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刊首语:</i></b></h1> 沧浪一词出自战国佚名的《沧浪之水歌》<br>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br>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br><br> 赏析<br> 《沧浪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中国更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说,劝人奋发向上。<br> <br> 同时晚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它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主张,强调诗歌文学同治学儒道不同的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提出师法盛唐梦,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有重要的影响<br> 故此,我社冠以沧浪之名 <h1><i><b>诗人简介 </b></i> </h1> 宗德宏,资深媒体人,曾长期供职于北京青年报社。诗作散见于《诗刊》《北京文学》《诗歌月刊》《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报刊。有多首诗作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朗诵中国》《中国诗选》(中英文对照版)等诗歌选本。 <h1><i><b>宗德宏:想必都是往事(组诗)</b></i><b></b></h1> <h1><i><b>应天门</b></i></h1><br>就不去看你了,青翠尚不够<br>春风那么瘦<br>冬雪独自愁<br>宏大的气象里,有人作秀<br><br>有一些歌颂不怀好意<br>且蓄谋已久 <h1><i><b>在天蓝处,有人咽下了苦</b></i></h1><br>每一阵大风,都有试图压倒一切的心思<br>其自身幻想、温度<br>包括了让三月里的树<br>尽快长满新绿<br>湖水荡漾,在天的湛蓝处<br>有人咽下了苦<br><br>不是举目无亲,万物美如斯<br>但关键时,怕孤立无助<br>渴望鼓与呼<br>我们输就输在<br>过于谄媚<br>和过于冷酷<br><br>因此,我觉得在你的怀里,睡去和醒来<br>一样,可以倾诉<br> <h1><b><i>一只好狗</i></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养的狗,往往疏于驯服</p><p class="ql-block">性情趋同</p><p class="ql-block">因此,它们见了大狗、小狗,高官、草民</p><p class="ql-block">都要叫上几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一只好狗,绝对理解主人的意图</p><p class="ql-block">在进退之中</p><p class="ql-block">知道什么时候温顺</p><p class="ql-block">什么时候凶</p> <h1><i><b>如晤</b></i></h1><br>热未减,风不长,情到浓时<br>说不清疼痛何物<br>一滴泪,流不尽<br>生活的苦。此刻,怎一个愁<br>惟愿日月照千古<br>万里江山奇秀<br>在这个世界上,怒放的不一定是花朵<br>见过上上下下的伤<br>悟出了,什么是体无完肤<br><br>人有病,天地病<br>群魔乱舞 <h1><b><i>寒风凛冽,当下不是春</i></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p><p class="ql-block">何处有一扇打开的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冰封大地,所有的色彩凋零</p><p class="ql-block">在疤痕上绘一朵花</p><p class="ql-block">并让其盛开,来掩盖流血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漠视,像是眼里进了沙子</p><p class="ql-block">会让心灵蒙尘</p><p class="ql-block">此刻,沉默不是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呼唤事物的本源</p><p class="ql-block">以最强音</p><p class="ql-block">暮色降临,天近黄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苦难如黑夜,尽头接黎明</p><p class="ql-block">想起被冷落的星辰</p><p class="ql-block">寒风凛冽,当下不是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竟还有那么一个清晨</p><p class="ql-block">在心里,埋得很深</p> <h1><b><i>想必都是往事</i></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必都是往事</p><p class="ql-block">或许疼痛与撕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水径流,光阴掠</p><p class="ql-block">思想深处的火花不灭</p><p class="ql-block">一遍遍抚触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还在没完没了的纠结</p><p class="ql-block">树绿不到冬寒</p><p class="ql-block">花开也会花谢</p><p class="ql-block">落日黄沙</p><p class="ql-block">西风烈</p><p class="ql-block">万物皆是:</p><p class="ql-block">大红大紫过去</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片落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浩浩日月星辰</p><p class="ql-block">我心,君解</p> <h1><i><b>谁向我招手</b></i></h1><br>每当我想起那些烦心的事<br>夕阳就皱一下眉头<br>南山脚下<br>一切如旧<br>不要问我爱的理由<br>真情告白,在心底深处<br>好一个桃红柳绿,风清月明<br>那时年少<br>不识愁<br><br>而今回首,夜雨敲西楼<br>谁向我招手<br> <h1><i><b>雨水引</b></i></h1><br>按说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候<br>为什么倾诉<br>那么多?虽不是声泪俱下<br>但,难以割舍的情愫<br>长驱直入,撕开了有关话题的<br>遮羞布<br><br>由于冰河未开,冷风依旧<br>有人问,以后的归宿<br>荆棘丛生,通往春天的路<br>笼沙薄雾间穿行<br>这个上午,在纷乱的议论声里<br>有了热度<br><br>我们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吗<br>想哭<br>心头,掠过一阵阵酸楚 <h1><i><b>大暑</b></i></h1><br>天行大暑,热气往上走<br>39度,蒸煮着<br>这个正午<br>既如此,仍然可以接受<br>大不了<br>汗流如注<br><br>但,有的热<br>我们不堪其苦<br> <h1><i><b>秋风远去</b></i></h1><br>落叶无声,人间有痛,沉默的深呼吸<br>在夜里非常清晰<br>此刻,同病相怜的人<br>需要温情<br>需要记忆里的山光水色<br>需要有最新的好消息,以除心头之疾<br>艰难地活着<br>比风光的死去,更有意义<br><br>我终于明白了<br>过去,被我们称作沃野的<br>实际上,就是现在的——<br>光秃秃的土地 <h1><b><i>敬挽</i></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被风吹痛的黄昏,感染了自己</p><p class="ql-block">几声哀叹里,有不尽惋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微笑,是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p><p class="ql-block">纯粹的无可挑剔</p><p class="ql-block">比如光的明媚,比如月的清亮</p><p class="ql-block">像一把伞,挡住了突降的大雨</p><p class="ql-block">寒潮袭来时,分明是递上的一件棉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喜欢你,以那天傍晚时分眼角的泪为记</p><p class="ql-block">从此往事,成追忆</p> <h1><i><b>谁抚我伤?脚下是辽阔大地</b></i></h1><br>山峰连天台,梦向何处,伸手抓上一把云<br>抬眼三万米<br>那么蓝,那么白,那么一望无际<br><br>行程的记忆,一路风风雨雨<br>回头问,谷底深几许<br>千山万水情<br>诗往远方去<br>焦虑,春天的姗姗来迟<br>期待从绝望中长出鹅黄、新绿<br>暑热湿衣背,雪花落醉意<br>青丝、白发一样美,即使不语<br>月有知<br>流年的红与黑<br>在时间的河岸上,漫过沟渠<br><br>一支啬薇,一株梅,还要写一写关于<br>一片叶子的心事<br>谁抚我伤?脚下是辽阔大地 <h1><i><b>这一生的痛苦</b></i></h1><br>这一生的痛苦,往日带走了一些<br>晚风吹掉了一些<br>剩下一些,还不时地煎熬内心<br>人间岂能情似铁<br><br>春天的早晨,为何处处落叶<br>思虑飘飘,离绪凄凄;梦里问残雪<br>桃花十里,万紫千红<br>天下几人言缺<br><br>西风不与三月别<br>天边悬冷月<br> <h1><b><i>百味杂陈</i></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一眼吧,痛!唯有身在其中的人懂得</p><p class="ql-block">不去说</p><p class="ql-block">寒冬进入生活的细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张合影,让二十几年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在这座楼下一 一闪过</p><p class="ql-block">何为困惑</p><p class="ql-block">满目苍凉</p><p class="ql-block">而今,如有不甘,想想从前的那些日夜</p><p class="ql-block">一起时的欢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深难舍,离愁更浓,这一别</p><p class="ql-block">苦难那么多</p> <h1><i><b>未来的日子</b></i></h1><br>郁郁寡欢,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br>不敢有奢望<br>认定平安地活着,比什么都好<br><br>如果时间允许,去爬一爬野长城<br>领略山峰的高<br>或到郊外走走,看一看拂晓<br>当然了,也可以把目光<br>转向大海的浪涛<br>苦没有尽,甘没有来,北风的呼啸<br>在和我们过招<br><br>甚嚣尘上,归隐山林,扮演什么样的角色<br>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多年以后<br>无非一朵花,一棵草<br> <h1><i><b>诗评家简介</b></i></h1>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著名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 诗里乾坤大 笔下寓意深<br>——资深媒体人宗德宏的诗意述怀<br><br> 评论员:陈东林<br><br> 北京资深媒体人宗德宏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不同凡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世界,从来不是孤立的意象堆砌,而是一方能照见世道人心的“乾坤朗镜”——风掠过的不只是树梢,可能是某个角落的沉默;雨落下的不只是土地,或许是藏在心底的委屈。作为北京青年报社的资深编辑、记者,他的笔端始终牵着两根线:一根连着新闻纸上的时代根脉,记录着街巷里的烟火与世情;另一根系着诗行里的内心波澜,承载着深夜里的叹息与期盼。当媒体人的“锐”与诗人的“柔”在字句间交融,他的诗便有了“于细微处掀浪,于质朴中藏锋”的独特分量——读他的诗,像在老茶馆里听人聊家常,说的是风花雪月,藏的是酸甜苦辣,末了一咂摸,全是过日子的真滋味。<br><br>一、意象独特:自然为骨,现实为魂<br><br> 宗德宏笔下的自然意象,从来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点缀,更像他从现实里“采”来的“标本”——带着泥土的温度,沾着生活的痕迹。风、雨、雪、叶这些寻常物,到了他诗里,都成了“会说话的眼睛”,替他把不好直说的话,悄悄递给读者。<br> 《应天门》里那句“春风那么瘦/冬雪独自愁”,初读是时令的清冷,再读才懂是“宏大叙事”里的刺。应天门是洛阳城的地标,本该是“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壮阔,可他偏绕开“宏大的气象”,只写春风“瘦”得撑不起热闹,冬雪“愁”得落得孤单——这哪是写自然?分明是见过太多“应天门下的作秀”:有人对着镜头摆姿态,有人捧着稿子念赞歌,可风一吹、雪一落,那些刻意的“宏大”就露了怯。就像他当记者时跑活动,见过太多“搭台唱戏”的热闹,散场后只剩空场地,于是借春风的“瘦”,戳破了“虚张声势”的假;用冬雪的“愁”,照见了“人走茶凉”的真。<br> 风在他诗里总带着“脾气”。《在天蓝处,有人咽下了苦》说“每一阵大风,都有试图压倒一切的心思”——这风哪是自然风?是那些想“说了算”的强势:可能是会议上不容置疑的声音,可能是生活里不由分说的规则,它们“幻想、温度”都攥在手里,连“三月里的树”该什么时候长新绿,都想按自己的心思来。可他偏要写“湖水荡漾,在天的湛蓝处/有人咽下了苦”——大风再凶,总有低头喝水的人;强势再盛,总有藏着委屈的人。这种对比里藏着媒体人的观察:镜头总对着“大风”,可“咽下苦”的人才是生活的大多数。<br> 雨也不只是雨,是“撕开遮羞布的手”。《雨水引》里“雨水长驱直入,撕开了有关话题的《遮羞布》”,多妙的比喻——雨水本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候”该有的温柔,可它偏不绕弯子,直接把那些“藏着掖着的事”冲了出来。就像他编稿子时,总遇到些“想说又不敢说”的话题,编辑室里讨论时绕来绕去,可一场“雨水”(或许是某个突发事件,或许是某句忍不住的真话)一来,那些“遮羞布”就捂不住了。诗里说“由于冰河未开,冷风依旧/有人问,以后的归宿”,多像雨夜里编辑部的对话:问题摆出来了,可路还冻着,谁心里不慌?<br> 连“狗”这种家常物,到他诗里都成了“世相镜”。《一只好狗》说“我们养的狗,往往疏于驯服/性情趋同/因此,它们见了大狗、小狗,高官、草民/都要叫上几声”——这是“没被教乖”的真性情,像那些不懂“看人下菜碟”的普通人,见了不公就喊,遇了委屈就叫。可“一只好狗,绝对理解主人的意图/在进退之中/知道什么时候温顺/什么时候凶”——这“好狗”哪是狗?是被“规训”后的“懂事”:见了“主人”要温顺,遇了“外人”要张牙,像极了某些场合里“会来事”的人。他见过太多“疏于驯服”的狗被骂“不懂事”,也见过太多“理解意图”的狗被夸“有眼色”,于是借一只狗的“生存智慧”,把人际间的微妙写透了——读着像开玩笑,笑着笑着心就沉了。<br><br>二、寓意深刻:于叩问中藏锋芒<br><br> 宗德宏的诗不爱“下判断”,总爱“提问题”。那些轻声的叩问,像小石子投进水里,一圈圈荡开的,全是对生活的琢磨。题目里的“寓意深”,恰是他把“不好说的理”藏在“问不完的话”里,让读者自己去品——品着品着,就懂了他没说出口的话。<br> 他总在叩问“真与假的边界”。《应天门》里那句“有一些歌颂不怀好意/且蓄谋已久”,够狠也够准。“歌颂”本是好事,可加了“不怀好意”“蓄谋已久”,就变了味——是为了往上爬的“表忠心”?是为了掩问题的“唱赞歌”?他当记者时见多了:某个项目明明问题一堆,报道里偏要写“成果显著”;某个人明明争议不断,总结里偏要夸“德才兼备”。这些“歌颂”不是发自心,是揣着“谋算”的表演,所以他说“就不去看你了”——不是不想看应天门,是不想看那些“假歌颂”。<br> 《在天蓝处,有人咽下了苦》里那句“我们输就输在/过于谄媚/和过于冷酷”,更是戳中了人心的软处。“谄媚”是对着“上面”弯腰:见了有权的就笑,遇了有钱的就捧,把“真性情”藏得严严实实;“冷酷”是对着“下面”冷眼:见了落难的躲开,遇了求助的装瞎,把“同情心”收得干干净净。他跑社会新闻时见过太多:有人为了“攀关系”在酒桌上弯腰,转头就对问路的老人翻白眼;有人为了“保位置”对领导说尽好话,却对下属的难处漠不关心。这两种姿态,都是对“真”的背叛——所以他说“不是举目无亲,万物美如斯/但关键时,怕孤立无助”,是啊,大家都忙着“谄媚”或“冷酷”,真到自己难了,谁会伸手?<br>他也总在叩问“苦与痛的重量”。《如晤》里“见过上上下下的伤/悟出了,什么是体无完肤”,这“伤”不是磕磕碰碰的皮外伤,是日子磨出来的内伤:可能是努力了半天却一场空的无奈,可能是掏了真心却被辜负的寒心。他编版时看过太多读者来信:有人说“我为家拼了十年,可爱人说走就走”,有人写“我帮朋友扛了难处,他却背后说我坏话”——这些“伤”看不见,却能让人“体无完肤”。所以他说“一滴泪,流不尽/生活的苦”,哪是一滴泪能装下的?是“怎一个愁”都道不完的疼。<br> 更沉的是那句“人有病,天地病/群魔乱舞”。这哪是说“病”?是说人心乱了,世道就歪了。他当记者这些年,见过“人心病”:为了钱坑蒙拐骗的,为了名弄虚作假的;也见过“天地病”:被污染的河,被砍秃的山——人心病了,天地跟着病;天地病了,人心更慌。可他偏不只是叹,还在《寒风凛冽,当下不是春》里说“苦难如黑夜,尽头接黎明”——这不是空喊,是见过黑暗的人才有的底气:他跑过灾区,见过废墟上有人重新盖房子;编过民生稿,见过难处里有人互相搭把手。所以他信“毕竟还有那么一个清晨/在心里,埋得很深”——那清晨不是等来的,是藏在心里、等着发芽的盼。<br><br>三、双重身份:记者的眼,诗人的心<br><br> <br>宗德宏的诗最妙的是“两面光”:一面照着现实的“棱”,是记者的眼;一面映着人心的“软”,是诗人的心。这两种身份不打架,反倒像“榫卯”,把诗卡得又稳又有分量。<br> 记者的“锐”让他总能“抓准痛点”。《大暑》里“39度,蒸煮着/这个正午/既如此,仍然可以接受”,读着像在说天气——夏天热,谁都懂,忍忍就过去了。可笔锋一转:“但,有的热/我们不堪其苦”——这才是他想说的。“39度”是“明着的热”,晒得慌但能躲;可“有的热”是“暗着的热”:是酒桌上被硬劝酒的“热情”,躲不开;是职场上被“画饼”的“热切”,逃不掉;是关系里被“绑架”的“亲热”,甩不开。这种“分层”是记者的本能:他编稿子时总爱问“这事儿还有没说透的?”——天气热是“表层事实”,人心的“热”才是“深层真相”。<br> 《秋风远去》里“我终于明白了/过去,被我们称作沃野的/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光秃秃的土地”,更是典型的“记者式顿悟”。他肯定跑过农村,见过曾经的“沃野”变成荒地:可能是年轻人都走了,地没人种了;可能是化肥用多了,土不肥了。可他不直说“农村空心化”“土壤污染”,只说“过去叫沃野,现在是荒地”——用“名与实”的反差,把问题摆出来。就像他写新闻稿,不爱用“概念”,总爱用“对比”:去年这地还长麦子,今年就长草了——读者一看就懂,比说多少“术语”都管用。<br> 诗人的“柔”让他总能“焐热痛处”。《敬挽》里写逝者:“那微笑,是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纯粹的无可挑剔/比如光的明媚,比如月的清亮”——多软的笔锋。他肯定采访过逝者的亲友,听他们说“他活着时总笑”,于是把“微笑”写成“光”和“月”:光暖,月静,都是能“治愈”人的东西。后面说“像一把伞,挡住了突降的大雨/寒潮袭来时,分明是递上的一件棉衣”——更是把“怀念”写成了“温暖的记忆”:那个人没走,还在替我们挡雨、递衣。记者记“逝者是谁”,诗人记“他曾怎样暖过我们”,他把这两样揉在一起,读着就想哭,可哭完心里是暖的。<br> 《想必都是往事》里“浩浩日月星辰/我心,君解”,也是诗人的“柔”。前面写“疼痛与撕裂”“没完没了的纠结”,把往事的“痛”写得透透的:树绿不到冬寒,花开也会花谢,谁没经历过“大红大紫过去/最后一片落叶”的落差?可最后落在“我心,君解”——再痛的事,遇上懂的人,就轻了。这像他做编辑时选稿:宁愿多登一篇“有人懂我”的短文,也少登一篇“怨天尤人”的长文——日子够苦了,得留点“被懂”的甜。<br> 两种身份最妙的“和”在《谁抚我伤?脚下是辽阔大地》里。“行程的记忆,一路风风雨雨”是记者的路:跑过的现场,见过的人,踩过的泥;“诗往远方去”是诗人的梦:哪怕路难走,笔不能停。“焦虑,春天的姗姗来迟”是记者的忧:看着问题急,盼着变好;“期待从绝望中长出鹅黄、新绿”是诗人的信:再难也信会有新叶。他不用记者的“硬”压诗人的“柔”,也不用诗人的“虚”躲记者的“实”——就像他办公桌左边摆着新闻稿,右边放着诗集,写稿累了就翻两页诗,写诗闷了就看看稿子:现实和诗意,本就该挨得这么近。<br><br>四、诗歌美学:质朴里的“凝重”<br><br> 宗德宏的诗读着“不费力”:没有生僻字,没有绕弯子的比喻,像聊天一样直白。可这“质朴”不是“浅”,是把“重东西”藏在“轻字句”里——就像老北京的“艾窝窝”,看着软乎乎,咬开才有豆沙的甜和糯米的沉。<br> 他的“质朴”是“不说废话”。《应天门》开篇“就不去看你了”,多直接——不想去就不去,不找“没时间”“路太远”的借口。这和他当编辑的习惯有关:改稿子时总爱删“客套话”,“为了……起见”“众所周知……”全删掉,剩下的全是“干货”。《与己书》里“喜欢质朴的人,远行的背影”也是:不说“我喜欢真诚的、不装的人”,就说“质朴的人”;不说“我怀念那些离开的朋友”,就说“远行的背影”——字少,可画面全出来了:一个不装的人,背着包走远了,你站在原地望着,心里暖乎乎的。<br> 《谁向我招手》里“那时年少/不识愁”,更是大白话里藏着真滋味。年少时哪懂“愁”?见了桃红柳绿就笑,听了风清月明就醉,以为日子会一直这么甜。可“而今回首,夜雨敲西楼/谁向我招手”——雨夜里回头,才懂当年的“不识愁”多珍贵,也才想问:是谁还在老地方等我?没有华丽的词,可每个过了“年少”的人都懂:这“招手”是对往事的念,也是对“懂我的人”的盼。<br> 他的“直抒胸臆”是“不绕弯子”。《如晤》里“人有病,天地病/群魔乱舞”,恨就直说——不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套话,就说“病”了、“乱”了,简单粗暴却解气。《雨水引》里“我们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吗/想哭/心头,掠过一阵阵酸楚”,痛就直喊——不用“我内心充满悲伤与迷茫”,就说“想哭”,多实在:心里酸了,就想掉眼泪,哪有那么多“修饰”?<br> 可这“直”不是“愣”,是“真”。他当记者时采访,最不爱听“官方说法”,就爱听老百姓说“我觉得……”“我想哭……”——真感情从来不用“绕弯子”。诗里也是:痛了就说“想哭”,恨了就说“群魔乱舞”,反而比那些“堆辞藻”的诗更让人觉得亲——就像街坊邻居聊天,说“我今儿真难”,比说“我今日遭遇诸多困顿”让人想递杯热水。<br> 最妙的是“质朴里的余味”。《未来的日子》说“多年以后/无非一朵花,一棵草”——听着淡,细想却沉。人这辈子争来斗去:争官位,争名声,争钱财,可最后呢?和花、草一样,都是大地的一部分。他当记者见多了“争”:为了个位置撕破脸的,为了笔钱打官司的,可最后“退了”“走了”,啥也带不走。所以他说“平安地活着,比什么都好”——不是“没追求”,是见过“争”的累,才懂“平安”的贵。<br> 《谁抚我伤?脚下是辽阔大地》最后那句“谁抚我伤?脚下是辽阔大地”,更是余味绕梁。问“谁抚我伤”,却答“脚下是辽阔大地”——没人抚又怎样?大地托着我呢。这是他藏在“质朴”里的“硬气”:见过痛,却不垮;受过伤,却不软。就像他编了这么多年稿子,见过那么多难处,可第二天还是准时到单位——大地托着,就敢往前走。<br> 宗德宏的诗,确实担得起“诗里乾坤大,笔下寓意深”。一朵花里藏着“争与让”的理,一阵风里裹着“真与假”的道;一句“当下不是春”藏着对光明的盼,一句“脚下是大地”带着对生活的勇。作为媒体人,他替“咽下苦的人”说了话;作为诗人,他给“藏着盼的人”递了暖。这一替一递之间,便是他对世界的温柔——不是挂在嘴边的,是浸在“三月的风”里,落在“远行的背影”上,轻轻铺在读者心里的:日子再难,也有值得记、值得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