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袁家大院”覆灭记

五零后

<p class="ql-block">快乐的退休人,被老乡带来的消息震惊了,听袁寨乡的老乡同学说:袁家大院被摧毁了的消息时,我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惋惜,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我家是在我准备上高中的时候,因特殊时期的原因随父母一起下放到了袁寨乡,母亲被分配在袁寨乡粮管所工作,袁寨乡的粮管所所在地就是“袁家大院”,我高中三年时期就在“袁家大院”里度过的。</p><p class="ql-block">提起“大院”,人们自然会想到山西的“乔家大院”、陕西的“唐家大院”、天津的“石家大院”等不少被人们赞不绝口的“大院”,尽管它们的建筑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但它们均缺少当年正阳“袁家大院”的“皇家气派”。当年我们粮管所家属院里的小伙伴们可是每天都在袁家大院的内院走廊里玩耍的。</p><p class="ql-block">“袁家大院”位于正阳县袁寨乡的集镇内,是袁世凯身边的红人、重臣,一代枭雄袁乃宽所建。袁家大院,则是他发迹后在家乡兴建的一处大型庄园。</p><p class="ql-block">当年袁乃宽兴建的这座“袁家大院”到底有多大?有多阔?有多美?说出来您可能不信,目前国内较知名的大院,如果与袁家大院一比、都会黯然失色,低它一等。但因当时的历史条件,无任何影像资料保存,仅凭文字介绍起来似乎有些苍白无力。我们家虽然有幸在这个袁家大院里居住了三年多,刚开始到那里的时候,总感觉这个大院里面的房子和当时的乡村面貌格格不入,它像北京的四合院、也有点像皇宫?后来听当地的老百姓说,这座大院与袁世凯有关,还说那房屋砖缝都是用的糯米汤浇灌的,结实的很。</p><p class="ql-block">据袁寨的老辈人讲,袁家大院总共占地1300多亩,分外寨和里寨两大部分,外寨为商业区,里寨为住宅区。当年建这座大院时,方圆18座窑厂日夜不停烧出的砖瓦还满足不了建该大院使用,</p><p class="ql-block">与全国所有大院建造样式不同的是,大院中的部分建筑是依照故宫后宫宫殿样式建筑的,所以有“小故宫”之称。之所以建成“皇宫式“,恐怕与袁乃宽在京城任职,出入过紫禁城,为其宏伟气势所惊叹,所以在兴建自己的庄园时,便借鉴了故宫后宫部分建筑的布局和宫殿样式。这是全国所有“大院”的主人恐怕连想都不敢想的大胆建筑。</p><p class="ql-block">袁家大院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寨门的门栓是用整根巨大的原木松树制成(由此可见其寨门的高大)。寨门四角各有一高大的角楼。最外墙高10多米,护寨河宽阔、清澈、深邃,几年前,当地农民还曾在寨河中捞到过重达几公斤的银元宝。</p><p class="ql-block">商业区(也叫集市)则与北京的“大栅栏”相似,虽无名店和楼房,也不宽阔,但一街两排民居式的商店、作坊倒也给方圆百姓买卖交易带来便利。袁家大院建成之日,即是袁寨集市正式开集之日而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袁家大院”的精华部分主要是在其“内宅”。内宅又分为,住宅区和花园区。</p><p class="ql-block">进入“内宅”,须先经过大院的大门楼。按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来说,大门(正门)一般都建在大院中轴线的正中,高大而气派。而这座大院的正门却建在整个大院的最东侧,只是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门楼,既不高,也不宽,更难说大。以出现“院内奢华大气,门楼却其貌不扬”,且建在内宅边缘,看似不合常理,它则表现出来了院主人的慎思缜密,用心良苦。因其内宅是仿紫禁城部分建筑的,</p><p class="ql-block">如进入“内宅”,须先经过大院的大门楼。按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来说,大门(正门)一般都建在大院中轴线的正中,高大而气派。而这座大院的正门却建在整个大院的最东侧,只是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门楼,既不高,也不宽,更难说大。之所以出现“院内奢华大气,门楼却其貌不扬”,且建在内宅边缘,看似不合常理,实则表现出来了院主人的慎思缜密,用心良苦。因其内宅是仿紫禁城部分建筑的,如果门楼像紫禁城的城门那样高大威严,若有人借机告状,说其有野心,恐会带来大难。这样不显山不露水的门楼,谁又能知院内的玄机呢。</p><p class="ql-block">门楼虽偏居一隅,但踏进院内,立即你感到眼前一亮,别有洞天,美不胜收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进入正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由青石砌就的鱼池,鱼池造型奇特、古朴,仿佛让人想起了西安华清池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沐浴的汤池。鱼池正中有一座汉白玉筑就的拱桥:登桥而过,即进入“平门”,放眼望去,迎面是两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一律青石铺地,画梁雕柱,一幅幅精美的的书法、山水、花鸟画和楹联绘在上面,让人不禁联想到北京颐和园里的长廊。据说,这是袁乃宽从苏州、杭州、北京、天津请来的众多能工巧匠雕刻或手绘的。</p><p class="ql-block">廊内的院子里建有类似于故宫后宫宫殿的建筑,只不过后宫宫殿是金黄色的琉璃瓦,而这里却是青砖黛瓦罢了,规模也肯定小得多。带着隔栅走廊的左右各有厢房,均为双层出檐。</p><p class="ql-block">沿着长廊、游廊转来走去,不觉间,又进入到另一层院落,里面的房屋仍为仿古宫殿式建筑,两侧左右仍各有5间厢房。整个住宅区共四重院落,从南到北,一字排列,结构相同,一律青砖黛瓦,每重及每套房子之间都由不知有长度多少、曲径通幽的长廊相通,无论你到任何一个房间都是长廊引路,无论雨雪多大,决不会让你受淋。</p><p class="ql-block">每套房子的形状、大小以及院落中的名贵树木、花草、假山、盆景都大同小异,只要你走进这个四层的前院或后院的138间房的院落,如果没有熟悉的人带路,初来乍到者,进入院内,则很难辨别方向口。这些房屋、长廊建筑所用的木料、石料大都从外地运来,不少还是名贵树木。院内所植的花草树木、假山盆景更是十分名贵。</p><p class="ql-block">内宅西北侧的花园区,据说是仿故宫的御花园而修建的,听尚在世、曾参与建设的当地农民的后代介绍,花园内,各种景观石造就的假山美不胜收,有从外地移栽来的高大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的松柏等。可惜解放前后已逐渐被损毁,到上世纪70年代,只保留了数株辛夷、国槐及一棵叫不出名,当地人称之为“歪脖树”、造型奇特的树。</p><p class="ql-block">这座大院,解放后被收归国有,上世纪70年代前是公社粮管所,后为公社卫生院。收归国有,改为粮管所后,为了储粮、调运方便,在主体建筑不变的情况下,也曾在过路通道上做过一些小的改动,但大院主体建筑从未做过改动。</p><p class="ql-block">即便是在特殊时期,袁家大院也只有建在集市外面的寺院庙宇被毁,而大院主建筑则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令人扼腕叹息、痛惜、不解的是,它特殊时期都熬过来了,居然没有熬过愚昧无知决策人,1989年,当时乡卫生院因拖欠当地粮管所5万元钱,加上部分房屋需要修缮,于是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竟作出拆毁袁家大院,变卖其中的梁檩卖钱还款的荒唐、草率、可笑的决策。</p><p class="ql-block">于是,这座在河南乃至全国最大、最气派、最壮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特别是有旅游价值的大院仅短短数月间便灰飞烟灭,告别大地,永远的消失了。</p><p class="ql-block">破坏得完全彻底,即使有足够的资金,也再难恢复其原貌了。</p><p class="ql-block">它的毁灭,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哪怕一幢建筑、一棵古树,都展示着历史的脉络,描绘出文化的痕迹,。从它们那里,透露出的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秘密,一种悠久不息的精神。对历史人文建筑的破坏,就是割裂自身文化的传承,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对自身的背叛。</p><p class="ql-block">决策者如果多一分冷静,多一些知识,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民主,甚至多一下上报和请示,都不会发生这样破坏历史人文建筑的事情。</p><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来源:中华文化杂志社作者:牛林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正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等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