香樟遮荫,厅后缠绕着百年古紫藤,整体风格古朴典雅‌。其名称“柱颊山房”源自明代董其昌在此挥毫觞咏的典故。 董其昌曾在此题字“堂敞四面,面池背石”,并留下“临世濯足,希右振缨”的诗句,体现文人雅士的诗意生活。 乐天轩是醉白池内最老的建筑,其渊源可追溯至宋代。原为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朱之纯所建“谷阳园”中的“文澜堂”旧址,后因古人崇拜白居易(字乐天)而得名‌。该建筑历经多次修复,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建筑之一‌。<br> 乐天轩位于醉白池内园最北侧,轩旁竹林掩映、松柏苍翠,屋后银杏参天,屋前板桥流水,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村野意境‌。乐天轩与园内其他明清风格的亭台楼阁舫(如四面厅、池上草堂、疑舫等)以及池水、廊榭共同构成江南园林的典型布局‌。 疑舫是醉白池园林中的一处特色建筑,相传为明代董其昌的书房与会友之所,作为临水建筑,疑舫体现了“舫”的仿舟设计理念,与池水、廊榭相映成趣,疑舫为醉白池“园中园”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br> 醉白池公园内设有董其昌塑像,位于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入口处。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大家,官至礼部尚书,是松江文化的重要代表。松江是董其昌的故乡,该地区自古便是文化重镇。明代松江画派、书派在此形成,董其昌的书画活动与理论创新直接推动了区域文化发展。<br> 十鹿九回头石刻是醉白池内一大文化瑰宝,雕刻于明代。这块石刻浮雕呈长方形,高度1米,画面上是十只雄鹿在奔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最初嵌于普照寺前石桥旁墙壁,1950年移至醉白池公园。该石刻与醉白池古典园林建筑群共同构成松江历史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物证,其动物造型与多重寓意成为“上海之根”的文化符号‌。<br> 江南古典园林,如诗如画,意境之美。徜徉其中,听鸟语花香,看文化人文,享山水之乐。 从醉白池出来,打车来到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这个遗址公园位于上海松江,是一处集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文化展示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上海之根”。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朱雀门为正大门,由砖石垒砌的塔楼构成,塔楼门垛似有残缺,仿佛是考古遗址留下的痕迹,是广富林文化的象征,后面为金钟台,它们共同构成景区入口的重要地标 ‌。<br> 徒步游览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沿途有许多仿古及特色建筑,各式建筑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值得慢慢品味。 广富林骨针广场是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位于遗址中轴线尽头,以象征先人智慧的巨型骨针雕塑为中心‌。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根高约30米的骨针雕塑,其原型为广富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物——古人用于织网缝衣的骨针,展现了先民的勤劳与智慧‌。<br>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建筑形象,像是陶罐半埋于泥土中的形态,其主体结构由三个罐体与五片陶片构成,整体造型生动还原了文物出土时的原始场景。馆内有广富林出土文物展示。<br> 仿远古建筑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朱雀红墙是景区内很有特色的建筑元素之一,主要位于关帝庙与城隍庙区域,其鲜明的红色宫墙与古建筑群相映成趣,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br> 富林塔‌是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为仿晚唐风格的三重檐塔,兼具观景功能与文化展示价值,现为遗址内最高建筑。‌‌富林塔‌建于知也禅寺与三元宫之间,形成儒释道三教文化交融的景观轴线。其建造初衷主要为观景及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br> 来到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最核心之处,广富林文化遗址博物馆(水下博物馆)。该馆以独特的半水下建筑设计和沉浸式历史展览闻名,在此了解广富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古代上海的发展脉络。 入口圆形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入口,采用玻璃钢结构设计,是博物馆的起始点,连接水下展区不同主题区域,通过迂回步道展示上海从原始村落到近代城市的演变过程。 走进水下博物馆,展馆设计极具创意,深入水下并通过“时空之旅”的主题,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空间。通过水下展馆还原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场景,以时间脉络引导游客从“原新大厅”逐步深入水下空间,体验历史变迁‌。<br> 顺着台阶往下走,到达水下3米处,这里展示了广富林遗址挖掘现场的模拟场景。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发现于‌1959年‌,1958年首次被发掘,1961年起多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近7万平方米。广富林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学命名,该文化位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是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研究的里程碑。得证上海不是一个滩,而是一个同样有着深厚底蕴的城市。<br> “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在广富林这片神秘的土地,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古老村落,发展为大上海滩的历史过程,因此,松江广富林也被称为“上海之根。<br> 广富林文化展示以时空线索为脉络,结合考古发现与现代展示技术,通过远古文明、中古文明、秦汉至隋唐、现代互动体验等核心展区,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 参观完广富林文化遗址博物馆(水下博物馆)后,不打算去其他它展馆,准备好好看看这座像是水上宫殿的建筑。我此次专程到松江,就是冲着这座建筑而来。 早就听说“魔都水下奇迹”广富林文化遗址博物馆,一直想来,终于如愿以偿。这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现代中式建筑,其主体结构沉入富林湖下6米,仅露出金字塔形的三角屋顶于水面,远观如被湖水淹没的漂浮建筑,视觉冲击力极强‌。<br>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遗址博物馆历时10年、耗资200亿建成,是全国首家水下博物馆。其建筑灵感源自新石器时代先民房屋,采用两坡顶和圆顶形式,立面细节则融合唐宋传统古建筑特征,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感‌。</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建筑风格融合江南园林的婉约与现代恢弘,来到这里的游客无不被其奇特的外观和文化底蕴所吸引,不愧为“上海之根”的重要文化载体‌。</p> 广富林遗址公园很大,除了前面看的主要建筑,还有“一尺花园”“朵云书院”“集贤坊”等高颜值的仿徽派建筑名居打卡点。我围绕着文化遗址博物馆,沿着富林湖漫步赏景,在水上石板桥拍下全景。此刻,波光粼粼的湖面映衬这座奇妙的建筑,环顾四周,一派江南景致。 <p class="ql-block">上海是我第二故乡,童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曾几何时,每年至少来一次上海,随着老人们的故去,自己也变老了,来这里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次在上海待了两天,和亲戚们一起聚餐。游览松江后,前往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