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学第四日的晨光刚漫过教学楼,我在一年级走廊巡视时,就听见了细碎的啜泣声。一年级一班门口,一个小女孩正在低着头啜泣,脚像生了根似的不肯迈进教室。班主任无奈地解释:“她说想她的‘葱葱’。”我们都不太了解“葱葱”是什么。于是我蹲下身,问了缘由。原来她昨天画的一幅葱,被同学不小心撕坏了。她想念她的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我想起教学楼后那片闲置的菜园,便提议:“学校菜园子里有种真正的葱,我带你去找找?”其实那时我并没抱希望——暑假两个多月无人照料,土地早该干裂荒芜,不过是想先稳住孩子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牵着她的小手走向菜园,视线所及尽是疯长的野草和绿得正艳的红薯藤,土地干得发硬。我们从菜园子这头走到了那头,又换个边准备回去,就在我以为找不到葱了,已经在心里计划着去食堂找葱时,菜园最里侧那丛纤细的绿色突然撞入眼帘,在干巴的土地里立着的几丝绿意,正是瘦瘦小小的小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看!”我指着那丛葱轻声说。女孩猛地抬起头,眼睛瞬间亮了。她小心翼翼地摘了一根,指尖摩挲着葱叶,刚才还挂着泪珠的脸上,突然绽开了灿烂的笑。离开菜园后,她攥着那根小葱,一蹦一跳地跑回了教室,再也没有丝毫抗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后在办公室提起这件事,几位男老师笑着摇头:“现在的孩子也太矫情了,不就是一幅画、一根葱吗?换我们小时候,早被家长或老师批评‘不懂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番话让我陷入沉思。从心理学角度看,女孩的哭闹并非“矫情”,而是儿童“客体依恋”心理的直接体现——那幅画、那根葱,在她心中早已不是普通的物品,而是情感寄托的载体。画被撕坏后,她的情感联结突然断裂,便通过哭闹来宣泄不安;而找到小葱的瞬间,这种联结得以重建,情绪自然迅速平复。对低龄儿童而言,具象化的物品往往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的“桥梁”,忽视这份感受,本质上是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老师们口中的“传统观念”,源于过去“结果导向”的教育思维——更关注“让孩子听话”“按时进教室”等表面结果,却忽略了“为什么不听话”背后的心理需求。这种观念的形成,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理念相对单一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但在强调“以生为本”的今天,显然已不合时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清晨的小插曲,更像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给了我们诸多启发。教育从来不是“哄骗”或“强硬引导”,而是学会“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当我们放下“成年人的傲慢”,顺着孩子的视角寻找那丛“小葱”,就是在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同时,教育也需要“留白”与“等待”,就像那片整个夏天无人打理的菜园里藏着许多生机,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也总有等待被理解的柔软角落。每颗童心都该被温柔以待。</p>